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8类药,易引起骨质疏松

来源: 药店经理人/yaod366


▍来源:药店经理人

▍特约撰稿:石小青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两种,其中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于疾病或药物等原因引起的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疾病,其中由于药物引起的情况占据多数,在众多药物中有这样8类药物,是及易引起骨质疏松症的。


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会导致肠钙吸收降低、尿钙排泄增加以及血清甲状腺激素升高,导致骨量丢失。


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患者通常在使用数星期后开始出现骨量流失,连续使用一年后流失率可达到5%-15%,同时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在一年以上的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高达30%-50%。


因此不建议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慢性病患者确实需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时,建议适当补偿钙剂、维生素D等药物进行预防治疗。


2、促进骨形成的药物


甲状旁腺素与氟化物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药物。甲状旁腺素及其衍生物在短期以及间断性用药时能够刺激成骨细胞促进骨发育,但倘若长期大量服用则会引起骨吸收增加,导致骨丢失,因此不宜长期使用。


而氟化物众所周知的是,可以有效刺激成骨细胞,促进骨的形成,是治疗骨质疏松症药物中的其中一类,但是却忽视了氟的双重作用,在高密度的情况下氟对成骨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可以导致软骨症。


对于氟制剂而言,使用剂量越大,所含有的氟的密度就会越高,导致骨折的几率就会变大,因此不宜长期大量使用,并且在骨质疏松症治疗时不建议作为首选药物。


3、质子泵抑制剂


像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是临床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由于其具有较强的抑酸作用因此可以有效抑制小肠对钙的吸收,钙的吸收一旦受到抑制后就会造成代偿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从而导致骨吸收加快从而导致骨质疏松症,尤其老年患者、儿童对于质子泵抑制剂的清除率均偏低,因此应谨慎选用质子泵抑制剂。


4、抗癫痫药物


癫痫患者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激素水平紊乱的情况,另外加上平时运动量减少、过多摄入高蛋白食物等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存在骨质疏松的可能,但是又因为需终生服用抗癫痫药物,势必会在不同程度造成骨代谢改变。


这主要是因为抗癫痫药物中肝药酶诱导剂引起骨质疏松的几率较大,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是最常见肝药酶诱导剂,这类药物可以通过诱导肝P450氧化酶加速甲状腺激素代谢,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此同时可以对抗甲状旁腺素引起的骨和肠道对钙的重吸收,从而间接影响骨代谢,促进骨质疏松的形成。


因此对于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的患者,在开始服用3个月后需联合服用维生素D或钙剂进行预防治疗。


5、利尿药物


呋塞米与氢氯噻嗪通过大量排尿减少细胞和组织间液,但长期大量使用容易引起体液失衡,造成体内矿物质含量下降,引发骨质疏松,严重时可发生骨折。


6、抗凝药物


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在临床中常用来预防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普通肝素作为对某种酶反应较强的抑制剂,通过对酶系统的作用,降低了骨胶原合成、维生素D的活性以及使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增多,最终可使骨吸收加强,骨形成减少,引发骨质疏松。


7、抗结核药


异烟肼、利福平都是治疗结核病的一线用药,此类药物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就是造成肝脏损害,一旦肝脏受损,肝脏酶活性会降低,并会制约体内维生素D的转化与代谢,导致血钙与血磷的吸收降低,影响骨的形成与吸收,从而诱发骨质疏松。


8、环孢素A


环孢素A能够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由于本身骨密度低、骨质少,易产生骨质疏松,在加上需要使用环孢素A进行治疗,环孢素A会降低维生素D和骨钙素的活性,减少骨转换,不仅如此环孢素A还可以抑制形成FGF-23因子,因此应定期检查骨质疏松。

 

药物引起的骨质疏松在用药早期无明显症状,因此往往容易被忽视,症状进一步发展便会出现骨骼变形或者是骨质疏松,严重时会造成骨折。


因此在使用这些易引起骨质疏松的药物时,尤其对于长期应用的患者,建议在用药期间定期监测骨密度,便于及时发现骨质疏松情况,以免对身体机能造成严重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新谦等.《新编药物学(第1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02

2、李俊.《临床药理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