久坐不起、加班熬夜、
烟酒过度、爱吃油腻不爱动……
如果这些都是你平时的写照,
那要好好留心你的血脂了。
据统计,
我国血脂异常患者已达2.2亿,
由此诱发的心脑血管疾病,
正以每年超过300万人的速度夺去人们生命。
血脂异常被称作最隐蔽的“温柔”杀手,
很多人没有明显的不舒服,
但血管已被慢慢“侵蚀”。
血脂增高5个皮肤征兆
1、黄色瘤
皮肤表面长出的丘疹状黄色结节,结节内聚集了含有脂质的黄色瘤细胞。
根据形态和部位分为:
肌腱黄色瘤:常发生在跟腱、手、足背肌腱处,为卵圆形质硬皮下结节,与皮肤粘连,边界清楚,有家族性发病的特征。
手掌黄色瘤:发生在手掌的扁平黄色瘤,呈橘黄色轻度凸起。
结节性黄色瘤:好发于身体肘、膝、指、髋、踝、臀等处,为圆形结节,边界清楚。
丘疹性黄色瘤:为小米粒大的棕黄色丘疹,有时口腔黏膜也可生长,常见于高甘油三酯血症。
2、头晕犯困
时常感到头晕头痛、胸闷气短、睡眠不好、容易忘事;手脚易发麻、沉重;清晨头脑不清醒,早餐后可改善,午后极易犯困,夜晚却很清醒。
3、出现耳褶
耳褶是指耳垂前面的皮肤不光滑,不平整,出现皱褶。皱纹可深可浅,可多可少。美国研究发现,高血脂和冠心病人74%耳垂有皱褶。
4、角膜老年环
眼角膜周围白色或淡黄色环形斑,因角膜没有血管供给,全靠细胞之间营养渗透。老年环反映胆固醇在该处的存积,与脑动脉硬化有关。
5、睑黄疣
眼睑出现淡黄色的小皮疹,开始时为米粒大小,略高出皮肤,严重时布满整个眼睑。除眼皮外,胳膊肘、大腿、脚后跟等也是多发部位。
血脂高了,危害不小
如果血脂过多,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就是我们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增多、增大,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严重时血流被中断。
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心脏,就引起冠心病;发生在脑,就会出现脑中风;如果堵塞眼底血管,将导致视力下降、失明;如果发生在肾脏,就会引起肾动脉硬化,肾功能衰竭;发生在下肢,会出现肢体坏死、溃烂等。
此外,高血脂可引发高血压、诱发胆结石、胰腺炎,加重肝炎、导致男性性功能障碍、老年痴呆等疾病。最新研究提示高血脂可能与癌症的发病有关。
1、血脂与冠心病
拒统计,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已超过人口全部死亡率的1/2。冠心病也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是专门给心脏供血的动脉,由于过多脂肪沉积,造成动脉硬化,使血流受阻,引起心脏缺血,发生一系列症状,即冠心病。
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高血脂、吸烟、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缺乏体力活动、精神过度紧张、冠心病家族史、口服避孕药等。其中,高血脂是引起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调节血脂是防治冠心病最基本疗法: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下降1%,则冠心病的发生率下降2%。只要有冠心病,不论你血脂高或不高,均应长期服用调脂药。因为长期调脂治疗可以减少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2、血脂与脑梗塞的关系
当血液中胆固醇增高时,容易形成动脉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在动脉壁内堆积,使动脉官腔狭窄,阻塞血液流入相应部位,引起动能缺损。
它发生在脑血管时引起脑梗塞,医学证明:长期调脂治疗不仅能治疗脑梗塞,还能预防脑梗塞。调脂治疗与脑中风:脑中风的原因很多,有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饮酒、肥胖、高龄、糖尿病、血液病等,其中高血脂、脑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许多研究证明,长期调脂治疗能明显减低脑中风的发生率和致残率,因此,临床医师对高血脂的治疗越来越重视。
3、血脂与糖尿病
高血脂、高血压与高血糖被称为“三高”,是威胁糖尿病患者健康与生命的主要危险因素。三者密切相关,高血脂可加重糖尿病,所以糖尿病患者除治疗高血糖外,还需要调节血脂,是减少糖尿病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糖尿病患者应注意调血脂: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更容易导致脑中风、冠心病、肢体坏死、眼底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等,这些糖尿病的远期并发症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残疾或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
半数以上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脂,积极治疗高血脂对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大有好处。调整血糖能一定程度改善血脂,但要达到理想水平,还需调脂药干预治疗。糖尿病与脂代谢的治疗状况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优劣的标准。
4、血脂与脂肪肝
脂肪肝是脂肪在肝内大量蓄积所致,常合并有血脂增高。B超检查是目前检查脂肪肝的主要手段。脂肪肝发病率高达5~10%,成人体检中转氨酶增高者约35%为脂肪肝,部分患者可发展成肝硬化。因此,脂肪肝的防治对防止慢性肝病的进展和改善预后十分重要。
哪些人易患脂肪肝:高血脂患者、糖尿病患者、腹部脂肪堆积者、长期大量饮酒者、肥胖者和患有病毒性肝炎者。脂肪肝有那些症状:轻度脂肪肝多数无自觉症状,中度、重度表现为肝肿大、食欲减退、肝区胀痛、转氨酶升高,少数出现轻度黄疸、脾大等。
脂肪肝患者应该怎么办:早期治疗,可以阻止脂肪肝的发展,大多数脂肪肝是可以治愈的。包括祛除病因、改善生活方式、调节饮食结构;应用调脂药进行治疗。
即使是轻度的血脂增高,也会增加血管内皮的损伤。血脂太高会使得血管斑块沉积,血管壁越来越厚,各个器官供血不足。如果血管完全堵死,则会出现脑梗死或者心肌梗死,直接威胁生命。
控脂食物“信号灯”
高血脂的5大认识误区
流行病学的统计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膳食结构的改变,高脂血症人群快速增长,年龄分布也进一步提前,青年、中年人得高脂血症的人数大大增加。
然而,人们对高血脂却知之甚少,甚至存在不少误区,从而影响了高血脂的发现和治疗。
误区一
血看起来浑浊就是高血脂
血液中脂肪过多时,的确会让血液呈浑浊状,但不能因为在体检中抽血发现血液浑浊就认为自己血脂高。
例如抽血检查抽的是静脉血,本来看起来就比较暗,并不是高血脂造成的。
误区二
降脂药随便用
很多患者发现自己血脂偏高后,并没有充分重视,而且不及时到医院治疗,随便买来调脂药和保健品吃。
殊不知,高血脂是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随便用药不但不能起到治疗作用,反而会影响后续治疗。
误区三
血脂降得越低越好
国外研究发现,血脂过低时,肿瘤的发生率会有所增加。因为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健康。
误区四
瘦人不会患高脂血症
高血脂绝不是胖人的“专利”,人人都可能得高血脂。但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运动习惯都不相同,大家患病的风险系数也不一样。
瘦人也可能受遗传、环境和疾病的影响,患上高脂血症。
误区五
血脂达标后可以停药
国外长期的临床治疗结果显示,初期治疗血脂达标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最小维持剂量,对血脂达标值的保持有很好的作用。只要没有出现严重或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就不应停药。
预防小妙招
掌握好预防“三高”的方法,能让生命更加健康,真正做到把“预防”放在第一位。
拒绝高脂饮食;
拒绝高糖饮食;
拒绝高盐饮食;
按地中海饮食法吃饭;
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减肥;
戒烟酒;
远离焦虑、紧张、失眠。
地中海饮食:
以种类丰富的植物食品为基础,包括大量水果、蔬菜、土豆、五谷杂粮、豆类、坚果、种子;
烹饪时用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代替动物油(含饱和脂肪酸)以及各种人造黄油,尤其提倡用橄榄油;适量吃一些奶酪、酸奶类的乳制品,最好选用低脂或者脱脂的;
每周吃两次鱼或者禽类食品;
用新鲜水果代替甜品、甜食、蜂蜜、糕点类食品;
来源:健康圈,健康时报
摘自:陕西百姓健康
您的健康顾问
健康知识咨询
政策法规咨询
专家在线咨询
心理咨询
预约挂号
戒烟干预
医疗投诉举报
12320
微信:sxws12320
微博:@陕西卫生计生12320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久坐不起、加班熬夜、
烟酒过度、爱吃油腻不爱动……
如果这些都是你平时的写照,
那要好好留心你的血脂了。
据统计,
我国血脂异常患者已达2.2亿,
由此诱发的心脑血管疾病,
正以每年超过300万人的速度夺去人们生命。
血脂异常被称作最隐蔽的“温柔”杀手,
很多人没有明显的不舒服,
但血管已被慢慢“侵蚀”。
血脂增高5个皮肤征兆
1、黄色瘤
皮肤表面长出的丘疹状黄色结节,结节内聚集了含有脂质的黄色瘤细胞。
根据形态和部位分为:
肌腱黄色瘤:常发生在跟腱、手、足背肌腱处,为卵圆形质硬皮下结节,与皮肤粘连,边界清楚,有家族性发病的特征。
手掌黄色瘤:发生在手掌的扁平黄色瘤,呈橘黄色轻度凸起。
结节性黄色瘤:好发于身体肘、膝、指、髋、踝、臀等处,为圆形结节,边界清楚。
丘疹性黄色瘤:为小米粒大的棕黄色丘疹,有时口腔黏膜也可生长,常见于高甘油三酯血症。
2、头晕犯困
时常感到头晕头痛、胸闷气短、睡眠不好、容易忘事;手脚易发麻、沉重;清晨头脑不清醒,早餐后可改善,午后极易犯困,夜晚却很清醒。
3、出现耳褶
耳褶是指耳垂前面的皮肤不光滑,不平整,出现皱褶。皱纹可深可浅,可多可少。美国研究发现,高血脂和冠心病人74%耳垂有皱褶。
4、角膜老年环
眼角膜周围白色或淡黄色环形斑,因角膜没有血管供给,全靠细胞之间营养渗透。老年环反映胆固醇在该处的存积,与脑动脉硬化有关。
5、睑黄疣
眼睑出现淡黄色的小皮疹,开始时为米粒大小,略高出皮肤,严重时布满整个眼睑。除眼皮外,胳膊肘、大腿、脚后跟等也是多发部位。
血脂高了,危害不小
如果血脂过多,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就是我们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增多、增大,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严重时血流被中断。
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心脏,就引起冠心病;发生在脑,就会出现脑中风;如果堵塞眼底血管,将导致视力下降、失明;如果发生在肾脏,就会引起肾动脉硬化,肾功能衰竭;发生在下肢,会出现肢体坏死、溃烂等。
此外,高血脂可引发高血压、诱发胆结石、胰腺炎,加重肝炎、导致男性性功能障碍、老年痴呆等疾病。最新研究提示高血脂可能与癌症的发病有关。
1、血脂与冠心病
拒统计,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已超过人口全部死亡率的1/2。冠心病也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是专门给心脏供血的动脉,由于过多脂肪沉积,造成动脉硬化,使血流受阻,引起心脏缺血,发生一系列症状,即冠心病。
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高血脂、吸烟、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缺乏体力活动、精神过度紧张、冠心病家族史、口服避孕药等。其中,高血脂是引起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调节血脂是防治冠心病最基本疗法: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下降1%,则冠心病的发生率下降2%。只要有冠心病,不论你血脂高或不高,均应长期服用调脂药。因为长期调脂治疗可以减少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2、血脂与脑梗塞的关系
当血液中胆固醇增高时,容易形成动脉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在动脉壁内堆积,使动脉官腔狭窄,阻塞血液流入相应部位,引起动能缺损。
它发生在脑血管时引起脑梗塞,医学证明:长期调脂治疗不仅能治疗脑梗塞,还能预防脑梗塞。调脂治疗与脑中风:脑中风的原因很多,有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饮酒、肥胖、高龄、糖尿病、血液病等,其中高血脂、脑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许多研究证明,长期调脂治疗能明显减低脑中风的发生率和致残率,因此,临床医师对高血脂的治疗越来越重视。
3、血脂与糖尿病
高血脂、高血压与高血糖被称为“三高”,是威胁糖尿病患者健康与生命的主要危险因素。三者密切相关,高血脂可加重糖尿病,所以糖尿病患者除治疗高血糖外,还需要调节血脂,是减少糖尿病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糖尿病患者应注意调血脂: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更容易导致脑中风、冠心病、肢体坏死、眼底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等,这些糖尿病的远期并发症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残疾或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
半数以上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脂,积极治疗高血脂对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大有好处。调整血糖能一定程度改善血脂,但要达到理想水平,还需调脂药干预治疗。糖尿病与脂代谢的治疗状况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优劣的标准。
4、血脂与脂肪肝
脂肪肝是脂肪在肝内大量蓄积所致,常合并有血脂增高。B超检查是目前检查脂肪肝的主要手段。脂肪肝发病率高达5~10%,成人体检中转氨酶增高者约35%为脂肪肝,部分患者可发展成肝硬化。因此,脂肪肝的防治对防止慢性肝病的进展和改善预后十分重要。
哪些人易患脂肪肝:高血脂患者、糖尿病患者、腹部脂肪堆积者、长期大量饮酒者、肥胖者和患有病毒性肝炎者。脂肪肝有那些症状:轻度脂肪肝多数无自觉症状,中度、重度表现为肝肿大、食欲减退、肝区胀痛、转氨酶升高,少数出现轻度黄疸、脾大等。
脂肪肝患者应该怎么办:早期治疗,可以阻止脂肪肝的发展,大多数脂肪肝是可以治愈的。包括祛除病因、改善生活方式、调节饮食结构;应用调脂药进行治疗。
即使是轻度的血脂增高,也会增加血管内皮的损伤。血脂太高会使得血管斑块沉积,血管壁越来越厚,各个器官供血不足。如果血管完全堵死,则会出现脑梗死或者心肌梗死,直接威胁生命。
控脂食物“信号灯”
高血脂的5大认识误区
流行病学的统计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膳食结构的改变,高脂血症人群快速增长,年龄分布也进一步提前,青年、中年人得高脂血症的人数大大增加。
然而,人们对高血脂却知之甚少,甚至存在不少误区,从而影响了高血脂的发现和治疗。
误区一
血看起来浑浊就是高血脂
血液中脂肪过多时,的确会让血液呈浑浊状,但不能因为在体检中抽血发现血液浑浊就认为自己血脂高。
例如抽血检查抽的是静脉血,本来看起来就比较暗,并不是高血脂造成的。
误区二
降脂药随便用
很多患者发现自己血脂偏高后,并没有充分重视,而且不及时到医院治疗,随便买来调脂药和保健品吃。
殊不知,高血脂是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随便用药不但不能起到治疗作用,反而会影响后续治疗。
误区三
血脂降得越低越好
国外研究发现,血脂过低时,肿瘤的发生率会有所增加。因为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健康。
误区四
瘦人不会患高脂血症
高血脂绝不是胖人的“专利”,人人都可能得高血脂。但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运动习惯都不相同,大家患病的风险系数也不一样。
瘦人也可能受遗传、环境和疾病的影响,患上高脂血症。
误区五
血脂达标后可以停药
国外长期的临床治疗结果显示,初期治疗血脂达标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最小维持剂量,对血脂达标值的保持有很好的作用。只要没有出现严重或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就不应停药。
预防小妙招
掌握好预防“三高”的方法,能让生命更加健康,真正做到把“预防”放在第一位。
拒绝高脂饮食;
拒绝高糖饮食;
拒绝高盐饮食;
按地中海饮食法吃饭;
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减肥;
戒烟酒;
远离焦虑、紧张、失眠。
地中海饮食:
以种类丰富的植物食品为基础,包括大量水果、蔬菜、土豆、五谷杂粮、豆类、坚果、种子;
烹饪时用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代替动物油(含饱和脂肪酸)以及各种人造黄油,尤其提倡用橄榄油;适量吃一些奶酪、酸奶类的乳制品,最好选用低脂或者脱脂的;
每周吃两次鱼或者禽类食品;
用新鲜水果代替甜品、甜食、蜂蜜、糕点类食品;
来源:健康圈,健康时报
摘自:陕西百姓健康
您的健康顾问
健康知识咨询
政策法规咨询
专家在线咨询
心理咨询
预约挂号
戒烟干预
医疗投诉举报
12320
微信:sxws12320
微博:@陕西卫生计生12320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