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经常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心跳快会影响寿命?今天17:25锁定广东卫视《健康有道之广东名医大讲堂》为您解答

来源: 广东省中医院/GDHTCM

下午17:25广东卫视播出《健康有道之广东名医大讲堂》

广东省中医院

急诊大科

丁邦晗「主任」



 01 

心跳的快慢

影响着寿命


国外一项大型调查研究指出:


从 15680 名患者中,发现心跳的频率与患者心梗和中风的死亡率密切相关!心脏多跳动 5 次,心脏衰竭风险和死亡风险就会升高 13% !


还有一些研究也说过:


其它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心跳 70~89 次/分钟的人,平均寿命可能会减少 3 年;心跳 90~99 次/分钟,寿命可能会减少 8 年;而超过 100 次/分钟的人,寿命甚至可能会减少 13 年。


心跳过快或过慢,引出了一个医学名词「心率」——心跳的频率。


心率越快,对身体血管内皮的损伤越大,还有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越高。



「心率只是心律的一种」


像“看见喜欢的人心跳加快”“剧烈运动后心跳加快”“表白求婚时心跳加快”等这些情况,问题不大。


心率失常的麻烦之处,主要是它还会引出一个容易被忽视却又不得不提防的问题——心律失常。


 

「心脏抽风了」


除了心跳加快或减慢外,心律还包括了心跳的规律是否正常——心脏跳动的间隔是否相同、均匀、齐还是不齐。


简单点说,心律失常也可以理解为心脏“抽风了”。它经常潜伏在我们周边,症状有些人不明显,有些人却会感觉到心悸、心绞痛、头晕等。


因为病情不同,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情况也会有所不同,或者说有些朋友做心电图的时候发现了问题,但自我感觉不到明显症状就没在意...



 02 

心脏为何抽风?

会有什么隐患?


俗话常说“心里小鹿乱撞”,这偶尔“撞”个一两下是正常的,但如果是经常莫名其妙地“乱撞”,就应该重视一下了。


「心脏就像一户套间」


它有两房两室:左上右上是心房,左下右下是心室。


通过窦房结来做总指挥发出信号,通过“传输”介质传递信号到心房,这样心房就会收缩,接而再把信号传递到心室,引起心室收缩。


这就是心房和心室的交替收缩过程——一次完成的心跳,可回收血液,再统筹把血液输送至各个部位。


如果这里面的任何环节出现“差错”,都可能引发心律失常。



 心脏什么情况下会抽风 

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心跳是有规律、节律地跳动的,频率为 60~100 次/分钟,这也是我们心电图常见的「窦性心律」——正常的心律。


当总指挥部出现问题时,就会有比如“亢奋”“心率低下”“心律不齐”“窦性心律失常”等问题;


而当“传输”介质出现问题,信号被反复、错误地发送传输,就会引起急性心律失常,例如心房颤动或心室颤动。


「严重情况会致命」


心室颤动是非非非常严重的心率失常,整个心室完全处于“失控”状态,无法进行正常收缩和输送血液,是极具致命性的危险因素。



 心律失常的症状 

简单概括,常见的心律失常症状为心慌、心跳加快、心跳混乱、心跳过慢、心悸......有些患者还可能会有“间歇性停跳”“离心失重”“乏力”等感觉。


当心律失常较为严重时,会出现诸如头晕、胸痛、心力绞碎衰竭、昏迷等症状,还有最最可怕的——猝死。



 03 

这四类人最危险

健康须知看一看


心律失常,其实在我们一生当中是 100% 会遇到的,哪怕是简单的“喝一杯咖啡”“尝一壶浓茶”“咪一口小酒”“晚睡”“兴奋”等等,都是它的诱因。


但对于下述四类“高危”人群,就一定要重视心脏的那些“顽皮”和“不对劲”了。


○ 中老年人、缺乏运动者

关于“宅”的危害就不再啰嗦了,总之太懒、运动量不够肯定麻烦多多......而对于中老年人,主要就是器官的退化衰老引起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


○ 长期OT、精神状态紧张的人

“压力大”“易紧张”“患得患失”......精神长期处于绷紧、紧张状态的朋友,请深呼吸...relax...


尤其是经常加班、晚睡熬夜、工作压力大、脑力工作多的小伙伴,多多保重!



○ “三高”患者、胖子

永远没有健康的胖子。

永远没有健康的胖子。

永远没有健康的胖子。


其次,高血压患者是常见的心律失常高发人群,而心律失常又会导致血压升高......


调查显示,100个房颤病人中9~20个人有高血压,100个高血压中有4~6个人有房颤。


同时,高血糖和高血脂也很容易造成心血管问题,加大了心律失常的风险。


○ 所有心脏病患者

心律失常可以说是所有心脏病都可能会伴随的症状,比如说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肺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各种心脏病。



「预防从日常做起」


“心病终归心药医”,这里的“心药”可以理解为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在生活中自我降压、做好情绪管理。


生活要规律,睡眠要充足,劳逸结合,根据自身实际的情况做运动、锻炼身体。


还有,戒烟戒酒,少吃“三高”食物都是很重要的。


本文转载自广东卫视健康有道

编辑:朱海媚     责编: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