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嚏~”
打喷嚏、流清鼻子、鼻塞、咳嗽......
是不是感冒了呀?
这两天寒潮来袭,成都气温跌到个位数,简直是一夜入冬!连小编都中招感冒了……
其实,小编觉得,只要平时身体底子还行,换季得个普通感冒是没啥的。某种角度来说,还能激活身体免疫力,让身体更快地适应冬天。
但是要注意!有一些可能致命的重大疾病,它们的症状与感冒非常相似,很容易被误解。
如果被感冒症状成功欺骗住,导致误诊,很容易延误病情,危及生命哦!
怎么在普通感冒的症状中把那些致命的大病“揪出来”?一起来看看吧!
7种最容易被误诊为感冒的疾病
1
急性会厌炎
大家还记得今年4月,有一位33岁的程序员在网上发文,讲述自己得了急性会厌炎,进了医院抢救5小时,差点和这个世界说拜拜的故事吗?
从咽喉肿痛,到呼吸困难、濒临窒息,再到转危为安,这个程序员经历了“生死五小时”。
什么是会厌?
会厌是一块覆盖着黏膜像一项小帽子一样的软骨,位于舌根后方,气管和食管的“岔道口”,也是让我们吞咽食物和气体空气互不干扰的关键。
当吞咽食物时,会厌就下垂,把气管盖住,避免食物吞到气管中去;当吸入空气时,会厌就向上张开,使空气顺利进入气管,吸入肺内。
会厌发炎会怎样?
不仅会引起嗓子疼痛、发热等症状,还可以影响到前面的声带,导致发音嘶哑不清,甚至失音,有时还会引起耳痛。
最可怕的是,会厌发炎后特别容易引起水肿,阻塞气管和食管,引起吞咽困难、流涎、喘鸣和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
而且发病非常迅速,病情凶险,很快引起窒息,死亡率很高。
建议:
出现喉咙剧痛、呼吸困难的感冒,高度怀疑为急性会厌炎,应立刻!马上!去医院就诊。确诊之后,还需留院进行密切观察。
2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顾名思义就是指由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心肌炎症疾病。
心肌炎发病前3个星期,常常表现出发热、全身酸痛、咽痛、恶心、呕吐、腹泻等常见感冒症状,另外还伴随乏力、心悸、头晕、胸闷等。
要知道,心脏是支撑我们人体全身技能的重要器官,心肌发炎可不是小事!可导致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死亡,真的分分钟危及生命的!
建议:
普通感冒一般持续不超过7天即可痊愈。长时间不见好转的感冒,还伴随心悸、胸闷的症状,要考虑病毒性心肌炎。
3
流行性脑膜炎
这是冬天、春天季节多发的疾病,初期常常表现为鼻塞、流涕、浑身酸痛等症状。
该疾病有较高的误诊率,每10个病例中就会有1个被误认为是普通感冒。
建议:
流行性脑膜炎比感冒的症状更加剧烈,要仔细辨认。除了与感冒相似的症状外,还要留意患者是否出现呕吐、脖子僵直、皮肤瘀斑等表现。
4
病毒性肝炎
都说肝炎就像“沉默的杀手”,因为它的病症过于隐秘,难以察觉,就算出现了症状,也常常被误诊。
发病初期可表现为:发热、感冒、头痛、乏力、周身关节痛等。
建议:
接种相关疫苗,注意卫生避免传染,如果感冒并伴随其他相关症状,怀疑是肝炎的,尽快去医院做相关检查。
5
白血病
很多白血病患者,是因为发热、感冒到医院检查而发现的。
患白血病的初期,白细胞大量增加,人体抵抗力下降,反复感冒发烧。
这时候的感冒可不是普通感冒,如果还把它当作感冒来治,肯定会延误病情。
建议:
感冒发烧持续半个月乃至一个月都没有好转的,尽快到血液科就诊。
6
肺炎
冬季是小儿肺炎高发期,但儿童呼吸科专家表示:肺炎极易被当作感冒而耽误治疗。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约有30万婴幼儿死于肺炎,是儿童需要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
由于肺炎与感冒的症状非常相似,容易混淆;而且肺炎起病急、病情重,如果误诊为感冒延误病情,后果很严重。
建议:
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发热、严重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就要考虑到肺炎。
7
流感
流感和感冒本来就非常容易混淆。
但流感的危害比感冒要厉害得多。流感发病急、病情重,可引起支气管炎、肺炎、心肌炎、脑膜炎、器官衰竭等严重疾病。
建议:
最好是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另外,出现感冒久久不愈、甚至越来越严重的情况,要小心是流感引起的。
对于医生来说,诊病就像是破案一样。
除了自身的从医经验,还要借助先进的仪器、检查手段等排查疾病,最后“缉拿真凶”。
作为患者,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重大疾病的误诊率?
1、以往的病情资料尽量详细
病情资料包括病历、检查报告;并且要向医生仔细说明疾病经过,例如感冒从哪一天开始,有什么症状,有没有服用其他药物,有无过往病史等。
2、不要盲目判断,更不要暗示医生
例如,你感冒了很多天都没有好,跑去跟医生说:“最近流感盛行,我肯定是得流感了。”容易影响医生的判断。
其实,你需要做的是跟医生交代病情经过,具体参考第1点。
3、重大疾病多找几家医院看看
怀疑是重大疾病时,建议多找几家医院看看,最好是找三甲大医院里的知名病理专家来看。
不过,有些是急性病,或许仅有几个小时的抢救期,如果不信任医生到处转院,反而会耽误治疗。这时候,应先听从当前医生的安排。
还是先把命给保住了,比较重要啊。
资料来源:“健康成都”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