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天梅:抗抑郁药药理学特征及临床意义

来源: CSP精神卫生/cmacsp

        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CSP2018)于2018年9月27-29日在沈阳成功举办。秉承“跟踪前沿、更新理念、突出临床、提高基础”的宗旨,大会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围绕精神医学研究前沿进行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本次大会共设有专题会91场,卫星会17场,参会人数也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了4300多人。

         后续将会陆续发布本次大会的讲者报告,请关注“CSP精神卫生”公众号。

        下面是来自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司天梅教授为大家做的《抗抑郁药药理学特征及临床意义》大会报告。在本报告中,司教授详细阐述了抗抑郁药的药物治疗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从药物选择、确定剂量、给药方案开始,直到纠正疾病状态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也是药物和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 作用机理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在讲完药物的机理后,司教授解读《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中的一项药品质量要求仿制药品要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如何评价仿制药和原研药的疗效一致?

药物一致性评价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司教授以国内科伦药业的百洛特产品作为案例进行了分析。最后的结论是:根据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研究的科学依据,凡含有相同药物活性成分,且按照等剂量给药后,在人体内达到生物等效时,可认为自研药物与已上市的原研参比药物之间在安全性和疗效方面具有一致性,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二者可替换使用。临床使用中百洛特可完全替代原研制剂 。


 发言人介绍

司天梅教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博士、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药理研究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常委,精神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专业委员会组长,中国神经科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专业委员会常委,亚洲精神分裂症研究学会当选主席。一直从事精神药理学和药物 治疗学相关临床实践、以及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曾在丹麦 St. Hans 医院生物精神病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从事系统的药效动力学、放射配体结合试验、精神药物靶标、以及药代动力学系统的药理学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多项精神药物 I-IV 期新药临床研究、情感障碍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的客观标记物研究。



关注最新学术进展

与您分享权威观点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