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以为,当下许多幼儿哮喘、过敏性疾病及诸多疑难杂症多与先天禀赋异常和后天过用寒凉有关,而医患多不明,仍动则激素、抗生素及清热解毒泻火,更致变证丛生,治疗棘手,急性病演变成慢性病;简单症发展为疑难杂症。是否哮喘一定就需要激素缓解;是否血象升高就一定需要使用抗生素,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只是个案,但足以引起大家思考,也希望都能举一反三,临床上我们若能遵循能中不西,先中后西的原则来治病,这样必将造福更多的患者朋友和锻炼提升自己的医技。当然,要使老百姓面对疾病时,信任中医而把中医作为首选,需要我们整个中医行业执业者不断的自我完善,不断提高中医的诊治水平和临床疗效,疗效才是中医发展的硬道理。
引起哮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内因:由于小儿肺脾素虚,肺脏娇嫩,卫外能力差,皮肤腠理不致密,容易感受外邪。风寒、风热之邪由皮毛或口鼻侵入人体,阻于肺络,使肺的宣发功能失常,肺气不利,津液凝聚为痰。脾气虚,运化能力差,生湿酿痰,上贮于肺。所以古代医家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二是外因:气候寒温骤变,邪气乘虚而入,邪入肺经引动伏痰,致痰阻气道,气逆痰鸣而为哮喘。一般来讲,哮喘病的内因为伏痰,外因为外感,内因通过外因引发症状。
此外,也可由过敏因素引起,如嗜食海腥异味或者花粉刺激。所以对小儿哮喘病的治疗就要分两个步骤。
哮喘发作时要“急则治其标”,以宣肺化痰定喘为治疗原则。
一旦哮喘停止,当从内因进行治疗。如果是肺气虚明显,患儿常表现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出汗多、易反复感冒,应以补肺固表为治疗原则;如果是脾气虚,患儿常表现面虚无华、食少纳差、倦怠乏力、便溏或大便量多,应以健脾化痰为治疗原则。
如果是易因过敏因素引起者,应以调理肺脾肾三脏功能为治疗原则。通过从本治疗来调理人体内环境,达到阴阳平衡,从而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增强抵抗力,也就是所谓的除夙根治疗。
病例:古**,女,3.5岁。2010年10月13日就诊。
病史:父母代诉患者体质较弱,平素容易感冒,而感冒发热则多用抗生素、激素、清热类中药。自1.5岁时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小儿哮喘,天气变化或受寒时诱发,每年秋冬、冬春季节均会因感冒导致哮喘发作而需住院使用抗生素、激素及支气管扩张剂方可缓解。昨日外出受凉回家后出现喷嚏、偶咳、流鼻涕,家长未予重视,今晨5点出现喘促明显,喉中痰鸣,痰难咯出,立即至当地医院给予西医对症处理后稍缓解,时查血常规:WBC:21.6×109/L,中性粒细胞:17.5×109/L(81%),患儿家属拒绝住院使用院激素、抗生素治疗,求治于中医。
刻诊:精神倦,发热,面色青黄,畏寒无汗、时喷嚏、鼻涕青稀,咳声重浊,咳时喘促,喉中痰鸣,咯痰不畅、纳差食少,大便烂,舌淡水滑,苔白厚浊腻,脉沉细滑。查体:T:38.3度,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哮鸣音。
西医诊断:1:小儿哮喘急性发作;2: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脉证合参:证属脾肾阳虚,太少两感,寒痰阻肺
中医治法:散寒解表、温阳补肾、化痰降逆、纳气平喘。
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小青龙汤加减
方药:
麻黄10g,熟附子30g,生半夏30g,细辛10g,
生姜30g,炙甘草60g,五味子10g,桂枝10g,
白芍20g, 干姜15g, 黄芥子10g,蜜紫菀10g,
蜜款冬花10g, 莱菔子10g, 带壳白果15g。
服药后反应:服药1剂后微汗出热退,咳嗽痰喘大为减轻,复查血常规白细胞降至WBC:11×109/L,家长甚为感叹,不知中药效果如此神速,并且血象降得如此之快,比以前使用抗生素还快。5剂服毕复诊,已无发热及咳痰喘促,查白细胞及中性粒比例均恢复正常,双肺未闻及哮鸣音,诸症消失而病愈。以后继续中药调理,从10月至今2月余经历数次寒流南下的降温天气,均未出现感冒和哮喘发作。患儿父母也很惊喜,小孩在服用中药后不但及时缓解了哮喘发作,也再未出现因大幅度的降温天气而诱发感冒和哮喘,这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杏仁堂也祝愿:远离了抗生素和激素,小朋友会更加健康的成长;远离了医院,她的童年会更加快乐!
附:因附子、半夏属于超剂量用药,且生半夏属中医有毒之品,本方属于杏仁堂经验用药;不能作为指导患者朋友自行用药依据,如有疾患,建议正规医院就诊并在医师指导下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