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慢性病是我国居民的首要死因,也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记者|安晓双
来源|中国县域卫生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健康状况和疾病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疾病负担已由传染病、营养缺乏性疾病转为慢性病。每年有830万人死亡,其中700万人(约84%)死于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近年来,我国在防治慢性病方面不断的不断狠下功夫,为有效降低慢性病死亡率不断努力。
9月15日-16日,2018年中国慢性病大会在京召开。为广大医护工作者交流老龄健康策略及技术的新进展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会上权威数据发布,通过多年努力,我国慢病防控效果逐步显现,死因监测显示,去除年龄结构变化因素,1990年-2013年,我国慢性病死亡率下降25%左右。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张勇介绍,近些年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正式进入老龄社会;2014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
“老年人是慢性病的主体,我们对此采取了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一是借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老年人进行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管理;二是通过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癌症早诊早治,脑卒中和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干预;此外,加强老年人康复和护理,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将慢性病防治管理服务和养老服务紧密结合,在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面向养老机构开展远程医疗试点,支持养老机构举办医疗讲座,通过签约服务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张勇介绍。
张勇表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慢病防控效果逐步显现。死因监测显示,去除年龄结构变化因素,1990年-2013年,我国慢性病死亡率下降25%左右。此外,高血压、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早死率呈现下降趋势,1990年早死率在30%以上,现已降至25%以下。
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现状不容乐观。张勇坦言,我国慢病防控总体形势依然严峻。“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已达到76.5岁,但健康期望寿命只有68岁,这意味着还有8年多时间是带病生存,其中大部分是在罹患慢病的状态下,生活质量较差,疾病负担也比较重。”从2003年-2013年的10年间,我国慢病发病率从15.3%增加到24.5%,10年增加了近10%。
精选阅读
觉得不错,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