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专家讲故事】谭毓绘:情洒天山 无怨无悔

来源: 人民医院/zzqrmyy0991

 “我于1961年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自治区人民医院内科,摸爬滚打了半辈子。首先应当感谢医院的培养,师长的指路教诲、同事的团结协作和各族患者的信任。”9月26日,听老专家讲故事活动中,神经内科原主任,老专家谭毓绘深情的讲述了自己从医57年的历程,深深触动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内心。

1961年大学毕业后,谭毓绘被分配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工作,这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并为新疆的医疗事业结出了累累果实。“当成功救治好一个个病人时,我们都会特别自豪。”回忆起十几年的住院大夫经历,谭毓绘总有讲不完的故事。神经科是内外妇儿发展起来最后发展的学科,七八十年代以前这个学科就是依靠叩诊锤、大头针、音叉这三个重要工具一步步走过来的,那时候X光机只能检查到头颅像,更多的诊断依赖于我们头脑对神经解剖、生理、病理知识的掌握,去判断疾病的位置和性质,这在当时真的很难。谭毓绘说“当医生时间长了,不像年轻时那样初生牛犊不怕虎,有时真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

人生之路:浪漫、理想两不误

1950年,17岁的谭毓绘考入湖南省第三卫生学校,得到了全额助学金,3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教。原本她的人生轨迹可以顺顺利利地延续下去,可是,上天给谭毓绘上演了一出“偶然”。因一个分配去西北的同学未能前去报到,当时谭毓绘担任团支书,自责自己没有做好工作,便自愿顶替同学只身来到西安,被分配到西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妇幼卫生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初,党号召年轻人学文化,向科学进军,实现振兴中华的强国梦。国家要建设,没有文化是不行的。谭毓绘在西安参加了西北区统一考试,按第一志愿被录取到西安医学院医疗系,第一学年每门功课均为五分,被评为优等生。就在谭毓绘享受着学业有成、爱情丰收的美好时光时,她的对象为了替换家里有困难的同学,毅然放弃了在西安的工作,来到新疆。“那时候只想着迟早要跟着他去新疆的,晚去不如早去。”就这样,大二那年,谭毓绘由西安医学院医疗系转入新疆医学院医疗系。1961年毕业后,谭毓绘被分配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工作,不曾想,这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并为新疆的医疗事业结出了累累果实。

行医之路:从“摸爬滚打”到“百炼成钢”

刚开始到医院内科工作,谭毓绘感触最深的是值夜班。“当时医院没有单独的急诊科,病房值班大夫24小时值班,既要处理病房重症病人,又要抢救夜班就诊的急救病人。”谭毓绘说,病人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完,就是连续工作28小时也下不了班。这让她“时常累得恨不得把鞋踢掉,走着路都会打瞌睡。”不过苦中也有乐。“当成功救治好一个个病人时,我们都会特别自豪。”回忆起十几年的住院大夫经历,谭毓绘总有讲不完的故事。除了门诊病房工作,谭毓绘还要和同事们轮流下乡,参加社教,巡回医疗,送医上门,为基层培养赤脚医生,为各地会诊或抢救危重病人。“天山南北基本上走遍了。”这让谭毓绘倍感骄傲。春天南疆路面翻浆,变成搓板路,非常颠簸,谭毓绘常常因为晕车频频呕吐;遇上沙尘天气,连路都看不清,还要带上铁锹清理路面;有时还要骑毛驴,常常被狡滑的毛驴摔下来……一路的摸爬滚打,让她熟练掌握了内科临床业务技能。就这样,谭毓绘不断成长并赢得了患者和同行的赞誉。

15年前一位肝豆状核变性的维吾尔族青年从儿科就诊时就在谭毓绘主任的会诊、精心治疗下,创造了奇迹,不仅大大延长了患者的寿命,患者还颤颤巍巍的站起来了、能说话了、也不流口水了,他的每一点进步,对于一直治疗他的谭奶奶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我们一起见证了奇迹,他是目前新疆范围内,活的最久、疗效最好的‘铜娃娃’。”“即便现在有如此众多高科技检查手段,但如果不规范化操作,照样要漏诊或误诊。”一位因头痛头晕摔倒的滑雪运动爱好者,因为当时做血管造影没有按规定看颈外动脉而漏诊。幸好再次会诊时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后,确诊为颅内外动静脉漏,得到及时治疗。这样的经历让谭毓绘记忆深刻。“现在的分科精细,也难免造成会诊增多,但也能从会诊中学到知识、增长才干,如有意见分歧,我绝不固执己见。” 谭毓绘说,“当医生时间长了,不像年轻时那样初生牛犊不怕虎,有时真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

钻研之路:亮出新疆医学研究的旗号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学科的发展,新疆大内科和大外科逐步走向专科化。1979年,谭毓绘被医院派往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进修,从此走上了神经病学的探索和实践历程。“在这之前,我就已在新疆开展过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工作,不过当时因陋就简,在楼梯间放了一张桌子,又从自治区卫生厅要来一台显微镜,就这样首先在新疆开展了脑脊液(CSF)细胞学检查。在CSF中发现了弓形虫滋养体,确诊了新疆首例弓形虫病,并经第四军医大学寄生虫教研室确认”。随后谭毓绘又和同事又举办了全疆CSF学习班,使神经疾病的诊断技术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此后,谭毓绘与儿科研究所协作,应用弓形虫间接血凝试验,结合CSF细胞学检查,首先在新疆进行弓形虫致神经系统感染调查,为制订新疆弓形虫病的防治、优生优育政策提供了依据。上世纪80年代初期,谭毓绘在新疆开始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1987年,谭毓绘与新疆儿科研究所协作首先在新疆开展血和CSF病毒性脑炎特异性抗体检测,辅助诊断病毒性脑炎,目前均已转为常态化检测项目。

1985年,谭毓绘参加卫生部重点科研课题《中国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神经系统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在吐鲁番亚尔乡挨户家访式普查。谭毓绘回忆道“当时适逢春节大年初三,我们扛着行李去了吐鲁番,住在乡政府的院子里。打扫卫生、挖厕所、生炉子……什么都得亲自动手,尤其遇到大风天气,夜里睡着了还得小心煤气中毒。历时三个月,我们调查了以维吾尔族为主的10 814位居民中脑卒中、癫痫、偏头疼、脑外伤、脑肿瘤和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填补了我去老年车流行病学的一项空白。”此后,又对新疆城乡三地(乌鲁木齐市、鄯善县、库车县)的31 256人进行了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不但证实了新疆是脑血管病的高发地区,而且计算出脑血管病的群体患病率和在患者家系调查基础上计算一、二、三级亲属患病率,与原新疆计算机中心协作,用计算机推算脑血管病的相应阈值、遗传度及各级亲属关系发病概率,编制了脑血管病再发风险程序和遗传咨询表,采用实时咨询,完成了《新疆各民族脑血管病家族再发风险的电子计算机咨询》课题,达到了用计算机为脑血管病的家族成员提供该病的再发风险率,对高危人群进行重点干预,早期预防脑血管病。

莱姆病是一种新发现的传染病,可引起人体多系统的损害,严重者可终生致残,甚至死亡,由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如不结合流行病学及实验室检查则容易误诊误治。一位家住玛纳斯的13岁患儿,因头痛、偏瘫就诊于多家医院,先后被诊断为脑血管病、病毒性脑炎、结脑治疗近三个月均治疗无效,最后辗转来到自治区人民医院。谭毓绘结合其流行病学病史,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莱姆病脑膜脑炎。因病到晚期,疗效不佳,孩子自动出院后病故,“这一直让我深感愧疚,也增加了我们探讨莱姆病的决心。”为了攻克难题,谭毓绘经常是自己动手,去沙湾林区采集病原学标本,用夜夹法捕捉林区的老鼠。“每到日头落山、牛羊回圈后,我的任务就是跑去灌木丛区老鼠洞口放鼠夹,又赶在第二天一早牛羊出圈前,收取新鲜死鼠。其实我从小害怕老鼠,大二做生理实验时,曾因为害怕老鼠不敢动手而受到老师批评。但这次我只能挑战自我,自己干了”。

2001年,谭毓绘继续与儿研所、临床药学研究所合作,参加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我国莱姆病螺旋体特异的实验诊断技术研究课题》,以及中国莱姆病防治及监测学习班。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谭毓绘和课题成员在莱姆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特别是首次在新疆莱姆病病人尿液中分离到菌株,并确认为Borrelia garinii(伽氏疏螺旋体)基因型,与当地媒介蜱基因型一致,填补了自治区在该项研究中的空白。“我和课题组成员编撰了《莱姆病防治手册》,举办了县、乡级基层卫生人员莱姆病防治知识培训班,邀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来疆讲学,普及和提高了莱姆病的预防和诊治水平,并先后发表12篇有关莱姆病的论文。”2011年《莱姆病螺旋体无症状感染》一文被美国第111届微生物学年会录用,并发表在美国《细菌与寄生虫病》杂志,向世界展示了我们在莱姆病防治工作中做的贡献。

“我认为,作为一个医生,就必须终身学习,否则就不是一个称职的医生。”如今,虽已年过八旬,但谭毓绘始终以一个普通医生的姿态为患者和医学忙碌着,谭毓绘比许多年轻医生都勤奋,专家门诊风雨无阻,无论神经科、康复科、风湿免疫科、儿科开展的学术会议和疑难病例讨论现场都能看到谭毓绘的身影,为了更新知识,仍坚持阅读外文文献。

“几十年,我一路走来不无辛苦,我不聪明但努力,欣慰的是喜看如今的神经内科在李红燕主任的带领下团结奋进,硕果累累。用新时代的话说‘厉害了,我们的神经内科!’”

人物简介

谭毓绘,女,汉族,生于1933年5月,湖南省衡阳市人,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新疆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自治区人民医院首席专家、自治区人民医院资深专家,2001年被授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擅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血管病,眩晕,运动障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曾任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天坛医院新疆会诊中心名誉主任,新疆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名医,《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编委,《新疆医学》编委,《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顾问。曾先后被评为自治区优秀医学科技工作者、自治区三八红旗手、新疆医学会科技之星;曾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自治区科技进步奖3项,自治区卫生厅科技进步奖1项;发表论文60余篇,在国外杂志发表论文1篇,先后荣获多项科技进步奖,翻译和参加编写了多部医学著作,并被英国国际名人中心授予国际名人奖状。


文/神经内科 谭毓绘、包国庆    图/马力克    编辑/妮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