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里的故事】刘彦林:用心灵倾听世界 用文字丈量人生

来源: 华北制药/ncpc_hyjtdy


人物名片

   刘彦林,1935年生,陕西省子洲县人。1948年参军,1956年转业到华药筹备处任职工业余文化教员,后在105车间分包装岗位工作,1958年到党委宣传部负责宣传文化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作协副主席。先后参与创办了《华药战报》《百花坛》《药城》等多种报刊,并出版了多部长篇小说和中、短篇作品集。其作品荣获河北省最高文艺奖,被省政府授予二等功一次,耄耋之年又出版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十大单位收藏。《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当代名人大典》《世界名人录》对他做专题介绍。



    走进刘彦林老人的书房,仿佛置身藏书馆、博览室。四组及顶高的书柜里层近千本藏书排列有序,外层用框架镶嵌着数百枚毛主席像章,充满了战争年代的激情与澎湃。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刘老曾受伤致残听力受损,没有过多寒暄,他便搬出了一部影集,影集的名字叫《路,在脚下延伸》。刘老用照片做引,讲述起自己的故事……

从“狗娃”到“音乐家”

     翻开影集,随之走进了刘老的人生之路。刘彦林出生在陕北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7年,刚刚两岁的他赶上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在硝烟下成长、在战火中生活,年幼的刘彦林深知:毛主席带领我们打胜仗。“13岁,我就和同学一起参了军。当时我年龄最小,就当了文艺兵。”战争迫使刘彦林离开了中学,走进了部队。“我在《血泪仇》中扮演受苦的狗娃,因为演得太像了,同志们干脆都叫我‘狗娃’”。宣传队里的“狗娃”很快显露出了过人的音乐天分,“领导把队里唯一的手风琴分给了我。”这份信任激起了刘彦林极大的学习热情,他自学了乐理、和声、对位,还一字一字地抄写了《歌曲作法简明教程》,他写的歌曲、独唱、合唱很受战友欢迎。

1953年 刘彦林在阵地上演出


   从此,解放战争的战场上、抗美援朝的阵地上,刘彦林背着他的手风琴和战友一起,把歌声和音乐送到了一线战士身边,也得到了“战地音乐家”的称号。

    21岁,风华正茂、激情正浓,他的人生轨迹却被残酷的战争彻底改变了。在一次抗美援朝前线演出时,刘彦林不幸受伤致残,听力受到极大损害,随之一起被摧毁的还有他的音乐梦。

从“音乐家”到“宣传骨干”

   在北京天安门,刘彦林拍下最后一张军装照。1956年,他离开部队来到了遍野青纱帐的华北平原,在那个万木争春、群鸟拍翅的火热年代,看到中国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华北制药厂的蓬勃建设,重整旗鼓的刘彦林探寻到了人生路上的又一处风景。

  1956年10月 刘彦林从朝鲜回国


    “1958年,华药投料试车,我在105车间中间品交接岗位当工人,第一批合格产品曾四次经过我的手。”回忆起往事,刘老依然掩饰不住喜悦之情。看到厂部大楼上张贴的第一批青霉素产品全部合格的红色大喜报,刘彦林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发表了第一篇散文《出生的婴儿,我要告诉你》。“初生的宝贝啊,你这难产的娇儿,当你经过一道道工序来到成品检查室的时候,工友们拿起你看啊,看啊……喜悦的眼里渐渐涌满了晶莹的泪水……”

    “在105车间工作的时候,我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又被选为团支部书记、工会宣传委员。”怎么搞好宣传工作呢?刘彦林把车间班组里发生的“新鲜事”,用黑板报、墙报的形式写出来。

     石家庄日报社为刘彦林发得通讯员聘书


     一次,石家庄日报社的记者到车间采访,刘彦林不停介绍着车间的好人好事。“记者鼓励我给报社投稿,还给我发了‘石家庄日报’通讯员的聘书。”刘老拿出了那张保存了60年的聘书,巴掌大小的纸片,用塑料袋仔细包裹着。或许是这张聘书,又或许是那些登载在报刊上的“小豆腐块”,刘彦林的创作灵感被点燃了,也引导他走向了一条新路——艰难而曲折的写作之路!

从“宣传骨干”到“记者”

   写作,首先要有生活积累,刘彦林有着自己的法宝。1958年,华药正式投产不久,刘彦林从车间调到了党委宣传部负责宣传文化工作,编写“东方红”黑板报。因为听力不好,给深入采访造成很大困难,他就随身带着小本子,听不清时就用笔来“交谈”,同志们都很体谅他的难处,不管需要了解什么,都耐心地告诉他。上下班,刘彦林也放弃乘车,在步行中留心观察各种各样的人物,把他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心感受到的记录下来,就这样他写满了二十多个笔记本,约400万字,每个笔记本都有页码、编号还列出了目录。

  刘彦林在家写作

     

   大量深入的采访为他从黑板报到报刊的编写提供了“粮草”,写作更是妙笔生花。原石家庄市文联主席曹云华介绍刘彦林时说:“他以过河卒子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朝着文学艺术的最高峰,一步一步地挺进着,攀登着……”随着宣传阵地的不断扩大,刘彦林的写作战场也不断“鸟枪换炮”。他先后参与创办了《百花坛》《生产运动会通讯》《技术革命通讯》《华药政工》《华药周报》《药城》等多种报刊,还参与编写了《华药三十年》和《企业班组长手册》等图书,记录下了华药每个时期的风采和宝贵的新闻。在书房,刘老取出了历经半个多世纪依然保存完好的各期报刊的合订本,每本都标明了出版日期,字里行间体现着刘老对华药宣传工作的呕心沥血,泛黄的纸张中记录着华药发展变迁。

“记者”也能是“作家”

    宣传部的工作,让刘彦林有机会获取更多的写作灵感和素材。60年代开始,刘彦林的短篇、中篇小说陆续在《萌芽》《河北文学》《工人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虽然写了很多小文章,但长篇小说,当时我连想都没有想过,然而,现实生活却逼着我非写不可。”刘老回忆道。随着苏联专家撤离,华药发展也一度受到冲击,刘彦林作为亲历者见证了华药人自己选育菌种,试制新原料、新设备,他们不仅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更大幅度提高了经济效益。在《吐不尽的深情》中,刘彦林写道:“困难,不低头!高压,不屈服!”华药人能够生产出“争气”的产品,我就不能写出个“争气”篇来?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写作中。从第一稿的一万字到第二稿的七万字,刘彦林不断挣扎在坎坷的文学之路上,“文学之路是一条艰难曲折的路,后退是容易的,而前进就必须披荆斩棘。”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身边的流言蜚语,让他的创作之路雪上加霜。有人嘲笑到:“他要能写出书,中国人都能当作家。”还有人说:“想出人头地,名利思想严重。”更有甚者说:“他是残废军人,何必自找苦吃?”听到这些污蔑中伤,看到因劳累过度而缠绵病榻的刘彦林,他的爱人止不住地流眼泪,刘彦林一边安慰爱人,一边在日记本中写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诗句勉励自己。

    “我看到过他(刘彦林)的手稿,一张张素纸相叠,高可盈尺;纸上的字个个工整,有的字迹斑驳。我不知道,那到底是泪水所濡染,还是汗水所浸成?”河北省电视台编导白荣林曾这样写道。

    “踏尽崎岖路自通”。经过八载春秋,1973年刘彦林的“争气篇”第一部长篇小说《东风浩荡》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并翻译成外文参加了国际图书博览会。十年后,他继续以华北制药厂改革发展为蓝本,相继出版了《春风得意》《三月潮》两部长篇小说,史无前例地用文学方式,记录了我国制药工业发展的心路历程和发展变迁,三部小说被誉为“中国医药工人三部曲”,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在中央台和省台播出。随后,他又出版了长篇小说《流水情长》和两本中短篇小说集《吐不尽的深情》《永远唱不完的歌》,一部毛主席像章集册《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的作品多次被国家选送参加德国、美国、香港、北京等地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两次荣获河北省最高文艺奖,省政府授予二等功一次。刘老在最近出版的《永远唱不完的歌》的扉页上写道:生活的旋律靠心灵去感受,稿纸上每个字都是心脏跳动的音符。耄耋之年的刘老早已把写作融入到了生命之中,同身体和灵魂结为一体。


   采访即将结束,刘老从书架上取出一本厚厚的英文版《世界名人录》,里面详细记录着刘老的生平和主要成就。其中写道:“他的作品反映了真实生活,体现了作家的责任。”这份责任是刘老穷尽一生心血绘就的,他笔耕不辍用文字丈量着人生的道路、他意志坚定用文字刷新着梦想的高度。他用文字记录着创造华药历史的一代人,写下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拼搏奋进,更纪录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时代精神和丰富内涵!

                                                                      【本期编辑 李倩  图片 周克禹  韩宇】

华北制药品质文化核心理念

企业宗旨      人类健康至上  质量永远第一

企业使命      一切为了人类健康

企业愿景      打造国内领先、 国际一流的

                      医药健康产业集团,设美丽

                      新华药

核心价值观  责任引领  品质卓越  和谐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