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知识】霜降养生|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

来源: 元化中医院/yuanhuazhongyi


2018年10月23日,将迎来秋天最后一个节气——霜降


“菊红叶落秋见霜”,霜降是秋向冬过渡的开始。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一方面秋燥明显,燥易伤津,另一方面,霜降15天后即是立冬,这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


霜降后,天气日渐寒冷,早晚温差加大,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


霜降养生三防


一防秋燥: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渐凉,秋燥明显,易出现口干、唇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等现象,燥易伤津。


二防秋郁:晚秋时节,天气渐冷,草木枯黄,落叶落果,万物萧瑟,容易引人忧思,使人意志消沉、抑郁。


三防秋寒:霜降节气,气温骤降,老年人极易患上“老寒腿”等毛病,慢性支气管炎也容易复发或加重,同时这也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


这个时间节点后不再适合“秋冻”。对抵抗力差的老年人,尤应按时增减衣服,以免湿邪、寒邪入侵,导致生病。

膳食:忌辛辣刺激,宜喝粥喝汤


 
膳食:忌辛辣刺激,宜喝粥喝汤



秋季宜收不宜散霜降之时乃深秋之季,在五行中属金,在人体五脏中对应肺。辛味发散泄肺,此时应少吃一些辛辣的食品,如姜,葱,蒜,辣椒等,尤其是辛辣火锅,烧烤要少吃,以防“上火”。


此外,由于天气渐冷,寒冷的刺激易扰乱胃肠蠕动的正常规律,此时,少食多餐有助于减轻胃肠负担。

 

饮食调养方面,根据中医养生观点,秋要平补,同时注意健脾养胃,调补肝肾。应选用气平味淡、作用和缓的食品,以汤类、粥类最为适宜。


适合霜降最佳饮食方案是:选择易消化,健脾,又滋阴生津液(价格便宜又吃起来汁水满满的)的食物比如:


①白菜——白菜养胃,又解渴生津,家里烧白菜时,我们会发现不用加太多的水,因为白菜本身自己就有好多汁液,但是切记白菜要热乎乎的才好吃。


②冬瓜——冬瓜性味甘平,清热利水,养胃生津,现在很多人下焦湿热重,吃冬瓜就特别好,吃的时候把冬瓜瓤和冬瓜子留着一起煮,冬瓜子本来就是一味中药,能够润肺化痰,是中医治疗肺痈的常用药。


③柿饼——霜降后的柿子才是最好的 ,鲜柿子甘寒,体内痰湿重或是感冒的人就不宜多吃,但鲜柿子风干变成柿饼后,就成了甘,平的,特别好。柿饼能健脾补胃,润肺涩肠。


 
补冬不如补霜降


1.调补肾:每天敲后脑勺1-2次



方法:捂着耳朵,食指中指叠起弹后脑,弹几下后放开耳朵,里面有嗡嗡的声在响,反复做九遍。每天1-2次。以舒适为度,如果不舒服就停止。


此方法即鸣天鼓,要掩着耳朵叩击枕骨,对头部、耳部都有一定的刺激。而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脑为髓之海,所以此法有调补肾的作用。


2.除鼻塞、预防呼吸道疾病



方法:每天搓揉迎香穴两分钟。迎香穴在鼻翼两侧,鼻翼外缘中点旁。此外,经常念呬(“嘶”音)字,也有助预防呼吸道疾病。


秋季容易犯燥,导致咳嗽、气喘、呼吸不畅。如果觉得呼吸不畅,可搓揉迎香穴,对消除鼻塞作用明显。


3.增加阳气:两手攀足固肾腰



方法:两臂从体侧摆起,握住两脚(可以用一条毛巾帮助)。上身前倾,逐渐加大幅度,缓缓起身,抓住大脚趾。重复2-3次后把手放在膝关节上,温暖膝关节。


两手攀足式,可通肾经和膀胱经,强筋骨、固腰肾、增加阳气。


4.补肾、防感冒:热水泡脚



方法:用热水泡脚时可放艾叶,一遍泡脚一边搓腰,两手握空拳放在腰眼的地方上下搓,时间15-20分钟。


足部是下肢的足三阴、足三阳经起止的地方,所以泡脚可以刺激所有的这六条经脉。霜降时节多泡脚,不仅能补肾还可以预防感冒、缓解感冒症状、改善呼吸系统功能。

 


 
霜降营养餐



银耳鸽蛋汤


原料:银耳50克,鸽蛋20个,冰糖250克。


做法:银耳水发后洗净去根,撕成小朵。鸽蛋煮熟去皮。银耳放锅中,加水久煮至熟烂,放入鸽蛋,烧开,加入冰糖,撇去浮沫,再煮沸即可。


功效:补肺益气、养阴润燥。适用于干咳乏力、口干咽燥者。



桂圆粥


原料:桂圆20克,红枣5枚,粳米100克。


做法:桂圆去壳去核,同红枣、粳米一并煮粥。如喜甜食,可加入适量白糖。每日早晚各进食1碗,需热服。


功效:养心安神,健脾补血。适用于心血不足的心悸、失眠、健忘,脾虚腹泻、体质虚弱、自汗盗汗、神经衰弱等症。



百合炖鲤鱼


原料:鲤鱼1条(500克),鲜百合25克。


调料:料酒20克,生姜4克,葱段3克,酱油、熟油、蜂蜜、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将百合洗净,装入碗中,加一些蜂蜜和少量清水拌匀,上屉蒸熟备用;将鲤鱼洗干净,鱼身划刀纹,用热油煎两面成金黄色,烹料酒,添汤,加盐、味精、酱油,再将百合汤一起倒入锅内,旺火烧开,小火炖至鱼熟即可。


功效:润肺止咳、宁心安神。


本文来源于网络综合、中国中医科学院门诊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