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创新药定价大幅降价只是一种“表象”

来源: 医药魔方数据/iyiyaomofang

11月14日,长江医药研究小组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从上市初到2018年,进口新药的表观价格从53%下降到25%,真实价格是从35%下降到25%。中美比价降幅10个百分点,中国市场降幅28%,降幅超70%的说法属于数字游戏和宣传的需要。


进口新药定价并没有更低,部分降价是因为专利悬崖



2018年进口创新药国内定价出现了一些变化,一方面进口产品定价似乎比过去激进很多,往往出现全球最低价的宣传,另一方面医保谈判进口产品降幅较大,多个产品名义降幅高达70%。导致国内创新药市场出现“狼来了”的观点,认为进口新药将大幅压缩国产新药市场。


该报告分析指出,实际上,进口新药上市定价20年维持相同水平,定价并没有更低。也就是说,跟十多年前相比,进口抗肿瘤药的上市初包含赠药后的真实定价基本保持相同水平。



同时部分进口产品之所以降价,主要是因为专利悬崖,真正有影响的是相应品种仿制药的预期。譬如:受到贝达药业埃克替尼竞争,阿斯利康的吉非替尼(易瑞沙)从上市初的530元/片,逐渐下降到228元/片。受到康弘药业康柏西普竞争,诺华的雷珠单抗从上市初的9725元/支,逐渐下降到5700元/支。


慢病创新药绝对金额较低,价格基本不降


包括糖尿病、心血管在内的慢病创新药的定价则和肿瘤靶向药定价差别较大。由于产品的绝对金额较低,定价普遍远低于美国,最贵的利拉鲁肽上市初期日费用为89元,而大部分产品日费用普遍低于20元,因此产品降价压力相对较小。



慢病用药中美比价平均数上市初期为20.6%,2018年为16.3%,降幅仅4.3个百分点,显著小于抗肿瘤药。降幅主要由利拉鲁肽、艾塞那肽和替格瑞洛等3个专利到期或者被专利挑战成功的产品贡献,仍在专利期内的产品几乎不降价,降价主要动力仍然是专利悬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