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人的每只脚上都有26块骨头、33个关节、20条大小不同的肌肉,并有114条坚强的韧带以及很多联系心脏、大脑、脊椎的神经与血管,它们共同支撑着人体的各种活动。
因此,一旦脚出现一些异常的表现,很可能是我们的身体敲响了“警钟”。
脚干裂、蜕皮
不仅仅是天气惹的祸
很多人一到秋冬,皮肤就会变得特别干,皮肤表层往往干燥开裂,像鱼鳞一样起皮,甚至瘙痒不止。
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水分大大减少,人体的皮脂腺分泌会减弱,皮肤表面能活动的汗腺数量减少;再加上低温会使毛细血管收缩,对皮肤供氧和滋养的功能减弱,易引起皮肤干裂。
建议:洗澡时最好选择有滋养成分的沐浴露,并及时涂抹润肤乳,平时也要保持脚的干爽。
一桶温水中加入50g淀粉泡脚、泡腿,也能帮助缓解皮肤干燥。
注意:秋冬季应特别注意足部的防寒保暖,经常用温热水泡洗,以免发生冻疮而加剧手足皲裂。
冬季新鲜蔬菜水果摄取量相对减少,很容易造成维生素A或维生素E的缺乏。
维生素A能调节表皮及角质层新陈代谢,维持正常上皮组织的生长,又能保护黏膜;维生素E能增强皮肤保湿、弹性,改善肌肤对日照等的抵抗力,因此这两种元素的缺乏易导致脚干裂。
建议: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多样化,多吃水果和蔬菜,多饮水,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保持皮肤的水分和弹性,预防脚裂的发生。
脚受到真菌感染时,也会出现脚裂,这类人群的脚裂往往伴有皮肤瘙痒、水泡等。
建议:外擦一些抗菌型的药,若较为严重,需及时就医。
注意:糖尿病患者,脚一有感染或发炎症状要赶紧就医,以免引发并发症,例如蜂窝性组织炎。
脚冰冷,可能是血管问题
冬天血液的新陈代谢减缓,低气温使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减弱,使得手脚,尤其是指尖、脚尖等部位的血液循环不畅,出现手足冰冷的症状。
贫血的人循环血量不足,或血红素和红血球偏低,易手脚冰凉。
心脏衰弱的人无法使血液供应到身体末梢部位,从而导致手脚冰凉。
建议:适当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手脚冰凉的症状。可用40℃的热水,浸泡20分钟左右至全身发热。
中医认为,手脚冰凉是血脉不通的现象。天气转凉或身体受凉等会影响肝脉,导致肝脉受寒,肝脏的造血功能就会降低,肾脏阳气就会不足,从而引起肢体冷凉、手脚发红或发白,甚至出现疼痛的感觉。
建议:多吃些温补的食物,如人参茶、姜母鸭等;注意保暖,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甲减患者的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会导致新陈代谢和体温调节出现异常,身体的产热能力大受影响,致使手脚冰凉。
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引起四肢末梢循环动脉血供应不足出现手脚冰凉、肢体畏寒的症状。
此外,精神压力过大、心理过分敏感、平时过度操心、时常心神不安的人也是手足寒症的高发人群。
脚抽筋,不一定是缺钙
日常出现脚抽筋的情况,我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缺钙,认为补充钙剂或者吃些含钙高的食物就可以了,但其实事情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静脉曲张等血管性疾病,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下肢缺血,可能引起腿酸疼痛、脚抽筋。
建议:如果经常性脚抽筋一定要去医院进行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长时间运动,下肢过于疲劳,会导致乳酸堆积,易引起抽筋。
睡觉时,如果长时间保持一个睡眠姿势,会导致小腿中的某一个肌肉长时间保持在一个绝对放松的状态,可能引起肌肉被动挛缩,从而引起脚抽筋。
提示:脚抽筋时不要硬扳,要让身体放松,将腿稍微伸直,足部略往膝盖弯,再将脚的大拇趾往膝盖方向轻轻扳动,让小腿肚有被拉直的感觉。
钙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肌肉的收缩与舒张,低钙血症时神经肌肉的兴奋度提高,引起肌肉痉挛。
注意:正常人的血钙维持在2.18-2.63毫摩尔/升。但老年人钙的吸收减弱,流失却较快,可能会出现骨质疏松等症状,有必要补钙;青少年、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缺钙也较为常见,注意多补充。
脚指甲变厚发黄,要引起重视
指甲变厚首先考虑灰指甲,又称甲癣,是由于真菌传染到趾甲所致。
建议: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注意局部卫生,保持足部干燥通气,也可在医生的建议下通过服药的方式治疗。
黄而鲜明,提示病轻,病程短;暗黄提示病重,病程长。黄甲可见于肝胆疾病、溶血、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肾上腺功能不全、肾病综合症、胡萝卜素血症等。
来源:人民日报
我们相信原创的力量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健康幸福路上
我们愿意陪您一起认真走下去……
济宁卫生计生新媒体内容合作(长按可复制)
Tele:18678730171
来稿请洽:qlwb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