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沉淀,为你写诗
——喜迎中药高等教育60周年
药苑传神韵,盛世谱华章。当2018年金秋灿烂,层林尽染之季,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将迎来60周年华诞,这也是纪念中药高等教育成立60周年的隆重日子!
栉风沐雨,六十载执着前行;弦歌不辍,一甲子异彩纷呈。中药学院经历了坎坷的发展之路,甲子后的今天,中药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在国内外有显著影响的学院。这背后,是学院各个系部的默默承载与坚守。系部是承载学院发展的最核心单元,见证着中药先人前辈的不服输与勇担当,激发着中药新学后辈的强继承和求创新。代代中药人正是在这里,同甘共苦,共同奋进,砥砺前行!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中药化学系,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动人情怀……
Part 1 沿革篇
中药化学系
中药化学系由有机化学、中药化学和药物化学3个教研室组成,共有专职教师17名,其中教授(含研究员)9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5人)、讲师3人。主要承担本科《有机化学》、《中药化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分析》、《中药成分体内代谢与分析》、《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新药设计学》、《中药文献检索》、《有机反应单元和药物合成》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其中《中药化学》为北京市精品课程,《中药化学》和《有机化学》教学团队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学团队。以中药化学系为主体,建设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化学”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经典名方有效物质发现重点研究室”、北京市教委“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工程中心”和北京市“中药基础与中药新药重点实验室”。
现如今的中药化学系大家庭
上个世纪60年代中药化学教研室与有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教研室等合并为化学教研室。1976年,随着机构调整,人员增加,化学教研室分开成立各教研室,下设:中药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五个学科,江佩芬教授任主任。
中药化学系老照片
中药化学教研室的元老有陆蕴如,魏璐雪和陈德昌三位老师,负责《中药化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实践和校外实习。同时,70年代开设了有关中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课程,为《中药分析》、《中药制剂分析》课程的前身。70年代《中药化学》课程本科生的实习基地在北京,参观黄芩的提取分离工艺。80年代改为大同中药厂,参观学习麻黄碱和伪麻黄碱、薯蓣皂苷等的提取分离生产工艺。1982年成为国家中医药院校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培养点,1994年成为博士生培养学科,为国家培养出大量不同层次高级人才,为中药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传承与发展中的中药化学教研室
有机化学教研室的元老有江佩芬、周维书和吉卯祉三位老师,后来江佩芬老师调至化学研究室工作,周维书、吉卯祉老师负责有机化学教研室工作。2000年学校机构改革,中药学院成立基础教学部,有机化学教研室隶属于基础教学部,吉卯祉教授任主任。在吉老师的带领下,教研室老师重视教学基本功和教材建设,自2002年以来,主编了全国各层次和不同出版社的《有机化学》和《药物合成》等教材24部,其中主编20部,多部为统编教材,并有一部教材被评为201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此外,在2008年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近年来,3位年轻老师在学校教学比赛中也频频获奖。2016年系部改革,有机化学并入中药化学系,负责《有机化学》、《有机单元反应和药物合成》的教学工作。
传承与发展中的有机化学教研室
我校自2013年新增药学本科专业,针对药学学生培养课程体系要求,2016年初成立了药物化学教研室,承担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药学专业本科三年级的三门专业必修课程: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和药物设计学;同时承担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选修课,如:新药设计学、结构有机化学、体内药物分析和医药商业模式创新等。
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药物化学教研室
历经数十年发展,中药化学系已逐渐成为一支师资队伍配置合理,科研能力强,协作精神强,发展潜力大的教学科研团队,并已形成多学科,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的人才梯次结构,更有利于学科的传承与发展,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回顾中药高等教育成立的60年,中药化学系为中药化学学科及中药学院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Part 2 成就篇
中药高等教育成立的60年中,中药化学系自建系以来在教材编写、课程建设、科研立项、论文发表、评优获奖、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药化学系成员在教材建设方面成绩显著,主编或参编了多部卫生部、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和特色教材,如《中药化学》、《有机化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分析》、《波谱分析》、《波谱解析》、《中药文献检索》、《中药化学》(英文版)等。另外,还编写了《中药代谢化学》等多部专著和执业药师辅导教材,供教学参考依据。
团队成员参与编写多部教材
中药化学系拥有北京市精品课程“有机化学”、“中药化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中药制剂分析”、“中药化学”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学团队“中药化学教学团队”、“有机化学教学团队”。以精品课程为依托,团队逐渐完善课程体系,开展多层次教学改革,近年来承担了6项教学改革课题,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
有机化学和中药化学课程分别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中药化学课程被评为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
近5年来,中药化学系共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以及人才培养项目67项,经费累计达3千万元,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1项(其中美国发明专利1项),发表科研论文350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24篇,与合作单位及企业开展横向研究课题多项,累计经费近1000万元,并致力于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材和教学中。
Part 3 风采篇
博导风采
石任兵
教授
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及重点领域:研究方向: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与药物创新;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及配伍机理研究。
科研情况:目前及曾主持的主要科研课题:
(1)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以“开心散”和“通脉颗粒”为载体的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关键技术。
(2)北京市支持中央高校共建项目:基于药物动力学的中药质量控制体系研究。
(3)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产学研合作项目:中药创新药物“清脑宣窍滴丸”基础研究及其产业化。
(4)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中药复方有效组分创新药物“清脑宣窍滴丸”研究。
(5)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银翘散优化方指纹图谱与抗流感病毒活性的相关性研究。
(6)主持横向课题多项。
(7)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自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
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20篇,编写全国规划教材3本(主编/副主编),主编著作2部。
雷海民
教授
中药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药学院院长。
研究方向与重点领域:中药先导化合物发现与开发研究。
科研情况:先后主持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等课题,围绕“中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开发研究方向”,以“中药配伍-化药拼合”为指导,基于“西黄丸”等经典方药为研究对象,获得结构修饰新化合物1000多个。近五年发表文章80多篇(含SCI/EI论文32篇);获得中国发明专利及美国授权专利7项,申请发明专利8项,并于2015年完成I类精准抗肝癌先导化合物专利成果转化。
刘斌
教授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化学系主任。
研究方向与重点领域: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分)发现与新药创制。重点研究领域包括:(1)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分)发现和制备;(2)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分)代谢和转化;(3)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分)分析和评价;(4)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分)新药创制。
科研情况: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横向课题2项。目前主持的主要科研课题:(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2R网络药理学”的四妙勇安汤治疗心肌肥厚有效组分及作用机制研究。(2)横向课题:中药6类新药降脂宁临床前研究。(3)横向课题:决明子萘骈吡喃酮类对照提取物制备研究。
主(参)编论著、教材20余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100余篇,SCI论文20余篇,获发明专利证书20余项。已培养毕业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0余名。
张兰珍
教授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与重点领域:中药和民族药化学成分、质量标准、体内代谢和抗癌新药研究。
科研情况:主持国家级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基于藏药余甘子酚酸类成分体内动态变化的抗癌药效物质与质量控制研究”,“艾可欣抗艾滋病的物质基础与机理研究”,“藏药余甘子治疗多血证的物质基础与机理研究”;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新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艾可欣抗艾滋病的新药研究”。主持省部级课题有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艾可欣抗艾滋病的新药研究”;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治疗艾滋病创新药物艾可欣的开发研究”; 北京市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叶下珠活性成分抑制艾滋病毒进入细胞的机制研究”。
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近5年SCI收录论文12篇
高增平
教授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与重点领域:中药有效物质基础及质量研究。目前主要开展抗流感病毒中药的药效物质及代谢研究。
科研情况:目前主持的主要科研课题为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绵马贯众素及其衍生物抗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及免疫机制研究”的后续研究,在前期构效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活性成分的体内代谢产物分析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9篇。
折改梅
教授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获选北京市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等北京市荣誉称号。
研究方向与重点领域: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新药创制;
科研情况:目前主持的主要科研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基于体内动态变化成分民族药滇白珠抗风湿药效物质基础及其质量控制研究。
发表学术论文82余篇,其中SCI收录37篇,EI收录1篇。
徐暾海
教授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与重点领域:中药干预胰岛素抵抗作用途径和机制研究;中药干预胰岛素抵抗有效方剂及活性成分筛选研究,中药干预胰岛素抵抗创新中药开发研究。
科研情况:目前主持的主要科研课题:
(1)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中医药干预治胰岛素抵抗创新中药研究。
(2)重大新药创制项目:治疗糖尿病肾病新药芪卫颗粒临床研究。
(3)北京市教委项目:辅助降糖片的研发。
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50篇。
党建活动
参观冉庄地道战纪念馆
参观西柏坡纪念馆
奥林匹克公园党支部拓展活动
系部党员学习交流研讨
中药化学系研究生与房山区食药所党支部共建
工作风采
认真教学
学生答疑
集体备课
学科专业研讨
系部工作座谈
学术交流
参加教材编写工作
国内外访学交流
Seminar研讨
学生培养
参加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
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获奖
参加学术论坛
参加学术年会
Part 4 诗语篇
写诗寄语一
用化学技术提炼中药精华,
用匠心精神结晶美好未来。
中医妙手橘井香,
药草奇效杏林芳。
化通东西开别用,
学贯古今启新窗。
祝敬先贤堆绝学,
福佑后继推前浪,
新梅已绽枝头俏,
春来何愁少骄阳?
贺院庆
中兴国粹越神农,
药苑奇葩比时珍。
学府娇藏锦绣文,
院堂香薰桃杏风。
六秩春光耕耘足,
十月秋色收获盛。
华典丽庆溢德贤,
诞辰嘉日满宾朋。
石破天惊雷霆震,鹏龙出海势如虹。
强中自有强中手,高处偏要险处登。
喜看红梅辞旧岁,梁上春燕起新居。
洋洋意气艳阳照,彬彬言行兰蕙薰。
甲子春秋园丁胜,蓝借先贤后进青。
学海竞渡涛头立,书山问路脚步深。
感念日月恩威重,至刚甚柔有初心。
紫薇花开云笺悦,丹桂香散翰墨珍。
资料 | 中药化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