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药品需要“避暑”,您真的会服药吗?

来源: 新泰市中医医院/xtszyygzh

人会中暑,你知道药品也会“中暑”吗?在高温、高湿、强光照下,会导致药品变质,犹如“中暑”。那么,常见药品储存条件有哪些?


片剂、胶囊剂、颗粒剂 会出现受热软化和结块现象,应注意在阴凉处储存。温度较高时,很多药也会“出汗”或出现类似的表现。这时药物可能已经变质,即使擦了“汗”,也不建议再用。如果不能看到明显水分,可观察颜色,例如白色药片变黄、变黑或出现不明斑点,也表明已变质。


栓剂 30℃以下密闭储存,防止受热、受潮而变形、发霉、变质。


注射剂 如胰岛素等,使用前需要冷藏但不可以冷冻。未开封时,胰岛素放入冰箱冷藏的温度不要低于2℃,否则容易使其产生结晶;而胰岛素一旦开封,就应在室温下存放,最好不超过25℃,且在4周内用完。


液体外用药品 如滴眼剂、洗剂等,在夏季最好放置在冰箱中冷藏,以获得较长的保存时间。


外用乳膏 储存温度过低可能引起基质分层,影响软膏的均匀性和药效,所以在室温下保存即可。


液体制剂 如止咳糖浆、抗过敏糖浆、解热镇痛溶液、感冒糖浆等,开瓶后一般不需要放在冰箱内,在室温下保存即可。


热敏感的生物药品 如双歧杆菌、胃蛋白酶、凝血酶、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等,需要在冰箱中冷藏保存,但不可冷冻,冷冻后其蛋白结构会发生“变性”而失效,不可再使用。


另外,药物贴身存放也有隐患。药品长时间和人“亲密接触”,会让它们热得“发蔫”,效果减弱。例如硝酸甘油,是一种挥发性药品,是不少患者的“救命药”,有人喜欢将其放在贴身衣物中以防不时之需,但其受热后有效成分会加速流失使之失效。这类急救药品遇到紧急情况时而药效却已丧失,很可能危及生命。如果大家需要随身携带这些药,建议最好放在包里,并注意观察保质期和药物性状,发现异常需及时更换。


您真的会服药吗


人食五谷杂粮,难免会生病,这就或多或少需要药物调节,帮助恢复到健康状态。那么,面对品目繁多的药物、服用方法各异的药品,您真的会服用吗?


1.一天三次服药,就是随一日三餐服药吗?


这种认识不完全正确。药物有很多种,通常分别针对症状、病因、疾病机制等发挥作用。对于针对症状的药物,如退烧药,尽管说明书上写着“一天三次”,但并不意味着需要一天吃三次,而是只有当症状出现、发烧到38.5℃以上时才需要服用,服用次数一天不超过三次。针对病因起作用的药物,如抗生素,如果医嘱要求“一天三次”,那就必须严格地按每8小时一次的间隔服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稳定有效的血药浓度,达到杀菌或抑菌的效果。对于那些不是针对症状、也不严格针对病因的药物,则可按医嘱随三餐时间服用。


2.饭前服药就是空腹服药吗?


饭前服药和空腹服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空腹服药是指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通常一些肠溶片药物,需要迅速通过胃到达肠发挥作用,则要空腹用药,中药的补益类药物一般建议空腹服用,有利于充分吸收。饭前服药通常指饭前15~30分钟,如胃黏膜保护剂,饭前服用可保护已有溃烂的胃黏膜免受食物刺激,抑制胃酸分泌的也宜饭前服。饭后服用是指饭后30分钟服用,如一些对胃黏膜有刺激性的药物,饭后服用可减轻对胃黏膜的刺激作用。对于中药,一般病变部位在上部的,建议饭后服用,反之饭前服用。另外,还有一些药有特殊服法,如需要同第一口饭一起咀嚼吞服的降糖药等。


3.所有的药物都可以用热水送服和冲服吗?


大多数药物都可以用40℃以下的温水送服或冲服,但有三类药物不能用热水服。第一类为助消化的胃蛋白酶、胰酶、酵母片等,因药中活性成分为蛋白质,遇热后可凝固变性而失去应有的催化作用。第二类为维生素C,其对热不稳定,遇热后易还原而失去药效。第三类为止咳糖浆,多数需要含服或缓缓吞服,使其黏附在发炎的咽喉黏膜上,形成保护薄膜,减轻炎症反应,阻断刺激而缓解咳嗽;若用热水冲服会稀释糖浆,降低稠度,不能形成保护层。


4.药物可以掰开服用吗?


药物有多种剂型,其中缓释片(胶囊)、控释片(胶囊)、肠溶片(胶囊)等都是不可以掰开或碾碎服用的。这些剂型的药物都加有特殊的辅料和包裹材料,在体内有其固定的释放速度或释放地点,一旦破坏其完整性,则无此作用,甚至还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只有当药片中央有切痕的才可以掰开服用,若没有最好不要掰开服用。


5.呕吐药物需要补服吗?


有些人尤其是小孩子会出现吃药后呕吐的情况。通常在服药15分钟内呕吐的,则按原剂量补服一次;若服药超过半小时呕吐,则不需补服,因为药物在体内吸收是比较快的。

来源:人民网健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底部请随手点赞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