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选登丨汪再舫:我参与和见证了中医院的发展

来源: 淮安市中医院/haszyy

2018年,是淮安市中医院建院40周年,作为一名与医院共同走过40年的老职工,我参与和见证了医院的坎坷发展过程,在医院40华诞的日子,我百感交集。

勤俭节约

艰苦朴素

1978年的冬天,我拿着淮阴地区中医院(以下简称中医院)的调令,和爱人挨家挨户地找了整整一天,才在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的居民住处找到了一块写着“筹备处”的牌子。当时的中医院,只在居民住宅楼的二楼有一个大约40平方米的办公室,真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接待我的是古林老书记,他说我是报到的人当中第一个正式大学本科毕业、能够看病的医生,要我留下来与他们一起搞筹建工作。

那时候文革结束不久,百废待兴,一切物资相当匮乏。我报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拿着箩筐在结了冰的废墟里面捡大一点的砖头,为盖房子所用。第二年初夏,听说配给医院的树材从水上运输到了里运河码头,我们便一起拖着平板车到目的地,男同志下水到河里推木材,我们女同志在岸上拖,然后自己运回医院。又得到通知,配给医院的芦柴在洪泽,为了节省人工费,我们又跟坐三轮车,把芦柴扛上车子运回医院。这些东西在今天来说,是废之不惜的物资,但在当时就是我们中医院的全部财产和希望。

经过3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在1981年年底盖了十多间砖木结构的简易平房作为门诊部,安装了一台X光和一台心电图机。1982年4月1号开诊,我和顾维超老院长为中医院写下了第一张中医处方,写下了第一份门诊病历。为了节约开支,医院没有工勤人员,医院职工自己打扫门诊、院落、厕所。当时的门诊十分简陋,冬天冷风吹得门窗咯咯直响,每个人都冻得双脚发麻、手上的冻疮肿得像馒头,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快乐地工作了7年。


医院搬迁

迎难而上

因为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另有他用,在上级政府的帮助下,中医院选址到现在的和平路3号。当时这里是营房和部队家属的住宅,还有不少居民居住,整个征地、搬迁工作,困难重重。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1985年,营房和住家户搬走了,医院一方面搞基本建设,另一方面因陋就简地把部分营房和两个二层楼的民宅改成了病房,收住内科、肛肠科、皮肤科病人,我为中医院开出了第一张住院证,写下了第一份内科住院病历。

当时治疗条件差,大家的医疗技术水平也一般。记得收住的一位肾病综合征病人,高度浮肿,每天小便200-300毫升,住院治疗几天,病情没有变化,我们一筹莫展,不断调整治疗方案,入院的第五天早上,病人在查房时端出了半痰盂小便,当时我们竟然兴奋地差点跳起来。这个病人经过治疗,病情没有反复。现在80多岁,四世同堂,一家四代只要生病,就来找我,我的内心是满满的幸福感。

1989年我们的第一幢大楼,也是唯一的四层楼盖好了,大家欢呼雀跃地从苏皖边区政府旧址整体搬到了和平路3号。

90年代,沈达荣院长领导全院职工顶着重重压力,到处找关系、借款、贷款,终于盖起了第一栋病房楼。

由于资金问题,这栋楼没有安装供氧设备,也没有电梯和坡形楼梯,外科医生手术以后拖着疲惫的身体抬病人从手术室回病房是家常便饭。对内科医生来讲,抬扛氧气筒也是既痛苦又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四楼肛肠科病人病情较轻,一般不设氧气筒,记得有一天,一个病人突然病情变化,急需吸氧,叶銮主任二话不说,一个人扛着氧气筒一口气从二楼直奔四楼,病人及时吸上了氧气。事后我问他累不累,他回答说:“怎么不累?你连拖都拖不动,当时我可顾不了那么多!”这就是我们的医生。

顾维超院长门诊病人多,晚上还要精心写作,长期如拼命三郎一样地工作,我总是看到他带着小跑的身影和熬红的双眼。还有外科的徐敏康主任,他从来没有休息时间,早上6点查房,晚上八九点仍在病房工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他家住在宿舍区,只要救护车一响,一两分钟,他肯定出现,不久又战斗在无影灯下。他们的敬业精神,影响着我们所有的职工。

乘胜前进

开创未来

21世纪,医院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严家舜院长带领医院建成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而王林森院长为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积劳成疾,引起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并且休克,昏倒在医院,然而他还没有完全康复,又带领全院职工在医院资金极为匮乏紧张的情况下盖起了现在的外科楼。

2010年以后,孙邦贵院长来医院工作,他多次前往北京、上海等地邀请专家来院指导工作,还以创建等级医院为契机,加强医院管理、提升内涵建设、发展专科特色,医院的面貌日新月异,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医院也从二级无等医院,一步一步创建成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并且摘下了“南京中医药大学淮安附属医院”的桂冠。2016年年初,还开工建设了现在的内科楼。

2016年以来,叶春晖院长带领医院以“三心工程”和“一体两翼”专科建设为主体,不断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2017年,医院通过了三甲中医院复评审,整个医院欣欣向荣。

1980年、1981年医院筹备时,我曾分别在苏州市中医院和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进修,这两家医院的领导曾主动跟我讲,可以把我调到他们医院工作,我觉得对于苏州市中医院和市一院来讲,多一个住院中医师不算什么,而人们都不愿意来的这个中医院才更需要我。因此,我谢绝了他们的美意,还是回到了中医院。

快退休的时候,也有不少诊所、医院邀请我去工作,虽然到哪里工作都是为病人服务,但是我离不开带有温度的中医院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离不开朝夕相见、亲切和谐的同事,我还是留了下来。


回首40载,我目睹了中医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整个过程,这些是历任领导和中医院人无私奉献、执着追求、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写照。

中医院教育培养了我,她承载了我的人生价值,她让我获得了成就感,她使我开拓了阅历、历练了才干,提高了知识层次。我的青春、理想、热血、干劲都洒在了这片热土上,我爱中医院!

如今的中医院和谐、仁慈、务实、创新,西医设备齐全,中医特色彰显,医教研并进,院内四季花香,门诊车水马龙,病房秩序井然。为中医院更好的明天,为中医药事业的发扬光大,我们将继续潜心研究,努力工作,撸起袖子加油干!


作者 汪再舫

“我与中医院的故事”征文活动一等奖

“我与中医院的故事”征文活动自4月11日启动以来,收到了许多体裁广、质量高的征文。征文包括诗歌、记叙文、散文等多种体裁,温馨的医患关系、高超的诊疗技术、感人的真情故事跃动于字里行间,无不昭示着作者对市中医院的深切关注和认可。在此,向所有参与本届征文活动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经过评委的鉴赏点评,现共有12篇文章脱颖而出,获奖名单如下:

征文比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2人)

《我参与和见证了中医院的发展》

作者:汪再舫


《四十年,我与中医院风雨同舟共同成长》

作者:蒋 莉

二等奖(2人)

《中医,我为你点赞》

作者:晓娅


《一枝一叶总关情》

作者:吕美伦

三等奖(3人)

《纪念建院40周年》   

作者:赵健康


《热情与精准铸造中医院之魂》

作者:刘伯喜


《医德高尚 医术高明

——记神医汪再舫》

作者:汤吉利

优秀奖(6人)

《为康复科主任蒋同伯点赞》   

作者:白 絮


《恋上和平路3号》

作者:张 亮


《我和中医院的不解之缘》

作者:郝宇铭


《因为经历  所以感动》   

作者:张素兰


《我和她》

作者:何小娟


《我的康复我的梦》

作者:杨霄月


温馨提示

届时会有专人通知领奖的地点和时间,请获奖者保持手机畅通哦!宣传科咨询电话:0517--80876679



供稿 | 汪再舫

编辑 | 宣传科   尹华彰   张娣娣

策划 | 宣传科   申琳琳  

 ▍版权声明:

○ 如涉及版权争议,请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更多精彩,可点击下方链接

1、【精彩】市中医院第九届膏方养生节系列活动火热进行中~

2、来来来,快看过来!“糖尿病日”义诊,这家医院的医生们开出健康“处方”~~~

3、【头条】江苏省“西学中”高级人才研修班在淮安市中医院开班!

4、四十载芳华绽放!!@淮安市中医院,生日快乐!

医院地址:

淮安市和平路3号(万达广场向西200米)

交通路线:

①4路、94路、107路、703路公交车直达

②乘坐有轨电车到“老坝口”站下车,向东步行100米

咨询电话:

0517-83761947  80876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