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8日是第21个“全国高血压日”。
错误观点
部分患者虽已被确诊为高血压病,但因为是初次诊断,且无明显自觉症状,有的采取不服药的策略。
正确观点:究竟是否需要服药主要取决于患者血压水平、有无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及血管、靶器官损害情况。
即使初次诊断的患者,只要血压水平较高、或者合并有血糖血脂异常、或有血管、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均应尽早接受药物治疗。
错误观点
有些高血压患者,体检时偶然发现血压高,有的甚至200/120mmHg了都没有任何症状,认为只要没症状就不需要服药。
正确观点:循证医学表明,收缩压每降低9mmHg和(或)舒张压每降低4mmHg,可以使脑卒中风险减少36%。
高血压对身体的损害是和血压的高度成正比的,没有明显的症状不代表不严重或者没有疾病,反而更危险。
因为患者常常因为无症状选择不正规治疗,常导致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中风、心梗、脑梗等发生。
错误观点
部分高血压患者认为只要服药血压降到正常了,就不需要服药了,等高了再服药。
正确观点:极少数患者,通过坚持运动、合理饮食、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高血压恢复正常,的确不需要再用药。但对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还是需要终身服药来控制血压的。
擅自停药容易引起血压反复,反而损害靶器官更严重。想停药的患者最好找医生看看,根据个人情况决定。
错误观点
人到40岁以后,收缩压每年增高l毫米汞柱是正常的,所以80岁的老人收缩压180毫米汞柱也属于正常。这在70年代的教科书上也这样说。
正确观点: 老年人的血压增高不是一种生理现象,老年人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和年轻人相同。
血压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是身体衰老的表现,但决不能视为正常。因为当收缩压超过140毫米汞柱时,对心、脑、肾等脏器就引起侵害。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老年人高血压降压目标为收缩压<150mmHg,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低。
错误观点
有些高血压患者认为,我已经在吃降压药了,就可以放心的去吃喝玩乐了。
正确观点:高血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造成的,其中包括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摄入食盐过多、体重超重、血糖升高、血脂异常、缺乏运动、性格暴躁等。
药物治疗的同时也必须改变生活方式,否则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础。
错误观点
一些高血压患者认为,降压药开始要从便宜药物吃起,否则以后好的降压药就不管用了。
正确观点:治疗药物的选择不能仅看价格。长效降压药大多价格相对贵一些,而大多数短效药物价格低廉。
高血压患者,尤其中老年患者,或者合并有靶器官损害,应尽可能选择长效降压药物。
长效降压药能够全天24小时把血压平稳地控制在理想水平,避免了短效降压药物所带来的血压较大波动,从而更有利于保护靶器官,减少脑中风和心肌梗死等急性事件的发生。
错误观点
血压降得越快、越低越好,几天还降不到正常肯定不行。
正确观点:除了高血压急症(如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等)外,其余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时必须要掌握住缓慢、平稳的原则,不建议一吃降压药血压马上就降下来,应该要有一个逐渐下降的过程。一般要服药1~2周后逐渐降下来。
因为,血压下降过快、过低,不但会使病人出现头晕、乏力等体位性低血压的不适症状,还极易发生缺血性脑中风,尤其在老年人更容易发生。
错误观点
降压药物种类越少越好,降不下来加量就行了,不要再加其他药物,否则副作用大。
正确观点:降压治疗的原则是小剂量联合应用,因为一种降压药加量很可能其副作用的增加要大于增加的降压疗效。
联合用药一方面使血压控制更好,另一方面联合得当,还能增加对重要脏器(心脑肾)的保护作用。
错误观点
部分高血压患者认为,高血压药物吃久了必须要换药,否则容易引起耐药。
正确观点:如果服用某种高血压药物,效果肯定,又没有出现任何副作用,应该继续坚持服用。
是否需要调药必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不可擅自行动。“为了换药而换药”的做法,会人为造成血压波动,甚至导致高血压危象。
错误观点
有人认为中药的副作用小些,所以还是吃中药降压好。
正确观点:实际上所有的药都是有一定的副作用的,因中药的毒副作用而造成致残、致死的情况也不少见。目前,全世界广泛使用的五大类一线降压药,通过多年的大型研究和临床观察,证实是安全有效的。
看药物的副作用也不能以说明书为准,正规生产的西药使用说明书非常全面、详细,即使发生非常低的不良反应亦被详尽列出。而某些中成药药品说明书很简单,但副作用也未必比它少。
高血压患者和家人们要学习与高血压相关的知识,澄清认识误区,识别伪科学,坚持到正规医疗机构看病,科学规范地治疗,把高血压的危害降至最低,尽情享受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