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治疗中的五大“误区”,最怕患者“鸵鸟心态”

来源: 贝克医药/bcpharm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贝克医药


在乙肝抗病毒过程中,很多患者常常被一些的“道听途说”或者“自以为”蒙蔽了双眼,导致问题迭出,不仅延误正规治疗,而且加重了病情。


误区一:顾虑重重,不抗病毒

面对乙肝病毒,“抗”还是“不抗”?不少乙肝患者自从听说了“抗病毒抗了不管好坏都停不下来”、“核苷酸类似物会吃了一耐药就无效”等论调以后,即使HBV DNA水平很高、肝功能出现异常,也坚决拒绝抗病毒治疗。



专家解读:

只要符合抗病毒适应症且条件允许,就必须坚持抗病毒治疗。


通过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发展成肝硬化的几率减少了55%,发生肝癌的风险减少了51%。并且长期规范的口服抗病毒治疗能明显改善肝组织学的状况,部分患者甚至能逆转早期肝硬化。 


因此,乙肝患者在病毒量升高,肝功不正常的时候,应该积极询问专业医生的建议,切莫错过抗病毒治疗良机,避免病情恶化。


误区二:孤注一掷,速战速决

很多患者都希望能在短期内将乙肝病毒从体内“连根铲除”,因此一听说有“特效药”、“祖传秘方”能根治乙肝,虽然心里也打鼓,但抱着“万一能治好”的心态,经不起商家的忽悠。结果不但白花了钱,还延误了治疗时机,可谓是得不偿失。



专家解读:

乙肝治疗“孤注一掷、速战速决”的做法不可取,患者应该做好准备坚持长期治疗。无论是干扰素还是核苷(酸)类似物短期治疗(少于一年)停药后,大部分人的乙肝病毒水平都会出现反跳,肝脏会受到二次打击,病情也会进一步恶化。


因此,在初治选药时要有长远规划,需要兼顾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患者自己的经济状况,最重要的一点:乙肝治疗没有特效药,目前口服抗病毒药抑制病毒复制的疗效还是值得肯定的。


误区三:惧怕耐药,频繁换药 

几年前网络上猛刮的“耐药危害”风,导致部分乙肝患者误以为:耐药就没救了。因此,在口服抗病毒治疗过程,这些病人每隔一段时间,不管HBV DNA水平下降理想与否,就会自行换用另外一种药物。



专家解读:

在长期治疗的过程中,所有核苷(酸)类似物都有可能耐药,耐药只是乙肝抗病毒治疗中大的一部分,通过优化治疗可以预防和管理,患者不必过度担心,经过十多年的临床经验积累,已经有丰富的经验和办法解决耐药的问题。


误区四:擅自做主,漏药停药

乙肝属于慢性传染病,需要长期治疗,对部分乙肝患者来说,坚持二三个月每天吃药还算容易,但是连续两三年就比较困难。尤其是对于工作繁忙的上班族而言,隔三差五的出差、加班、应酬等状况,很容易造成“漏服。


当抗病毒治疗取得阶段性胜利后,有些病人也会掉以轻心,觉得没什么问题了就会自行“停药”,令乙肝病毒卷土重来。




专家解读:

听取专业医生的建议,被称为依从性好。大量的事实证明依从性好的患者获得的治疗效果也好。在医生没有让停药或减药的时候千万不能擅自做主。


原因是:药物需要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才能起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效果,每天吃药,正是要维持这个浓度,如果吃一天,停一天,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减少,不仅不能很好的抑制病毒复制,而且还会使病毒变得“皮实”,容易导致耐药的提前发生和疗效下降。


误区五:害怕进展,拖延检测

大家一定听说过,鸵鸟遇到危险时,会把头埋入草堆里,以为自己眼睛看不见就是安全。


不少乙肝病人在口服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也存在着“鸵鸟心态”,拖延或抗拒检测的行为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就是害怕查出不利结果。到了检查的时间,他们往往会对自己说:“我这几天太累了,检查结果可能会不好,等休息一段时间,再去检查,那样比较能反映我平时的情况。”



专家解读:

乙肝患者害怕病情恶化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疾病恶化与否并不会以病人的意志为转移。没了定期监测和随访的监控,医生就无法判断病情的变化、药物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一旦HBV DNA水平、肝功能等指标发生了变化,但医生没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使病人为此付出健康和经济上的双重代价。


抗病毒开始的前三个月,每月检测一次HBV DNA水平和肝功,此后每隔三个月检查一次。 除了常规的疗效检查项目外,为了防止不良反应,服用个别药物时需要检测额外的项目,例如CK水平、肌酐等。


文章来源:长沙方泰肝病医院

图片来源:长沙方泰肝病医院

如内容侵犯作者权益,请通知我们进行删除


快速了解有关行业信息及贝克的更多动态。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