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及医学知识的普及,大多数心脏病患者都能按照医嘱服药,但仍有不少患者总以各种理由不坚持服药,甚至存在不少误区,影响治疗效果。常见的几大治疗误区包括:
误区一: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治疗
要知道生病后是否有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伴随疾病等,症状的轻重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不一定呈正比,即使没有症状,也并不代表病变不严重,比如有的人心肌梗死时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才发现。其实有症状是一种警报系统,可以提醒患者停止剧烈运动,及时就诊。而没有症状时,病变的危害仍然存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治疗,因而更为危险。所以只要诊断明确,即使无症状也需要治疗。
误区二:药物的副作用很大
这是一种误解,目前在我国上市的药物,无论国产还是进口药,都经过了严格的临床试验,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剂量、疗程合适,总体是安全的。因为个体差异存在,或适应证掌握不严,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只要密切监测,及时发现,及时停药或换药,仍然是安全的,医生也会防范的,或减少剂量,或加用保护剂,如冠心病患者不必总是担心他汀类药物伤肝。与病变本身的危害相比,药物的副作用要小得多,关键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种类、剂量及配伍。
误区三:症状缓解后不再需要服药
在现有医疗条件下,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病可能通过手术、药物等治疗,可以得到很好地控制,但并没有彻底根治,致病因素持续存在,因而需要长期服药才能长期控制,如冠心病支架植入后需终身服用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一旦停药,病情可能会再发。因此即使病情缓解仍需继续服药,目前尚无一劳永逸的治疗方法。
误区四:中药比西药副作用小
无论中药西药,只要选择得当,都能起治疗作用,但是各有特色,对患者来说都是药,是药三分毒,适应证掌握不好、超剂量、超指征甚至反指征用药,均可能有副作用,中药包括中成药、汤剂或其他剂型,如果使用不当同样有副作用。因此如果确有需要,请到正规医院就诊。
误区五:已服用进口保健品,不需要再服药
保健品属于食品范畴,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但不能直接用于疾病的治疗。比如深海鱼油、辅酶Q10、ω3脂肪酸、卵磷脂等,对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益处,但不能替代药物。而一些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更是只适宜特定人群,它的营养价值也并不一定很高,更不能替代药物,特别是急救药物。
误区六:宁信百度,不信医生
目前网络上有很多关于医疗、养生的科普文章,但鱼目混珠。有的患者遇事先百度,也有的人凭经验服药。其实百度也好,久病也好,都不能成为良医。人体是非常复杂的,疾病的发生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治疗方式理应不同;有时即使症状相同,也不一定就疾病相同;同一疾病在不同年龄、性别,症状有可能不同;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也表现不同,治疗上也要有所不同。因此当生病时还是请到正规医院就诊,请专科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10月20日
德达医院心内科专家要来我院义诊啦!
邱建平
上海德达医院特聘专家
从事心血管内科专业30年,擅长冠心病介入治疗和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尤其是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安装各种起搏器及快速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等方面经验丰富。2012年“急性心肌梗死全程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应用”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延林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师从我国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葛均波院士,获心血管内科学博士学位。曾在上海华山医院心内科工作,担任心内科导管手术主刀医师,每年抢救近千名心血管重症病人。擅长冠心病介入诊断与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及随访调试、高血压病的预防和药物治疗,心内科急重诊的抢救、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和康复。
李庆志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2000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同年进入大庆油田总医院心胸外科工作,2009年取得中国医科大学心脏外科学硕士学位。曾获“2015年大庆市第七届青年科技奖”。擅长心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尤其在围手术期重症监护领域具有突出的技术优势及专业特长。
李欣
副主任医师
曾在三甲医院专门从事心血管超声诊断十六年,擅长各种心脏、大血管疑难疾病的诊断,特别是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大血管病变、心脏肿瘤等疑难病的诊断,与心内、心外科配合进行TEE术中监测与术后评估,同时擅长对脑血管疾病、颈动脉及外周血管疾病、胎儿心脏的超声诊断。
门诊咨询电话:
84119637
就诊地点:
门诊楼三楼西区心病科门诊
心病科病区地点:
住院部12楼东区
医院地址:
如东县掘港镇淮河路66号(如东中专西侧)
公交线路:
可乘坐109、207路至新中医院站下,步行500米可到达中医院门诊
可乘坐101、102、831、207路至如东中专站下,步行约800米可到达医院住院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