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沉淀,为你写诗(二)——中药药理学系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bucmzyxy

甲子沉淀,为你写诗

——喜迎中药高等教育60周年


药苑传神韵,盛世谱华章。在2018年金秋灿烂,层林尽染之季,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将迎来60周年华诞,这也是纪念中药高等教育成立60周年的隆重日子!


栉风沐雨,六十载执着前行;弦歌不辍,一甲子异彩纷呈。中药学院经历了坎坷的发展之路,甲子后的今天,中药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在国内外有显著影响的学院。这背后,是学院各个系部的默默承载与坚守。系部是承载学院发展的最核心单元,见证着中药先人前辈的不服输与勇担当,激发着中药新学后辈的强继承和求创新。代代中药人正是在这里,同甘共苦,共同奋进,砥砺前行!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中药药理系,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动人情怀……


Part 1   沿革篇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系成立1956年(药理教研室),经过62年的建设已发展为在中医药教育领域具有显著教学成果,有明确而稳定的研究方向,在中药生物活性平台建设有显著成效,在国内外学术和行业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


向上滑动查看中药药理系的光辉历程

1956年

成立的北京中医药大学药理教研室,归属基础医学院。

1970-1978年

教研室主任姜名瑛教授,教师有胡琼玉、徐秋萍、侯家玉、朱承喜、王凤仁等,主要教学任务是中医学专业、中药学专业本科《药理学》授课。

1979-1982年

教研室主任金恩波教授。教师有姜名瑛、胡琼玉、徐秋萍、侯家玉、朱承喜、王凤仁、孙建宁、潘思源、何正正、宋更源、吴金英等。教研室为中西结合治则与方药硕士点,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主要教学任务是中医学专业、中药学专业本科《药理学》授课。教研室新开设研究生《药理学进展》课程。研究方向主要为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理研究,初步建立了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的研究方法。1982年药理教研室归属中药学院。

1983-1989年

教研室主任姜名瑛教授。教师有胡琼玉、徐秋萍、侯家玉、孙建宁、潘思源、李铭沁、张慧芸、韩普生、江泽伟、叶金娣、朱承喜、王凤仁、吴金英、李华等。1983年,在全国中医院校中率先开设本科《中药药理学》课程。研究方向扩展了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药理研究,发展了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理研究,共三个研究方向。

1990-1995年

教研室主任徐秋萍教授。教师有侯家玉、孙建宁、潘思源、张慧芸、江泽伟、李铭沁、朱承喜、王凤仁、吴金英、李华、韩普生、洪缨、张硕峰等。1995年,本学科批准为中西结合治则与方药博士点,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1996-2000年

教研室主任侯家玉教授。教师有徐秋萍、孙建宁、潘思源、张硕峰、洪缨、王晶、唐民科、吴金英、贾占红、陈鸣宇等主要教学任务是中医学专业、中药学专业本科《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授课,研究生《药理学进展》课程。新开设研究生《中药新药药效毒理研究思路与方法》课程。研究方向保持了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药理研究,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理研究三个研究方向。

2001-2009年

教研室主任孙建宁教授。教师有徐秋萍、侯家玉、潘思源、张硕峰、洪缨、王晶、唐民科、畅洪昇、孙文燕、方芳、吴金英、贾占红、陈鸣宇等主要教学任务是中医学专业、中药学专业、制药工程专业、管理专业、针灸专业本科《药理学》《中药药理学》《药理学与中药药理学》授课,研究生《药理学进展》《中药新药药效毒理研究思路与方法》课程。面向非中医药专业的研究生《中药药理学》课程。



向上滑动继续查看中药药理系的光辉历程

2001年

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重点学科建设,并带领7个协作建设单位共同建设。学科带头人孙建宁教授,学术带头人徐秋萍教授。

2003年

中药药理实验室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实验室负责人孙建宁教授。

2009年

本学科继续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通过重点学科验收评估。主要教学任务是中医学专业、中医长学制、中药学专业、药学专业、制药工程专业、管理专业、针灸专业本科《药理学》《中药药理学》《药理学与中药药理学》授课,研究生《药理学进展》《中药药理学专论》《中药新药药效毒理研究思路与方法》《中药学专论-药理毒理部分》课程。面向全校各专业的选修课《中药药理学》及《中药毒理学》。

2013年

本学科继续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本学科已形成四个明确而稳定的研究方向:中药防治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药理研究,中药防治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理研究,中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理研究和中药毒理学研究。

2018年

现有教师8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者7人,博士后3人,全国优秀教师1名,现下设中药药理教研室和中药毒理教研室。


Part 2   成就篇

1983年在全国率先开设《中药药理学》课程,主编教材《中药药理学》为北京市精品教材,《中药药理学》课程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并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现面向全校各专业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开设《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中药毒理学》、《药理与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专论》、《药理学进展》、《中药药效毒理研究思路与方法》、《中药学专论(药理毒理部分)》、《实验动物学》、《临床药物治疗学》等课程。1984年起开展研究生教育,目前已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200余人,1人获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奖励。

近5年承担科研课题150余项,科研成果获奖1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论文400余篇,SCI收录80余篇;主编、副主编包括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在内的《中药药理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专论》、《药理实验教程》等教材10余部,主编/副主编专著20余部。

中药药理系经过60余年发展,已成为具有鲜明学术特色、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培养中药药理学高级人才的专业基地。


编写教材

1989年至今中药药理系教师共出版《中药药理学》、《药理学》、《中药毒理学》、《药理学实验指导》等教材及专业工具书43部。其中主编12部,副主编18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一部,新世纪高等中医药优秀教材一部;近三年共编写12部。连续承担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的主编、副主编工作。

向上滑动查看

中药药理教研室教材、教参编写情况表


教材获奖证书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药理学》主编 孙建宁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药理学》主编 孙建宁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药理实验教程》主编 张硕峰 孙文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色教材系列《中药药理学》 

主编 孙建宁

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药药理学》

主编 孙建宁

全国高等中医学院校研究生教材 《中药药理学专论》

主编 孙建宁 彭成


教学获奖



孙建宁获奖


获奖一览


学术研究

中药药理学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药防治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的药理研究,以及中药毒理学研究。建立和完善了多种脑血管损伤及神经退行性病变、外周神经退行性病变、抑郁症、焦虑症等动物模型,建立了药效学评价及多种学习记忆功能测定的SOP,并采用先进技术和指标从神经的发生和血管的新生、神经递质、受体、能量代谢、突触体内钙含量、酶活性、神经营养因子、信号传导系统等方面研究该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中药的作用机理,相关领域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

先后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课题、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和其他省部级、市级、横向联合课题若干。在科研工作过程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胆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相关方法已纳入《中药新药实验技术》、《中药药效研究思路与方法》、《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等大型参考书,对新药的评价、中药现代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建立了中成药脑病用药信息采集数据库,对指导临床安全用药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进行技术创新,实现教学、科研与产业的有机结合,对多家企业提供新药研制药效毒理服务,对多所院校提供教学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对中药八角属植物的成分莽草酸进行药效研究中,首次发现其抗血栓形成作用,并进行结构改造以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专利授权2项;在药物的研究开发项目中,现申请专利4项,已公开。《中药八角茴香成分莽草酸及其衍生物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多年来一直与国内外特别是国内外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合作项目约百余项,占总项目数比例约60%。所得成果有利地推动了技术市场革新,加快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速度,带动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并且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其中,为北京市多家企/事业提供了技术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北京市的经济技术建设;同时加强了大学与相关单位的技术合作交流,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十三届北京技术市场金桥奖


中药药理研究团队注重对外交流,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国内教学与科研合作,先后与美国、奥地利的研究所,日本北陆大学,日本武库川女子大学,韩国庆熙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台湾长庚大学,新加坡中药学院,西藏藏医学院,新疆石河子大学药学院等建立协作关系,在教学科研中互派教师,派研究生协作研究,促进中药药理学课程建设和研究水平。

近3年承担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30余篇

主要课题列表

  基于突触可塑性研究远志及远志寡糖酯在开心散改善认知功能中的作用及机理(81373995),2014.1-2017.12,负责人:方芳。

•  培元解郁方对TRY-KYN介导的神经元可塑性调节及抗抑郁增效机制研究(81373584),2014.1-2017.12,负责人:畅洪昇。

•  基于苦味受体(Tas2Rs)的“苦逐瘀”生物学物质基础研究(81503287),2016.1-2018.12,负责人:董世芬。

•  基于自噬相关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索五味子总木脂素降肝脂作用及作用机制(81803793),2019.1-2021.12,负责人:张翼。

    主要文章列表

•  Dong S, Zhang S, Chen Z, Zhang R, Tian L, Cheng L, Shang F, Sun J. Berberine Could Ameliorate Cardiac Dysfunction via Interfering Myocardial Lipidomic Profiles in the Rat Model of Diabetic Cardiomyopathy. Front Physiol, 2018, 9:1042. (IF: 3.394)

•  Zhang Y, Guo H, Cheng BC, Su T, Fu XQ, Li T, Zhu PL, Tse KW, Pan SY, Yu ZL. Dingchuan tang essential oil inhibits the production of inflammatory mediators via suppressing the IRAK/NF-κB, IRAK/AP-1, and TBK1/IRF3 pathways in lipopolysaccharide-stimulated RAW264.7 cells. Drug Des Devel Ther, 2018, 12:2731-2748. (IF: 2.935)

•  Dong S, Zhang R, Liang Y, Shi J, Li J, Shang F, Mao X, Sun J. Changes of myocardial lipidomics profiling in a rat model of diabetic cardiomyopathy using UPLC/Q-TOF/MS analysis. Diabetol Metab Syndr, 2017, 9:56. (IF: 2.413)

•  Zhang Y, Zhou ZW, Jin H, Hu C, He ZX, Yu ZL, Ko KM, Yang T, Zhang X, Pan SY, Zhou SF. Schisandrin B inhibits cell growth and induces cellular apoptosis and autophagy in mouse hepatocytes and macrophages: implications for its hepatotoxicity. Drug Des Devel Ther, 2015, 9: 2001-2027. (IF: 3.026)

•  Zhang Y, Pan SY, Zhou SF, Wang XY, Sun N, Zhu PL, Chu ZS, Yu ZL, Ko KM. Time and dos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chisandrin B- and schisandrae fructus oil-induced hepatotoxicity and the associated elevations in hepatic and serum triglyceride levels in mice. Drug Des Devel Ther, 2014, 8: 1429-1439. (IF: 3.026)

•  Zhirong Chen, Shifen Dong, Fancui Meng, Yaoyue Liang, Shuofeng Zhang, Jianning Sun. Insights into the binding of agonist and antagonist to TAS2R16 receptor: a molecular simulation study, Molecular Simulation, 2018, 44(4): 322-329. (IF: 1.449)

•  Pan SY, Gao SH, Lin RC, Zhou SF, Dong HG, Tang MK, Yu ZL, Ko KM. New perspectives on dietary-derived treatments and food safety-antinomy in a new era. Crit Rev Food Sci Nutr. 2015, 55(13):1836-1859. (IF: 6.077)

•  Li ZH, Li W, Shi JL, Tang MK. Nardosinone improves the proliferation, migration and selective differentiation of mouse embryonic neural stem cells. PLoS One, 2014, 9(3):e91260. (IF: 3.23)




Part 3   风采篇

孙建宁

教授

教授,博士生研究生导师,中药药理学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中药防治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重点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担任第九、十、十一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理事,北京药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生理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中药协会药物临床评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先后主持或承担了国家科技部“1035”工程、“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北京市科委项目以及国家教委、国际合作课题及横向课题等50余项。带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研究团队建立的中药防治常见疾病的药效评价平台,重点针对中医心脑血管疾病(中风、血管性痴呆、老年性痴呆),所建立的评价方法和研究思路在国内该领域疾病的研究工作中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近五年在核心期刊、杂志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百余篇论文(SCI收录10余篇)。研究成果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主编及副主编多部研究生及规划教材,包括《中药药理学专论》、《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教材,以及《中药药效研究思路与方法》、《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等专著。

唐民科

教授

博士,教授,博士生研究生导师,中药药理学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是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干预研究。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医学硕士学位;师从著名神经药理学专家张均田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曾在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系,师从John Crowe教授从事细胞生物学研究。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师从Kagan V教授、Bayir H教授从事神经损伤研究。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药理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国际传播学”后备学科带头人。担任中国药理学会神经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抗衰老与老年痴呆专业委员会委员。是美国神经科学会会员,美国神经创伤学会会员。是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咨询专家、国家药监局药物评价中心咨询专家。担任Avicenna Journal of Phytomedicine等杂志编委。是美国夏威夷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2014-2018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篇,SCI论文6篇,最高影响因子达3.23。

张硕峰

副教授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药理系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协会中药实验药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成人教育委员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中药协会药物临床评价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药理学会中药药理分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会员;北京药理学会会员,北京市生理科学会会员,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命审题专家。主持和参加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及企业课题60余项,发表期刊论文120余篇。

孙文燕

副教授

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博士,执业医师,博士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药理系中药毒理教研室主任。任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毒理学与安全性分会委员、中药实验药理分会会员,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药物技术创新服务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信息与大数据分会理事,中国医药教育学会成人教育委员会理事。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心脑血管药理、抗炎与免疫药理、中药毒理。主持及骨干参与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副主编著作2部,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编、副主编规划教材2部,教参20余部。

王晶

副教授

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7-2008年,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药消化药理以及神经药理的研究。兼任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北京市生理科学会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毒理与安全性研究分会委员。为《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神经药理学报》以及《中药药理与临床》等杂志的特约审稿人近年来共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及企业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SCI 2篇),编写教材及论著20余部,专利3项。主讲课程:《药理学》、《中药药理学》及《药理学进展》等。为北京市中药药理学优秀教学团队成员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学重点学科骨干成员。2011年及2018年两度获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称号。

方芳

副教授

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药理支部副书记;英国Reading University访问学者,神经药理学报、中国药学杂志等期刊审稿人。兼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药品价格评审中心评审专家。中国药理学会教学与科普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毒理学与安全性研究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委员。北京药学会应用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神经药理学研究等。主持和参加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及企业课题30余项,发表SCI、核心期刊论文40篇,申请专利1项。

畅洪昇

副教授

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执业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系教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抗抑郁药物和复方治疗共病的药效评价等。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计划)等国家、省部级及企业课题近30项,发表SCI、核心期刊论文70余篇。

董世芬

副教授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药理支部书记,Harvard Medical School访问学者。目前研究方向为中药心血管及代谢性疾病药理学以及中药药性理论。现任北京药理学会理事、北京环境诱变剂学会环境与健康青年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系结合学会中药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各1项,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文章50余篇(第一及通讯作者SCI文章7篇),参编著作6部,教材及教参27部。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届“我最喜爱的教师”,第二届“中医药社杯”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

张翼

讲师

博士,讲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药理系教师,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者,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后。长期从事中药防治脂肪肝和中药抗炎药效的基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校级自主课题一项,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近五年在核心期刊、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十余篇,SCI收录12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最高影响因子达4.122。

援疆援藏事迹

2008年,系部潘思源和张硕峰两位老师先后前往新疆、西藏两地开展援助工作,在当地对接新疆石河子大学药学院中药系和西藏藏医学院藏药系。协助时任新疆石河子大学药学院李长岭院长(来自新疆石河子大学药学院的另一对口支援单位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在中药系开设《中药药理学》课程,承担《中药药理学》授课任务;在西藏藏医学院主要承担《药理学》授课任务,并为两地培养师资力量。

2018年张硕峰老师作为中组部第八批援藏干部再度援藏,继续在受援单位——西藏藏医学院藏药系任藏药系副主任,分管藏药系科研工作。除积极配合系主任、系总支副书记完成藏药系日常工作的开展和学院安排的各项工作以及“两学一做”、学习“十九大报告” 活动的开展外,通过谈心、走访、调研,针对问题开展了5场藏药系青年教师研讨会,积极鼓励、协助藏药系青年教师参加各级科研课题的申报;针对大学生创新课题的申报作《藏药系学生如何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训练计划项目”》的报告,使藏药系学生本该年度项目申报数量成倍增加;为拓展学生知识面做了《你想了解的中医》和《中医药的起源及发展》的专题讲座;并协助藏药系主任制定了今后5年藏药系受援计划及藏药学科的今后的发展方向;积极参与藏药系自治区教育厅科研创新团队(藏药方剂学科研创新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藏药炮制学》教学团队)的申报;筹办了拉萨“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加强了内地药学专家与藏医药专家的交流。此外还负责西藏藏医学院夺底沟实践教学实训基地陈列馆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撰写了西藏藏医学院夺底沟实训基地——藏药种植园即藏医药文化园建设规划方案;起草了《藏药专业毕业实习大纲》、《西藏藏医学院野外活动安全须知》;撰写西藏藏医学院藏药系针对本科教学审核专家反馈意见的整改工作纲要;并承担了部分《药理学》的教学工作。

时隔10年,张老师深刻感受到了西藏的变化:“现在那里有新盖的楼房,也装了取暖的暖气。当初所在的那个小小的城市,现在面积扩大了快两倍,是真正看到了感受到了经济的发展。现在的西藏虽比不上北京,但五脏俱全。”也见证了藏医学院历史发展的里程碑:“先是藏医学院更名为藏医药大学,由学院升格为大学;然后学校争取到了博士点授权单位;接着西藏藏医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建立,总共申请到4000万经费去做这个项目,旨在帮助培育、引进一些做中药、做民族药的人才。”在援藏期间,张老师还协助藏医学院院长申报了一个270万的新药项目。能作为其中一份子,亲身经历其变化过程,深有存在感和成就感。张老师本人也曾被评为西藏藏医学院年度优秀教师。虽然现在已回到北京,依旧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张硕峰老师的学生魏芸、杨爱玲同学,在导师的感染下,毕业后赴西藏工作,为祖国的边疆建设事业继续谱写北中医人的青春诗篇和动人华章!


Part 4   诗歌篇

写诗寄语一

回首中药药理学系发展有感


岁经还历数重生,

改革新雨化春风。

千磨万击还强韧,

任尔东西南北中。

                            ——中药药理系张硕峰


资料 | 中药药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