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一带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指的就是天气变凉了,可不能像以前那样赤脚趟水过河或下田了。寒露过后,气温渐渐下降,地面的露水更冷,而这个时候人体会感觉到干燥。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若不注意养生保健,容易患病或旧病复发,所以古人称秋季为“多事之秋”。那么寒露时节该如何养生?
1、起居调节
寒露后昼热夜凉温差较大,应随时增减衣服,以防止秋凉感冒。为了提高人体在冬天的御寒能力,呼吸道抵抗力较弱而易患气管炎的人们,应特别进行秋季锻炼,保证机体顺利地从夏热与秋凉“接轨”,以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抗寒能力。另外,秋季早睡早起有利于收敛神气,使肺不受秋燥的损害,保持充沛的活力。
2、调节湿度
寒露后空气中的湿度小,风力大,汗液蒸发得很快,易使人皮肤干裂,毛发也易脱落。故必须注意保持室内具备一定的湿度,并适当补充体内的水分。
3、运动调护
露时节天高气爽,气候干燥,故要多呼吸新鲜空气,在清凉的晨风中散步、跑步,这不仅是在进行“空气浴”,还接受了耐寒训练,使身体能适应寒冷的刺激,为度过即将到来的寒冬作充分的准备。此外,郊游登山是一项适宜秋季的锻炼项目,不仅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也使得人的肺活量及心脏的收缩力增大。
4、饮食调护
根据寒露的天气特点,可服用滋阴益气的中药进行保健,如西洋参、沙参、麦冬、百合、杏仁、川贝、胖大海等。如果出现皮肤与口角干燥、口舌生疮、咳嗽、毛发脱落等,即“秋燥”现象,可适当选服些滋阴润燥的补品或药粥。如沙参、百合、银耳、芝麻加粳米、冰糖适量煮粥,早晚服食,能起到润肺生津,养阴润燥的作用。
饮
食
药
膳
板栗
俗话说"八月的梨子,九月的楂.十月的板栗笑哈哈"。板栗既是粮食,又是治病良药。中医认为,栗子性味甘温,入脾、胃、肾三经,有益气、养胃、健脾、补肾、壮腰、强筋、活血、止血、消肿等功效,适用于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腰脚不遂、小便多和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及外伤骨折、淤血肿痛、皮肤生疮、筋骨痛等病症。中医更把栗子列为药用上品,认为它能补肾活血、益气厚胃,可与人参、黄芪、当归媲美,尤其对肾虚有良好疗效,故称“肾之果”,久服可增强体质、祛病延年。现代医学则认为,栗子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以及矿物质,有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骨质疏松等疾病的作用,所以对老年人颇为适宜,老年人常食还可抗衰老。
板栗山药粥
材料:栗子肉30克,淮山药20克,茯苓20克,大枣 5 枚,大米 100克。(1人分)
做法:将料同时放入砂锅内,加清水适量,煮为稠粥,加盐巴调味即成。
功效:栗子肉、淮山药、茯苓补中健脾、大枣健脾,大米补中养胃。几味同用,具有益气、健脾、补肾、养阴的作用。
适合人群:脾胃虚弱、畏食冷物、少食腹泻或小儿疳积、消化不良等人群。
黄穗平,男,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东省名中医。现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科大科行政主任,国家中医脾胃病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兼任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副所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岭南(华南)中西医结合诊治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学术联盟主席、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辨治慢性胃病创新团队领头人,专攻中医优势病种慢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及胃早癌。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系疾病及消化内镜诊治技术,培养硕士生、博士生60多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科技厅等各级科研课题20多项。曾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和著作奖。主编著作7本,副主编著作8本,发表医学论文180多篇。获得“首届岭南名医”、“首届羊城好医生”、"2017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称号。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3楼特需门诊,周三上午健康咨询及夜间内科门诊广东省中医院总院(大德路111号),周四下午固生堂岭南国医馆东山分馆(广州市中山一路48号)。
编辑:朱海媚 责编: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