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组团暴涨,下游企业使用成本增逾20%

来源: 医药IR观察/PB_IRview

进入11月,维生素市场疯狂再现,截至11月9日,VA从245-260元/公斤涨至320-350元/公斤,涨幅30%左右;泛酸钙从100-120元/公斤涨至190-220元/公斤,涨幅86%左右。B12、D3高位反弹40-70元/公斤,B2、K3、烟酰胺也出现一定幅度上涨。与10月底相比,国内下游企业维生素使用成本增长过20%。

 

根据A股相关维生素生产企业披露的三季报业绩数据,主要相关企业在上半年环保严控的情况下都交出了漂亮的业绩数据,一方面受益于小厂商在环保压力下的“退出”,导致行业上下游供需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也因环保问题使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加导致。

A股维生素相关企业2018年前三季度业绩表现

业内认为,由于多数维生素品种下游均为饲料,且行业竞争格局相似,单一小品种短期大幅上涨容易扩散至其他小品种,进而向维生素A、维生素E等大品种扩散,引发行业涨价潮。环保压力下,维生素行业作为重污染行业,受冬季供暖影响,生产受限或导致价格进一步上涨。

涨价原因


1

垄断

维生素行业作为重污染行业,在技术、资金方面均具有一定门槛,目前各单项维生素品种集中度较高,基本情况是3~5 家企业单项维生素品种占据全球70%以上市场份额。维生素产业基本形成了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

该行业垄断是有历史传承的

历史上,第一个将维生素产业化生产的公司,就是大名鼎鼎的罗氏(RHHBY)。不仅如此,1989年,罗氏还曾与21家企业、200多人达成了维生素卡特尔联盟,这个组织,号称全球卡特尔联盟之母

所谓卡特尔联盟,指的是由供应商联合起来形成的非正式组织,目的是保持产品和服务的高价位,或者控制产量,以通过保持供给短缺,来控制市场。而维生素卡特尔联盟,也是90年代,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泛的国际卡特尔联盟,涉及16个维生素品种,涉及销售金额超300亿美元。


2017年10月31日巴斯夫德国柠檬醛工厂发生火灾事故,巴斯夫两次发布声明,表示只有在柠檬醛及相关维生素中间体工厂恢复供应后,才会重新启动VA和VE的生产,修复时间尚不确定。


VE涨价主要受DSM的影响。DSM作为全球最大VE企业,受环保影响,2017年8月DSM瑞士工厂被迫限制生产。其因工厂装置技术老旧,排放未达标,当地政府要求其减产改头换面,限制污水排放,因此工厂被迫下降厂区30%以上装置产能,全球VE产量下降约8%。


世界两个维生素巨头企业直接导致全球相关产品价格暴涨,行业的集中度相当之高。


2016年至今部分维生素价格走势图


2

环保

由于维生素属于高污染行业,今年以来的环保督查,使一大波技术落后的小企业从市场出清,维生素也从原来的产能过剩到供不应求,因为供给端被砍掉一块。伴随着第二轮的中央环保稽查来临,中小企业将加剧从行业退出。虽然环保压力有所降低,但并没有完全放缓。

 

供暖季限产。不仅是钢铁、水泥需要限产,涉及到原料药生产企业也得限产。所以本来就已经出现供给端严重不足的维生素市场,形势更加紧张,供给端还将进一步紧缩。所以也就有了维生素价格一到冬天就涨的行情。

3

需求量大

从需求端来看,维生素不仅能给人吃,也是猪的重要饲料。饲料行业是维生素用量最大的行业,占比50%以上,而VA和VE应用于饲料行业的占比更是高达80%和68%。并且维生素成本占饲料总成本的比重很低,所以即使维生素价格上涨,下游饲料对维生素的需求还是刚性的。


维生素的价格波动只是原料药行业供给的一个代表案例,根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和反垄断局副局长李青此前向媒体透露的情况,我国的成品药有1500种原料药,其中50种原料药只有一家企业取得审批资格可以生产,44种原料药只有两家企业可以生产,40种原料药只有三家企业可以生产


10%的原料药只能由个位数的生产企业生产,原料药生产掌握在特别少数的生产企业手中。而根据原料药对制剂生产厂商的对应比例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一家原料药最多对应169家制剂企业,足见其对制剂市场的支配力。


而种种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原料药中间层囤货蓄意涨价,因为垄断的利润是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