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猝死”困局——我院完成首例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术!

来源: 吴桥县人民医院/hbswqxrmyy

近日,我院心内科完成了首例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术,此项技术的开展标志着我院对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再上一个新台阶。

   

接受这例ICD植入手术的,是82岁的患者周大爷,他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多年,冠脉造影提示多支血管严重狭窄,今年7月份,在我院住院期间出现了致命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虽经体外电复律后恢复了正常心律,但致命性室性心动过速已经严重危及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心内科主任刘国才、副主任孙志军组织全科人员进行会诊,经慎重考虑,确定了为患者安装ICD的治疗方案。在为周大爷成功植入ICD后一个月,我们监测到ICD放电信号,立即查看监测系统,确认是周大爷当时出现了室速发作,ICD及时识别并精准放电,成功转复了心律,整个过程患者感觉轻微,避免了恶性事件的发生,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

成功转复后

   


致命性心律失常患者,发作突然,若不及时有效的抢救,短期内很快心跳停止,最有效的急救措施就是发现后立即用除颤仪予以电转复,恢复窦性心律,时间就是生命!但是,持续性或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不可能永远躺在除颤器旁边,随时等待着医生点击除颤。此时,患者就需要一种可以随身携带的除颤器——植入性心脏复律除颤器(ICD)。ICD可以及时自动复律,是心脏骤停高危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无需医师在场,可及时自动为患者转复心律,通俗地说就是装在体内的除颤仪。目前,ICD被认为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一线治疗方法。

关于ICD,我们需要了解这些:

什么是植入性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植入性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是临床上治疗持续性或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重要治疗设备,具有抗心动过缓起搏、抗心动过速起搏、低能量心脏转复及高能量除颤等作用。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病患者突然死亡的最常见原因。

ICD就是用来随时终止这些严重心律失常的一种仪器,它能够在数秒内识别患者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然后自动放电除颤(转复),这样就能明显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猝死发生率,挽救患者的生命。

植入ICD就相当于随身带了一名医生全天候监护患者一旦发现危险情况,就迅速给患者进行电击除颤,极大地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哪些患者适合安装ICD

1、心室颤动所致心脏骤停的幸存者或非可逆因素导致的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者;

2、器质性心脏病伴有自发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或不稳定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3、心肌梗死所致的患者左心射血分数低于35%,于心肌梗死后40天后心功能II级或III级;

4、心肌梗死所导致的患者出现左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后40天后左心射血分数低于30%,心功能I级。

ICD是如何被植入体内的? 

进行ICD植入术之前,患者需要接受局部或者静脉麻醉。为了减少对皮肤的磨损,ICD的囊袋一般放置在胸大肌和胸小肌之间(近年来体积更小的ICD可以像起搏器一样埋藏在皮下),然后导线通过锁骨下静脉进入心脏,其最前端固定在右心室的心尖部。在设备植入之后,我们需要通过诱发室颤来测试ICD的感知和除颤功能。

患者接受ICD植入术后需要注意什么? 

患者在出院后需要定期检查,进行ICD设备的体外程控,让医生了解当前ICD的工作状态,了解患者术后室颤、室速的发作情况以及ICD的除颤效果。这时,尤其要注意的是ICD的剩余电量,因为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ICD的剩余电量会逐渐减少,医生会根据这一数据决定是否需要更换ICD

如果在ICD的使用过程中,频发发生误放电,这对患者而言是极大的痛苦,这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辅助药物治疗,并进一步调整设备参数,以减少误放电的发生。

ICD是目前预防SCD(心脏性猝死)最为有效的方法,迄今为止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ICD能降低SCD患者死亡率,合理使用ICD,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素材提供:心内科郜灿

    咨询电话:0317-7195350

    编       辑:窦若琳


 大 医 精 诚    厚 德 至 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