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天使候选团队】援坦医疗队爱洒非洲 青岛医生扬名国外——第24批援助坦桑尼亚医疗队纪实

来源: 青岛卫生计生官微/qdwsjsgw

  2015年8月27日,我市第二十四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六名队员抵达非洲,开始执行为期两年的医疗援助任务。他们分别是:市立医院心脏外科副主任医师孙龙、眼科副主任医师朱健、内科ICU主治医师谢伟峰,市妇儿医院小儿内科副主任医师曲先锋,海慈医院骨科主治医师朱金强,第八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司卫锋。奔赴坦桑尼亚前,他们经过山东省卫计委6个月的出国前培训,其中有5名队员赴坦桑尼亚最大的政府综合性医院──莫西比利国立医院,司卫峰赴多多马省立医院。

 

  他们在非洲30度以上的高温下,每时每刻面对房间里到处都是蟑螂、非洲蚂蚁、带有疟疾的蚊子、单调的食物和不知何时就可能发生的被杀被抢事件,随时有被感染霍乱和黄热病的风险,服务的患者20-50%患有艾滋病。但他们始终不忘初心,信念坚定,怀着仁爱之心,以精湛的技术和顽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多次挽救危重病人的生命,赢得了广泛赞誉。他们当中的5名队员延期服务3个人,老大哥朱健为了第24批和第25批援坦队员能顺利交接,自愿留下来担任了队长,又待了一年。他们的感人事迹在当地广为传颂,多次被国内外媒体宣传,中央电视台先后9次进行了专题报道。他们用自己的“仁心仁术”和无私奉献谱写了中坦两国人民友谊的新篇章,为祖国争了光,为青岛添了彩。

 

  三年来,在非洲艰苦的环境下,他们诊治病人5万多人次,义务献血2000多毫升,进行义诊10余次,援坦医生们以高超的医疗技术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非洲人民和当地政府的信赖。


陌生的非洲


  坦桑尼亚常年温度30-40°C,每天衣服都是湿透的,一天需要换2套衣服。而且这儿经常停电停水,网速超慢,房间里到处都是蟑螂、非洲蚂蚁、带有疟疾的蚊子……被杀被抢事件时有发生。医生面对的当地患者患有艾滋病的比例很高,可达20-30%,部分人群可达30-50%!就是说,如果在手术或者一些医疗操作中,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要慎之又慎,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援坦队员孙龙医生在一次手术中被手术刀划破手,而这位患有就是艾滋病的患者,他做了三次血清检查,确诊为阴性,才放下心。

 

  坦桑人民吃的是物咖喱,用手抓着吃,说实话,中国人没法吃他们的餐饭。于是,一天三顿,援坦队员都是买了食材自己做。而当地蔬菜种类不多,最常见的就是他们称为“吉祥三宝”的西红柿、洋葱、土豆,因为每天都是吃这么单一的食物,每个队员都得了不同程度的口腔溃疡,常常要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

 

  坦桑民众们严重的缺医少药,健康意识淡漠,医疗条件之落后在国内难以想象!而且非洲特有的黄热病,疟疾,霍乱,裂谷热,艾滋病等等无处不在……五名队员工作在坦桑尼亚的最大的国立医院—莫西比利国立医院,也仅仅在国内非常普通的县级医院差不多,甚至还不如。

 

  他们就这样全身心投入了医疗援助。就像他们说的,除了条件艰苦外,工作跟国内没什么不同,只是病人的肤色换了,语言不同而已。‍


勇敢献血缓解缺乏


  2016年6月14日是国际献血者日,由于当地特殊的宗教信仰,对于献血许多当地人是不认可的,这就使得整个国家血液供应非常缺乏,许多患者,尤其是手术患者对于血液的渴望是非常迫切的。在世界献血日来临之际,积极响应驻坦桑尼亚使馆号召,援坦医疗队员们积极投身到献血活动中去,共义务献血2000多毫升,为坦桑尼亚患者贡献自己的一份血液。在献血之余,医疗队员们还为其他献血者提供医疗保障服务,保证了一个个献血者献血活动的顺利进行。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受到了大使馆以及坦桑政府的高度赞扬。


多次义诊广受欢迎


  除了在医院工作外,他们还积极组织参加义诊活动。由于生活水平的低下导致许多村民生活环境恶劣,疟疾、伤寒、霍乱等传染病肆虐流行,再加上当地群众的医疗健康防护知识及其缺乏,使得这些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都非常高。通过义诊,除了为当地村民进行健康查体、免费发放药物以外,还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健康宣教活动,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从疾病的预防着手,将健康教育在非洲开花结果。‍


 

妙手仁心孙龙


  孙龙是心脏外科专业的医生,同时也担任第24批中国援坦医疗队达累斯萨拉姆市分队的队长,平时工作非常忙碌。他每天带领黑人医生查房、病例讨论以及参加心脏手术。2年多来完成370余台心脏手术,在坦桑尼亚相继成功开展了7项新技术,高超的医术非常受坦桑尼亚黑人同事的尊敬。

 

  作为青岛医疗队队长,孙龙说:“做医生就要有奉献精神,医生没有绝对的自己的时间和事情,病人的需要永远排在最前面。”‍

自制手术器械“孙龙牵开器”

  坦桑尼亚非常贫穷,医院里买不起“乳内动脉牵开器”(大约1000美元)。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手术器械将会严重影响到工作的开展。于是他就因陋就简,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乳内动脉牵开器”,钢板都是拖朋友自费从国内带过来的。当拿着自制的“乳内动脉牵开器”展示给坦桑同事时,所有的医生、护士都震惊了,无不赞叹中国人的心灵手巧。坦桑尼亚医生们为了感谢孙龙为他们制作的“乳内动脉牵开器”,将它命名为“孙龙牵开器”。

言传身教 培养当地医疗团队

  非常巧合的是,这里的心脏外科主任Dr.Nyangasa恰好就是孙龙在读博士期间的同学。他非常喜欢与孙龙搭档做心脏手术,说跟他做手术,仿佛又回到了中国。

 

  莫西比利公立医院虽然是坦桑尼亚最大的公立医院,但是这里的医护人员水平较我们国内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平时手术中,孙龙手把手地教当地医生手术操作技巧,中国医生在当地医院变成了抢手的“香饽饽”。‍

变身木匠厨师,生活自给自足

  孙龙的驻地是唯一没有衣柜的地方。平时的衣服、被褥以及其它的生活用品都放在不同的纸箱中,然后一个个地堆放在房间的角落里,像是夜市摆摊的。不知道以前的援坦队员都是怎么“忍受”这种生活的,反正孙龙已经是“忍无可忍”了!他要DIY一个属于自己的“新衣柜”。

 

  一大早他就到了其他队员的驻地,到处咂摸,终于发现一堆别人扔掉的、早已经“支离破碎”的旧衣柜“残骸”,孙龙一股脑儿地全都搬到他的驻地。

 

  操作工具是一把锤子、一个螺丝刀、一把裁纸刀、两把钳子以及十几个在海边散步时捡回来的钢钉。首先他把能利用的板材分别归类;又把旧的板材上的钉子收集了一下。接下来粗略地绘制了一个施工图纸,并且选择好了衣橱在房间的摆放位置。在队友谢伟峰医生的大力协助下,他俩热火朝天地“开工了”。

 

  由于板材都是非常陈旧的木屑压缩板,有的地方已经烂透了,必须彻底“手术切除”。为了确保成功,他俩还研究了两套“手术方案”。

 

  制作过程中他和谢伟峰医生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很快就将衣橱框架建好,接下来就是加固衣橱。原来的钉子眼儿都已经破损,不能再钉钉子了,他们只得重新打眼儿,然后用钢钉加固。原先衣橱的顶部板材早已经腐朽,不能再利用了,他们就利用一扇旧橱门的板材替代,结果“治疗效果”非常不错。

 

  作为外科医生,孙龙天生心灵手巧,在动手方面有着超人的领悟力,他把手术的精细运用到衣橱上。经过两个半小时的“手术”,一个“新衣橱”诞生了!他的房间越来越有一种“家”的感觉了。

 

  其实孙龙可以申请买一个新衣橱,但他说自己动手制作,既能够锻炼动手能力,确实也给国家节省了一笔开支。虽然一个衣橱为国家节约不了多少钱,但有多少力就出多少力,也就足够了。艰苦奋斗、以苦为乐就是他们援坦生活的真实写照。‍

思念离家千万里

  来到了非洲,援坦医生们深刻的体会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内涵,特别是中秋节和春节。家中妻子除了照顾孩子,还要照顾有病的老人,渐渐憔悴很多。孙龙说,想到妻子常半夜独自抱着发烧的孩子去医院输液治疗,第二天还要早起给孩子和老人做饭时,自己却无法替她分担困难,常常心中愧疚不已。

 

  而一件惊险的事情让这种思念更加难以抑制。在非洲工作半年后,一次他给病人做手术,手术中病人提前苏醒躁动,致使后来孙龙被手术刀割伤,而这位病人是一位艾滋病患者!

 

  在孙龙等待自己筛查结果的时间里,他日夜难眠,胡思乱想,感觉对不起家人,可能无法再陪伴妻子和孩子,常常暗自流泪。万幸的是,孙龙最终检查结果为阴性,所有人终于松了一口气。‍


重症克星谢伟峰


最快速度救治病人‍


~~~~~~~~~~~

  谢伟峰工作的医院是基奎特心脏病研究所,这是由中国政府援建的一所独立的医院,同时也是这个国家唯一的一所心脏病专科医院,他工作的场所是心内科监护室。作为作为基奎特心脏病研究所

CCU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工作重点以带领当地医生对心脏重症病患者进行诊断,并结合医院实际做出合理而有效的治疗;同时根据患者所患疾病的有关方面的基础知识对当地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从而使当地医护人员对该类疾病有着基本的认知,并能作出及时有效的治疗。

 

  刚开始工作不长时间,谢伟峰发现CCU中,大部分心脏病患者都并发有肝肾功能不全,有的患者甚至发展为肾功能竭衰才就诊,他与当地医生探讨病情时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当地医生告诉他,由于医疗资源有限,药品供应严重不足,再加上大部分患者家庭比较贫穷,所以许多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使得他们的血压、血糖较高,部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根本就不服用任何药物,也从不监测血压、血糖,所以肝肾功能方面的并发症往往出现较早。

 

  在整个医院甚至整个国家没有一台血滤机器,透析机器也较为缺乏,且经常出现基本药品缺乏的现象。有一段时间,心脏中心药房出现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以及多巴酚丁胺断货的情况,且持续时间长达一个月左右,这种现象在国内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与此同时这里有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就是大部分心肌梗塞患者心脏造影以及支架植入术分两次做,后来才知道由于医保账户金额有限,所有检查、手术等必须先申请,待医保金额到账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治疗,所以心肌梗塞患者先申请心脏造影的费用,如需支架植入,则需重新申请,待金额到账后才能行支架植入术,所以部分患者在等待过程中死亡了。这让谢伟峰非常痛心,所以每看到一个走进CUU病房的病人,他发自内心地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对他们进行救治。

 

  谢伟峰刚开始工作不久就碰到一个棘手的病人,一位怀孕6个月的年轻女性,突发呼吸困难,由于孕妇的特殊性,许多检查以及药物都不能应用,他就利用有限的设备考虑患者可能为肺栓塞患者,并根据现有的药品进行针对性的抗凝治疗,2天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并顺利转出CCU后进入普通病房进行治疗。 ‍ 

~~~~~~~~~~~


做指导老师义务培训当地医护人员

 

~~~~~~~~~~~

  除了医疗资源的缺乏,在工作中谢伟峰也发现当地医生的医疗知识也比较缺乏,对国际上各种疾病的最新的指南以及治疗原则掌握甚少,在当地医生的要求下,谢伟峰为他们进行了心肺复苏最新指南解读,并指导他们进行深静脉穿刺、呼吸机的设置应用等基本技术,当地医生对知识的渴望也驱动他尽其所能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于他们,并利用现有病人进行教导。

 

  谢伟峰记得有一个气管插管并应用呼吸机的患者,早上查房时发现患者脉氧较差,翻开特护单发现整个晚上患者一直处于缺氧状态中,他立即对该患者进行检查,并及时调整呼吸机模式以及参数,并将调整的原则以及必要性告诉当地患者,患者脉氧渐渐上升,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目前已有一部分年轻医生能够独立进行深静脉穿刺,并且对呼吸机有了初步掌握和应用,且能根据患者实际病情来调整呼吸机的应用。‍

~~~~~~~~~~~


以高超医术赢得尊重

~~~~~~~~~~~

  虽然这里的医疗资源较为局限,医疗环境较差,但是作为24批援坦医疗队的一员,谢伟峰牢记自己的使命,积极投身于当地的医疗事业中,CCU患者的死亡率降至7.5%左右。当地医护人员开始对他们的技术也表示怀疑或者不信任,他们也默默承受当地医护人员的怀疑,并暗自下决心以技术服人,以德行感人。

 

  谢伟峰记得有一位重症患者需行机械通气治疗,早上刚进病房就发现该患者脉氧只有80%左右,且吸氧浓度高达100%,患者呼吸频率高达40次/分左右,镇静效果不佳,当地医护人员一直束手无策。谢伟峰仔细查看患者后立即予以更改呼吸机模式,并调整患者体位,完善相关检查,并调整治疗方案。患者病情逐渐平稳,呼吸机条件也逐渐降低,并最终顺利脱机拔管,经过这件事后,当地医护人员对中国医生的医术刮目相看,虽然表面上他们没有说什么,但此后碰到棘手的情况后都及时向谢伟峰请教,并虚心接受他的建议。从起初的怀疑到后来的以他为师,期间付出的努力是只有援坦队员们才清楚的。‍

~~~~~~~~~~~

 

  

光明使者朱健

  “医疗队员到坦桑,远航万里送医忙,毛主席的教导记心上,救死扶伤走四方。哎……中坦医生齐合作,无影灯下治创伤……”几十年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批批的优秀中国医生响应号召来到了坦桑尼亚,无私地提供医疗援助。

 

  每当听到这首歌,朱健就清楚地记起那一天,在另一个手术间内小孩子的哭声,不停地哭喊着妈妈,妈妈。一会儿,坦桑医生过来和他商量,说病情复杂,能否帮助进行手术?

 

  朱健通过简单的交流,了解到病情,一个3岁左右的小孩子,右眼巨大的肿物已经突出很高,像个鸡蛋大小,看不见眼睛的结构了。辅助检查仅仅是一张不清楚的CT片,显示着肿瘤的大致范围,周围骨质组织侵蚀严重。也没有提前备皮。病人需要接受眼科最残酷的手术——眶内容物剜除术。

 

  手术中,朱健耐心地讲解着,手术时尽可能地切除完整的肿瘤组织,刮除肿瘤侵蚀的骨质,防止肿瘤的复发及恶变。还要尽可能地保留健康组织,以方便二期修复眼眶。这种矛盾常常造成没有经验的医生在手术台上无法判断,加上眼眶手术出血多,肿瘤边界不清,无从下手。而面临更大的困难是还需要二期处理眼眶的情况,进行植皮手术和眼眶的修复,义眼及眼眶赝复体的制作。在国际上这类疾病也是难题,有待改进及突破。

 

  时间很快过去了,通过术中密切配合,这里复杂的手术在朱健的手下顺利地完成了。

 

  在坦桑尼亚标本送检查病理,大部分都要等待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有时可能需要到国外会诊,需要更长时间。这个孩子还需要术后化疗或者放疗,这都需要等待病理分型的结果。

 

  大约二个月以后,再次提及小孩子的时候,那个医生说没有回来复诊,可能是没有钱了吧,他很平淡地说着。虽然有所心里准备,但心里仍不免失落及酸楚感。坦桑尼亚有医疗保险制度,但是还是有很多病人无能力付出保险费用,或许孩子痊愈了或到条件更好的地方治疗去了。朱健只能这样安慰着自己。当地医疗条件的有限和人民的贫困让他们面对健康时常常无能为力,只能硬捱或者听天由命。作为医生,他们尽了最大能力,也保证了手术的成功。但康复还需要后续的治疗,而当地居民常常囿于各种外在条件而止步于健康前,这让中国医生非常感慨,也促使他们面对每一例病例时竭尽全力去做完整治疗。

 

  援坦队员要求是45岁以下,朱健报名时已经48岁了,这是他第二次报名援坦,第一次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行,这次他努力争取,终于获得了批准。他心里一直有一个男儿当报效祖国的梦想,虽然每日临床的治病救人也给无数人带来光明和幸福,但似乎都没有走上前线那样果敢豪迈。两年援坦任务完成后,为了第24批和第25批队员圆满交接,他又自愿留下来,又待了一年。他回国后经常抑制不住的泪水,百感交集,他说:“走时40多岁,回国时50多了,走时孩子才上高中,回来时已经上了大学。”而且他的儿子2018年以高分考取了医学院,看来是要子承父业了,继续父亲治病救人的道路。‍

 

友谊桥梁曲先锋

  最初的3个月曲先锋是在儿科的肿瘤病房里工作的,这里的疾病谱包括白血病,视网膜母细胞瘤,淋巴瘤,横纹肌肉瘤,鼻咽癌,肝癌,皮肤癌等等。基于坦桑的国家医疗体制,坦桑国内的各种肿瘤患儿基本上都会转诊到这个病房里来治疗的。曲先锋认真完成每一天的日常查房操作等各项任务,积极参与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与当地医生开展专业方面的交流。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教授到底医护人员打太极拳,包饺子,无论从医术方面还是生活方面,他的努力工作都获得黑人医生们的广泛认可和尊重。

靠医术得到尊重

  曾有一个患儿术后生命垂危,曲先锋详细查看了她的病史和资料后,大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诊断:术后低心排综合征(LOW CARDIAC OUTPUT)造成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当时当地医生们的意见很不统一,但是按照曲先锋给出的诊疗计划执行后,经过2周多的奋战,他们硬是把患儿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事后证明曲先锋的诊断是对的,黑人医生也向他投来了认可和赞许的目光。

 

  还有一次一个患儿出现了严重的肺水肿,可是当地医生和护士处理得非常不规范,患儿状况恶化,就请曲先锋去会诊。曲先锋给予调整机械通气参数及制定了诊治方案后,患儿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从这以后,凡是危重患儿,当地医生都会和曲先锋交流诊治经验,交换看法,并邀请他开展业务讲座。‍

和一个非洲女孩的缘分

  10月的一天,曲先锋在查房时遇到一个12岁的复发的白血病小女孩。他看到她时,她非常的虚弱,有气无力的躺在床上。曲先锋考虑她是长期化疗加上营养不良造成的吧,可以说是瘦得皮包骨头了,12岁只有23公斤啊。但是这个女孩的眼睛却是闪闪发光,透露着顽强的气息,给他非常深刻的印象。

 

  曲先锋仔细看了她的病历,她是临床诊断为高危白血病,这种疾病一旦复发,可以说就会危及生命。唯一的办法可以考虑骨髓移植,但是目前在坦桑尼亚并没有条件实施。曲先锋想作为一个医生,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能为孩子能做点什么呢?他想起那闪亮的眼神,心头涌上一阵酸楚,他下决心尽最大努力帮助孩子。

 

  于是每天早晨,曲先锋都会在科室晨会之前,来到她的床边,握着她的手,她的手在他的手心显得是非常瘦小和湿冷,曲先锋用不熟练的斯语问她“感觉怎么样?”“疼不疼?”“今天开心吗?”等等,有时还用手势和形体语言,用这样的方式就基本上能保证和她或者她的父亲交流上(孩子会简单的英语)。交流之后,下一步曲先锋就会查阅她的体温单和治疗单,了解她的目前状况,查房时有时会给她写住院病程,和她交流下,下班的时候也会给她一个微笑和告别。

 

  有一天她发烧了,曲先锋看了她的血液指标后,果然是可怕的粒细胞减少合并感染了!后果不堪设想!他看着她日渐恶化的状态,非常低下的粒细胞计数!她躺在床上雪上加霜的样子,他们能做的就是查找感染的病原体并继续应用最合适的抗生素等综合方案,同时在心里默默为孩子祈祷。

 

  第二天早上,曲先锋和往常一样走进病房,但是那张床,空着了。

 

  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了。虽然作为医生,曲先锋见惯了生死。但这样的离去还是让这个铁骨铮铮的大男人内心里潸然泪下,生命如此脆弱,面对死神的强大力量,人类是多么渺小无力!

 

  上午的查房工作还在继续,非洲清澈透亮的阳光穿过简陋的窗户洒进落寞的病房,一切都那么安静又略带感伤。一个高大的黑色身影出现在曲先锋面前,他抬起头,看到了女孩的父亲,这个男人伸出手握住曲先锋的手,默默地说了三次asante(谢谢),说完后,他默默地离开了病房,他的身影长长地伸展着,过了好久才消失在走廊尽头。

还能为非洲做些什么?

  经历过这些后,跟朱健的感受一样,作为一个援助坦桑尼亚的中国医生,曲先锋也在想,如何提高援助工作的效率和功能呢?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开展一些新的工作呢?这是一个新的课题,非常值得探讨,也期待他们自己和后来人继续思考和深入研究的。

 

  2016年2月9日和2016年7月20日曲先锋做了两次医疗报告,大获好评,ICU还给他安排了日程表,请他继续给医护人员开展业务学习。在今年南非非洲论坛精神的指引下,中非关系已经掀开了崭新的一页。目前,他们是从一点一滴本职工作的做起,正在为中非友谊努力书写着新的篇章,那下一步应该考虑在新的历史阶段如何进一步坚守岗位,如何更好地解决非洲的医疗困境和这里人们的健康需求。

 

  只有身处非洲大地,曲先锋他们才更强烈的感受到强大祖国和青岛的父老乡亲们这个强大后盾的伟大!他动情的写到:感谢您,祖国母亲,感谢您们,家乡的父老乡亲!我们会继续努力,不辱使命,圆满返航!期待见面的时刻!‍

 

爱心天使司卫锋

  在援坦的六名队员中,只有司卫锋一个人来到了另一个省多多马省,和国家的其他援助队员一起在当地工作。

2015年11月10日,援坦医疗队多多马分队前往距多多马约300公里外的鲁达瓦村进行义诊,受到了当地居民和医生的热烈欢迎。这里的生活水平很差,缺医少药,司卫锋在给病人看病时连个站灯都没有,只好让黑人助手打着手电充当光源。当天共义诊约260人次,一直忙到下午三点多才吃上午饭,但仍有很多病人没能看上病,所以总队长决定将义诊再延长一天。

 

  在回去的路上天已经黑了,途中发生了一件让他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心有余悸的事情,由于坦桑的路况很差,他们的车因躲避对面高速驶来的大卡车时冲进了路边的沟里,差点发生了翻车事故,大家侥幸逃过一劫。

 

  当天义诊超过300人次,当地人都称赞他们是上帝派来的使者。当地的诊所所长说,“时间真的过的太快,真希望大家能够多留几天……”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随时准备抢救病人

  晚上六点正在准备晚饭,他突然接到医院电话,有食道异物患儿需要急症手术。急症就是命令,顾不上吃饭,他马上赶到医院。病人是由下级医院转上来的,竟然才六个月大,是食道异物症状。这个年龄的食道异物病人在国内是不多见的。再看片子,异物竟是一带挂钩的耳坠,这种异物很容易损伤食管壁,引起穿孔及临近器官的损伤、出血等。在向患儿父母交代病情后,开始准备手术。手术器械是中国早期援坦的一套食管手术窥镜,部分器械已经损坏,但仍有部分器械可以使用,这套器械也仿佛在向他诉说着中国援坦的历史。插管全身麻醉后,摆好患儿体位、下镜、吸引、探查、钳取、撤镜,短短几分钟,异物被顺利取出。当他把取出的异物交给等在手术室外的患儿父母时,他们非常激动地握着司卫锋的手连声说asante  sana(斯语:非常感谢)!

平安夜里的天使

  2015年12月25日,是在国外过的第一个平安夜,晚上十点多正准备要休息了,突然电话响了,是医院通知他去做急诊食道异物手术,他赶紧的换好衣服,跑到医院。病人是个十个月大的孩子,已经出现了脱水症状,由于异物已经两天了变得很脆,夹取的时候很容易碎,所以他必须弓着腰耐心仔细的一点一点的夹取异物,大约经过了十几次终于把异物取干净了。从医院返回的时候已经十二点多了,正好看到路上刚从医院隔壁教堂做完祈祷回家的三三两两的人们,在平安夜里能给这个孩子带去平安,虽然感觉身体有些疲惫,但是他心里感到非常的充实和快乐!

 

各学所长朱金强‍

  

合作交流


  朱金强在莫西比利医院骨科研究所工作,骨科研究所是坦桑尼亚国家骨科、神经外科、创伤治疗中心,规模还是挺大的,医生也比较多。他和当地医生组成一个医疗组,主要的专业方向是骨折创伤、关节置换和关节镜外科修复等。达累斯萨拉姆路况差,交通拥堵,创伤骨折时有发生。记得有一次晚上,接到医生的电话,有个急症病人需要手术,到达医院后发现病人右下肢多发骨折,且受伤当时因为被拖行,造成大面积皮肤脱套缺损,手术处理非常棘手。当即朱金强和当地医生一起,应用外固定支架,行骨折的固定,尽量修复皮肤缺损,一直忙到后半夜手术才完成。病人术后出现了皮肤坏死,因为不放心病人的恢复情况,每天都到病人床前查房,并亲自为病人换药,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病人慢慢恢复了,感激地冲朱金强竖起了大拇指,说daktari wa China,asante sana(斯瓦西里语:中国医生非常感谢)。

 

  在莫西比利骨科研究所工作1年内,他大约参与300余台手术,在日常工作中,和坦方医生的共同交流,取长补短,分享中国的技术经验,也学到了坦桑尼亚特色的手术技术。‍

承诺尽忠‍

  男儿自古忠孝难以两全。朱金强在援坦期间,家庭也发生了一些变故。他走的时候父亲身体就不太好,做了食道癌手术在化疗,当时为此犹豫到底去不去援助。父亲把他叫到身边,跟他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当精忠报国。这是为人民奉献,为祖国争光的时候,怎能不去!”父亲的鼓励让朱金强百感交集,毅然踏上援非之路。他践行了对父亲的承诺,展示了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援坦医疗队50多年来,就是这样服务坦桑人民的,同时还默默无闻地为使馆、经代处、中资企业、华人华侨提供着健康保障。医疗队员们说,每天做的工作就是和国内的工作一样,只是面对的患者肤色变了,工作环境变了,但是白衣天使,仁心仁术的宗旨没变,47年来医疗队“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没变,这种精神在世世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为当地患者解除痛苦,为中坦友谊做出贡献。这份爱50多年前就已开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绵延不息,源远流长。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联系邮箱:qdwsjswxc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