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代表这个职业从外企引进国内以后,根据国情不断的进行调整与演变。才有了今天代表的两大阵营:外企医药代表 or 医药代表(国企、民营)。
单从外企对代表技能的要求和系统培训层面来说,国内企业在对代表的培训、培养方面无论从其成本实力还是运营机制上,确实存在巨大的悬殊。当然最大的悬殊还是在整个薪资待遇以及推广支持以及考核方式上面。
(仅作参考,根据实际地区情况为主)
/诺华
普代6k-8k,高代9k-12k,补助1800
/辉瑞
普代上限11k,高代上限18k,补助1500+工资的15%;
/默克
普代底薪7K-8K,高代8K+,补助2K左右,13薪;
/罗氏
普代6k-8K,高代8K-11k,补助2500,电话费350,13薪;
/艾伯维
普代6k+,高代8k+,主管13k,地区15k,补助2k,话费300/月,13薪;
/赛诺菲
外部招过来的普代6k-8k,高代8K-10K,补助2000,KPI在每个月1500,12薪;
/拜耳
普代5k-7k,高代7k-9k,补助1800,话费300/月,普代涨300/年,高代涨500/年;
/GSK
普代9K,高代12K-15K,专员15k+,没有季度奖,年终奖金5个月基本工资,补助2K;
国企 VS 外企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外企待遇好已是行业不争的事实,但近年的医改却也给了外企诸多的挑战与限制。特别是一致性评价和带量采购之后,大部分外企都不得不面临让被迫或主动让出更多的市场出来。
而这一系列的影响,直接造成了外企裁员大潮。更有市场言论纷纷唱衰外企,而更看好未来国企的发展,甚至有部分外企代表主动跳槽到国企。
外企的想去国企,国企的想去外企......那怎样才是正确的选择?
对于普通代表而言,希望去外企可以有获得更高的薪资、更多的福利以及强硬的平台背书,还能真实提升自己的学术知识和推广技能。
但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公司并非学校,不会给你很多时间去学习成长。这需要很强的学习适应能力,否则短时间内适应不了外企的模式及节奏,只会让你职位不保且怀疑人生。
跳槽 vs 留任
如何选择?权衡这些点!
薪酬福利
外企底薪一般较高,良好的薪酬架构,社保福利也有保障。同时外企的人文关怀也比较到位,各种节日都会有相应的活动及礼品,让你能感受到来自公司和集体的力量。
虽然国企在员工待遇比以前有很大进步,但整体来说待遇还是和外企有差距,尤其在员工福利和人文关怀上面差距还是巨大的。
如果你是一个注重企业文化的人,那外企还是一个比较优先的选择。
知识体系
员工培训一直是外企优势,无论是基层销售的技巧和演讲,还是关于员工管理,时间管理,同时还会有组织各学术活动来增加员工的学术能力。总之,员工培训还是比较完善的。
但当前医药环境变化迅速,外企的培训严重滞后脱节,与实际情况不符。所以如果是为了学习知识体系而进外企,现在就有待思考了。因为很有可能学而不能致用!
职业发展
外企有很多原研药产品,也有很多临床实验做支撑,同时有各种指南背书,所以在学术方面支持很大。
而在当前以学术为主的大流之下,拥有这样的学术支持,无非是前瞻之举。而以仿制药为主的国企,虽然有自己的实验数据,但大部分仍然是用原研产品的实验数据去做推广。
虽然国内仿制药市场有政策支撑,可从长计议,对于个人发展来说国企仍有长远发展的限制。
局势&自我
认清形势,认清自我
当前仿制药市场的大环境肯定是内进外退,但不能就此否定外企的潜力。毕竟在原研药和学术推广水平,外企至今还是国内领先的水准。
对于即将迎来春天的国内仿制药市场,也不能盲目选择进入。毕竟这轮竞争很残酷,最终也将面临几家独大的局面,所以如果选择国内药企,请务必谨慎选择公司以及产品,否则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
而对于医药代表认清自我:
外企跳槽进内企:要放低身段,将自己的能力和内企的现实对接,先适应、生存下来,再一步步帮助内企提升、转型。做不到能缩能升的,没点真本事的,就不要出去了。
内企跳槽进外企:关键要有好的产品和老板,底薪和福利不说了,别对外企的平台期望过高。如果内企也能提供机会,就算平台不如外企好,还是建议就地发展——能进好外企、做好产品、摊上好老板的机会并不大。
--END--
来源:学术代表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