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8日,一场揭牌仪式在乌鲁木齐拉开帷幕,华润新疆天山红医药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就在当天,这家刚刚成立的公司一举拿下了全新疆自治区基药、非基药配送权。
▲ 60年代的北京市医药公司办公楼
在中国地图上,华润医药商业集团有限公司在“一带一路”上布下了一枚战略性的棋子;而在华润医药商业的业务版图上,这颗落子也使得公司的业务遍布了几乎所有省份。
▲ 80年代的职工运动会
从1950年成立时只有8个人的小公司,到68年后拥有两万多名员工的行业领军企业,从北京市一家市属地方性医药公司到融入华润、从区域走向全国,继而成为在27个省份建有180余家子公司、位列医药流通行业三甲的大型医药流通集团,华润医药商业的成长见证了新中国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轨迹,其发展壮大则印证了华润在医药领域进行全产业链布局谋划的雄心。
▲ 1980年,北京新药特药商店
别怕,我们在这里
1950年6月1日,新中国迎来建国后的第一个儿童节。这一天,全国各地都沉浸在初夏愉悦轻快的氛围里。
在北京,5000名儿童聚集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庆祝自己的节日,欢笑声乘着夏日的轻风向西飘到了西单北大街89号,就在同一天,北京市医药公司成立了。这是北京成立的新中国第一家国有医药公司,当年这个只有8名职工的小公司,承担起了全北京市药品供应服务的重担。
▲ 2003年保障非典期间医院用药
新中国成立后,新的政府接手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物资极度匮乏的社会。这个时期药品按计划生产、调拨、供应,仅能保障最基本的医疗需求。而药品是最特殊的商品,药品流通的顺畅关乎人民的生命健康,更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因而从这家公司成立的第一天起,人品与药品同重、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就成了写进公司灵魂里的使命。
▲ 2003年非典期间,员工赶制“八味方”保障百姓用药
1960年农历正月初七下午四点,位于北京市王府井八面槽的北京市医药公司新特药药店正忙着结账,大家都兴高采烈地准备前往政协礼堂参加首都商业职工春节大联欢。就在这时,电话响了。“山西省平陆县委求救紧急药品。在三门峡水利枢纽施工现场,有61名农民工发生食物中毒,急需一千只二巯基丙醇,越快越好… … ”
顷刻间,大家忘记了下班,忘记了精彩的文艺晚会,只想着如何把药品尽快送到山西平陆,抢救生命。经过7个多小时的紧张奋战,终于在当晚将药品空投至事发地,61个人全部获救。
这次成功救助,为国家制定储备应急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两个月后,卫生部、化工部、商业部发出《关于组织急救药品经营点以便及时调拨使用》的通知。指定北京、天津、上海等十个城市为重点储备急救西药的经营点,北京市医药公司毫无悬念地成为北京市政府储备指定单位,一直延续至今。
说起2003年,没有人会忘记那年初春弥漫在全国上空的裹挟着紧张与焦灼的死亡气息。北京接报第一例输入性非典病例。由于最初并不清楚SARS病情,疫情不断蔓延。
4月22日,北京市医药公司成立防治非典部分医疗设备及医护产品政府采购办公室,非典一役,向社会提供了187万付中药饮片和瓶装八味方汤剂,配送出77万套防护服、62台X光机、632台呼吸机以及防护手套、帽子、鞋套……
医药物流领域的先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说到北京市医药公司的巨变也不能不提到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
随着开放搞活,医药市场发生巨大变化,原来的国营医药商业独家经营,逐步向“多渠道、少环节”方向发展。据统计,截至1987年,北京从事医药批发业务的集体企业就有40多家,96家零售商店中有94家兼营批发,直接供应各级医药商业企业和医疗单位。
▲ 1997年,公司开设北京市首家开架式大药房,引发市场轰动
北京市医药公司各业务单位都受到很大冲击,进货减少、销售困难、库存增加,经营业绩一度急剧下降,公司一时间陷入无法应对的局面。当时,加强调研、以销定购、大力组织推销成为了扭转局面的三板斧。
仅1983年上半年,北京市医药公司就对北京的市场变化、疫情、卫生经费、医疗制度改革、零售单位承包等情况,进行了8次专题调研,预算了销售数字。
在掌握了市场信息后,抓紧同工厂落实收购计划,积极组织脱销和短线产品的生产,仅1984年就同外地工厂补充货源达2千多万元。还对一些滞销、长线品种的收购计划进行适当调整,截长补短适应市场需要。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市场打拼,北京市医药公司又重新建立起了行业龙头地位。
2000年12月28日,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医股份)召开成立大会,将原来的北京市医药公司和北京市医药经济技术经营公司合并重组,这家在世纪之交成立的新公司正是华润医药商业的雏形。
打铁还需自身硬。2001年3月15-16日,北医股份在药品经营企业经营许可证、合格证“换证验收”中,以583分(满分600分)的成绩通过了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验收检查组的检查。5月,北医股份成为全国首批、北京市第一家通过国家GSP认证的企业。
接连打赢了两场硬仗,员工们信心倍增。在医药流通信息化建设方面,公司也不落人后。
2003年,北医股份与西门子德马泰克合作建设全国首家现代医药物流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这是全国药品流通行业中的第一个现代物流建设项目。现代医药物流中心的建立,不仅使公司从传统的人脑记忆、人搬肩扛的手工仓储,进入现代物流,提升了服务水平和竞争力,也对行业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在2003年的现代物流中心建设中,北医股份另一个重要决策是自主开发WMS仓储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现代物流和配套信息系统的建立,公司药品配送时间比以前缩短一半,配送准确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日平均处理订单能力是2002年的十倍。
这套现代化的药品物流配送系统,在2006年北京社区基药配送、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社会重大事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马连道物流配送中心司机刘宗刚记得,奥运期间,他一天行驶将近200公里,几乎相当于北京到天津往返一次。而这样的工作状态就是公司众多一线员工奥运期间日常工作的缩影。
▲ 2007年8月1日,与奥组委签约,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唯一药品耗材制定配送服务商
奥运期间,公司先后出车727辆次,配送商品15170余件、27133笔次,做到了零差错、零事故、零投诉,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药品耗材的配送服务。
▲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穿梭在奥运场馆配送药品的工作人员
2010年,北医股份销售额达166亿元,比成立初规模增长超过10倍,经营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位居北京市第一位、全国医药流通行业前五位。
从区域走向全国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医药行业进入调整改革期,并购热潮兴起。早在2005年7月,北医股份成为山东北药鲁抗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开启对外扩张战略。随后,北医股份接连成立辽宁北药百草医药、内蒙古北药信海医药。对外扩张小试牛刀。
▲ 2005年7月,北医股份成为山东北药鲁抗有限公司控股股东
这个时期,也是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之时。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卫生部牵头,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6个部门参加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成立。三年后,在这个小组成立后进行的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院签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首次提出了“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对医药市场来说,居民对医药健康的诉求和中央的顶层设计无疑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而这样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被当时在医药行业跃跃欲试的华润集团看在眼里。
2004年,华润集团就将资本之箭对准了医药行业,投资东阿阿胶,完成了在医药行业的试水。2006年开始,华润集团受命于国务院国资委,肩负“打造央企医药产业平台”的重托,先后重组华源集团和三九集团,整合其医药资产,组建了华润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2010年7月,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签署《关于华润医药集团与北药集团的重组协议》,北医股份随之进入华润,并被确定为华润的医药流通平台。从这一刻开始,北医股份走上了由区域性龙头企业发展为全国性领军集团的发展之路。
做全国性的企业,做全国医药流通行业的前三甲!这是一条北医股份此前从未敢想的发展思路,而这恰恰是华润为其规划的发展蓝图。
在此后的几年里,北医股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攻城略地,北至东三省,南抵琼州,随着规模提升,行业地位迅速建立。仅在融入华润的一年后,北医股份就被列入了华润集团一级利润中心。2012年正式更名为华润医药商业集团有限公司。两年后,华润医药商业集团坐上中国医药流通行业第二把交椅。
进入华润的7年时间,华润医药商业通过内涵外延快速发展,公司营业收入从2010年的150亿、经营利润2亿,到2017年营业收入1264亿、经营利润43亿,分别增长8.4倍和21倍。
▲ 华润医药商业集团办公楼
医改中的创新与转型
新医改对医药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两票制”、“零差率”等政策频繁出台,也将带来行业颠覆性变革。要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浪潮中屹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勇于挑战、不断创新,走转型升级之路。
▲ 2010年,华润医药商业与天坛医院合作建立HLI系统,药房实现RF扫描条码收货
早在2010年初,华润医药商业引进国际领先技术,设计建造全国药品流通行业第一家恒温恒湿冷库,将药品安全保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华润医药商业也在不断探索、挖掘新型医商价值链关系。同年,与北京天坛医院合作,共同探索开创“医药物流延伸服务”新模式,并依托自身“现代医药物流”管理经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系统,将物流管理技术和系统、设备,移植到医院内部,并建立线上对接的供应链商务平台,实现从医院药品采购到院内药库、病区与门诊药房全程连通的整体解决方案,帮助医院客户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率。
2011年,商务部组织召开医药物流服务延伸示范工程现场会,交流推广“天坛模式”等案例,启动医药物流服务延伸示范工程,服务模式创新这一方向得到行业内普遍认同,并写入了“十二五”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
随后“天坛模式”不断升级,在多地医院的反复尝试探索中,逐渐形成标准化的智能一体化服务模式HLI(Hospital Logistics Intelligence),目前该模式已在17省市超过200家医院成功实施。
2014年,在总结HLI经验基础上,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多小散广”的特点和诊疗水平不高、政府管理难度大的状况,华润医药商业在河南内黄县成功实施国内第一个“县、乡、村”三级基层医疗机构NHLI服务项目,不仅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经济合理性和患者服务专业性,而且帮助政府实现数据的实时查询,加强监管和指导功能,该模式被称为“内黄模式”,被商务部作为范例全国推广。
2015年,“互联网+”正式出现在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正文,掀起行业变革,我国互联网迎来第三次浪潮。面对风起云涌的互联网热,华润医药商业积极探索“医药+互联网”实践,通过构建大健康服务平台,走向医药供应链智慧服务商转型之路。
借助自有渠道和信息化优势,以“润药商城”和“智慧药房”为代表的服务平台,公司为上下游客户打包提供一体化服务,实现共享信息、高效运营、多方共赢。仅三年时间,“润药商城”就获得了3万余家注册用户的好评,也荣获2017年华润集团最佳创新奖。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了“继续推行分级诊疗政策,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鼓励医养结合”等倡议,在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病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和疾病的环境背景下,华润医药商业顺应时代发展,及患者、医生、政府等多方需求,通过整合对社区医疗机构提供的智能化服务平台为基础,以慢病人群和病种作为切入点,探索搭建融合“物流+药学服务+互联网”的“健康生态平台”。
2016年,华润医药商业与北京朝阳区卫计委共同建立“朝阳健康云”项目,正式拉开构建“健康生态平台”的序幕,公司通过“健康生态平台”提供“处方直连+家庭配送签约服务”模式,引入家用智能检测、可穿戴设备,配合数据采集、分析和医生决策支持、患者指导等服务,为患者提供慢病医疗、用药行为的精细化管理,未来患者、居民可以通过互联网、APP软件、可穿戴设备进行生命体征自我监测与管理。
同时,公司发挥专业的商业物流配送能力,为患者提供治疗药物“最后一公里安全配送入户”的服务,并提供慢病管理、药学指导、患者教育等服务,定义了全新的患者健康管理及居家养老模式。
从湖南的“蓝山模式”,到山东的“区域检验中心”,从广东的“云端配送”,到河南的“智慧药房”……从客户端到患者端,华润医药商业致力于打造一个个完善的闭环,成为一个为各利益相关方带来增值服务的大工程,更是一个提供更优质健康服务的生态体系。
更多润药发展历史
尽在下期
问药寻脉之六《重铸中药之光》
敬请期待!
文章转自华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