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补土|拨开“九大仙草之首”的神秘面纱——石斛

来源: 广东省中医院/GDHTCM

  


脾胃好,百病少;好脾胃,食疗养。自然的产物是最适合脾胃的“补品”,草木虫鱼,瓜果菜蔬,无分贵贱,皆可成为有益于脾胃的“本草”。善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活学活用,当自己的“调养师”。

医学指导: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学术流派学术带头人  卢传坚  教授



在近年的各种中药养生热中,石斛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一味名贵本草。它之所以名气大,和中国古代道教对它的推崇有莫大关系。唐代的《道藏》一书中列出了一张“九大仙草”名单,即“铁皮石斛、天山雪莲、三两重人参、百二十年首乌、花甲茯苓、肉苁蓉、深山灵芝、海底珍珠、冬虫夏草”九味本草。据说以前懂行的人会在药店的门面上摆出这几种药,叫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家家底丰厚的老字号。其实这些“仙草”是否真的有非常神奇的疗效?中医运用本草,可以说利用的是草药的偏性,以“偏”纠偏,因此药无分贵贱,运用得恰到好处皆有奇效。没有药物是能够“包治百病”的,“仙草”也不例外“九大仙草”被推崇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物以稀为贵”,这些本草或产地偏僻,或产量稀少,如天山雪莲及冬虫夏草生于高冷地区、肉苁蓉则产自沙漠、珍珠来自海洋深处;“山中难寻觅”的野生人参和灵芝自不必提,而何首乌和茯苓虽不算罕见,但要找到上百年的何首乌和六十年份的茯苓并不容易,因此古人把它们视为“仙草”一般的珍贵。


细解本草

“九大仙草”之首的石斛,自然环境中的它常常生于悬崖峭壁,产量也不高。野生石斛多生长于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空气湿度大于80%的山林中,也就是说需要一个比较湿润的天然环境。按古籍所载,石斛必须长在受溪水滋润的山石之上,古人发现它“得水即生,将它采下来后像吊兰一样悬挂在屋檐下,只要定期供水不间断,石斛就能存活多年,故又被称为“千年润”石斛中含有很多胶质,这些胶质是石斛的功效的重要来源,一般来说,胶质含量越高的石斛质量越好,因此上好的石斛嚼起来是粘粘的。



本草功效

至于石斛本身有何功效呢?《本草新编》中说石斛“味甘、微苦,性微寒”,石斛色黄,甘味入脾,黄色亦代表脾胃,故石斛的“靶点”显然在于脾胃。石斛胶质肥厚而性粘,这在中医看来是富含“阴分”的标志。石斛生于溪水滋润的山石中,坚硬的石头不像肥沃的土壤一样能提供足够的养分,但石斛只要有水便能存活,故古代医家认为它很善于汲取“水精华”,能够将贫瘠的“燥土”化为“沃土”。因此,当石斛作用于人体脾胃时,便能润胃降火。

中医认为,“脾土喜燥,胃土喜润”,胃火盛的时候常常出现大便干结,这时候吃些滋润的东西,大便得通,火气也会清减不少,这便是“胃喜润恶燥”。石斛的“润土”之性能滋润脾胃的干燥,同时它甘甜的味道之中又带一点苦味,余韵无穷,苦能引导胃火向下,因此有滋胃阴,降胃火的作用。在诸多滋阴药中,石斛不算药性最强的,但它胜在味甘苦兼能益胃,古籍中称赞它其性轻清和缓,有从容分解之”,因此古代贵族常将它作为养生之用。至于有些民间传说中把石斛描述为“救命仙草”,并把石斛水称为“还魂汤”,未免有些夸大的成分,石斛药性和缓,其实并不适用于危急重症的抢救中。

活用本草

石斛闻起来虽然没什么香味,但它很耐久煮,多次煎煮后仍有浓郁的味道,因此古人常常把石斛当成茶一样喝。

石斛橄榄茶

材料:石斛10g,青橄榄4-5个。

做法:石斛洗净,鲜品需切小段,但目前市面所售多为已经炮制好的干品,直接取用便可;青橄榄拦腰斩成2段,和石斛一起放入炖盅中,慢炖2小时左右;如放入砂锅,则大火烧开后小火煮1小时,取汁当茶饮。鲜石斛可嚼渣食用,青橄榄炖至酥烂后可食用果肉。青橄榄本身有利咽作用,配合石斛可清热开音,适合平素上火咽痛者饮用。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补土论坛,还可获取更多资讯哦~

专家介绍

卢 传 坚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弟子,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人才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学术流派学术带头人,银屑病临床与基础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分会银屑病学组副组长,广东省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中医药学组组长等职务。

主持并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多项;主编出版专著20部(英文专著6部);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SCI收录6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和软件著作权共9项,国家中药新药临床批件1项,中药新药研发成功转让2项,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共12项。曾荣获“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南粤巾帼创新十杰”、“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流派

图片源自网络

编辑:朱海媚     责编: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