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体对铁的需求量增加,而实际供给量明显减少,随着时间的延长,就有可能导致体内贮存铁逐渐消耗减少,如果得不到及时补充,随之就会出现红细胞内铁缺乏,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表现为缺铁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其他异常表现。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一种贫血性疾病。其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地区及婴幼儿、育龄期妇女明显增高。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确诊。
1.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
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2.铁吸收障碍
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不足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绕过铁的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肠),使铁吸收减少。
3.铁丢失过多
慢性长期铁丢失而得不到纠正则造成缺铁性贫血。
1.一般表现:皮肤粘膜逐渐苍白,以口唇、口腔粘膜、甲床较为明显。
2.消化系统:常有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严重时出现吸收不良综合征。
3.神经精神改变:烦躁不安或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下降或智力减退。
4.免疫功能低下常易合并感染。
5.常见体征:口唇、眼结膜、甲床苍白,肝、脾和淋巴结轻度肿大。
1.血象
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低于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小于2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小于0.32。血片中可见红细胞体小、中心浅染区扩大。网织红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增高。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可正常或减低。
2.骨髓象
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粒系、巨核系无明显异常;红系中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其体积小、核染色质致密、胞浆少、边缘不整齐,有血红蛋白形成不良表现。
3.铁代谢
骨髓涂片用普鲁士兰反应染色后,在骨髓小粒中无深蓝色的含铁血黄素颗粒,在幼红细胞内铁小粒减少或消失,铁粒幼细胞少于0.15;血清铁蛋白降低<12μg/L;血清铁降低<8.95μmol/L,总铁结合力升高>64.44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15%,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浓度超过8mg/L。
4.红细胞内卟啉代谢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0.9mmol/L(全血),锌原卟啉>0.96mmol/L(全血)。
只有明确病因,缺铁性贫血才可能根治;有时缺铁的病因比贫血本身更为严重。例如胃肠道恶性肿瘤伴慢性失血或胃癌术后残癌所致缺铁性贫血,应多次检查粪潜血,必要时做胃肠道X线或内窥镜检查;对月经期妇女,应检查有无妇科疾病等。明确病因,明确诊断,合理治疗,可以达到好的治疗效果。
黄龙县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