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宝典】“一清一防一补”,小雪巧养生

来源: 宏元中医院/hyt1486814679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小雪。小雪时节,天气积阴,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小雪是进入严寒的起点,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会逐步达到0℃以下,长江中下游地区陆续进入冬季,人体感觉湿冷。那么小雪时节我们应该如何养生呢?

小雪养生,错过就得等来年!

      我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意思就是,由于不再有雨,彩虹便不会出现了;由于天空阳气上升,地面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寒冷的冬天。

      小雪是寒冷开始的标志。小雪时节,自然界阳气趋于潜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与天地相应,人体气血由外向里收敛,精、气、神趋向伏藏,机体新陈代谢变慢,此时应顺应自然收养、闭藏之势。“冬三月,此谓闭藏……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逆之则伤肾”,依此古训,小雪养生必得顺应四时变化而养“藏”,如果我们能保护好阳气,养精蓄锐,整个冬天就能健健康康,并为来年春天的生发储备能量。否则,错过就得等来年!

      养生要顺应天时,只有顺应外在的气候变化来调适自身的正气,才能让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根据气候变化,小雪养生可从“一清一防一补”做起——清内火、防风寒、补肾阳。

一清:清内火

      小雪时节虽然还未到严冬,但外面的气温已经相当低。冷空气一到,人们就习惯宅在室内,用暖气、空调取暖,连带着添衣进补。这就导致体内的虚火还来不及清泻,便被包裹在体内,人就容易生“内火”。比如,口腔溃疡、痘痘丛生、大便燥结,这些就是内火的表现。加上天气干燥,容易引起肺火旺盛,从而出现咽喉干痛、燥热咳嗽、痰中带血等不适症状。

      因此,小雪时节,建议大家在饮食上以清火滋阴为原则,少吃麻辣香锅之类的辛辣食物,多吃白菜、白萝卜等当季食物。白萝卜能清火、降气、消食,生吃可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熟吃可益脾和胃、消食下气,跟羊肉一起炖汤喝,既暖和又能滋补津液。如果肺火旺盛,咳喘厉害,建议大家“生吃萝卜熟吃梨”,可以润肺清热、养阴生津、止咳平喘。

一防:防风寒

      小雪节气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东亚地区已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经向环流,西伯利亚地区常有低压或低槽,东移时会有大规模的冷空气南下,我国东部会出现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

      在“六邪”(风、寒、暑、湿、燥、热)中,冬季以风邪寒邪为最——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就是说,风邪侵犯机体可致机体腠理疏泄开张,表现为汗出恶风之症;从病位而言,风邪多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肺、腰背等阳位。尤其“头为诸阳之会”,是所有阳经汇聚的地方,最不能受风寒,一旦受风就会影响心脑血管,造成血压波动等。

      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盛则阳病”,“寒”是阴气盛的表现,寒邪伤人后,机体的阳气会奋起抵抗,但若寒邪过盛,阳气不仅不足以祛除寒邪,反为寒邪所侵害,即“阴盛则阳病”。一旦阳气受损,失去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就会出现阳气衰退的寒证。如寒邪侵袭肌表,就会有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等症;寒邪侵袭脾胃,就会出现冷痛、呕吐、腹泻等症;寒邪侵袭心肾,就会出现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等症。

      因此,小雪时节,建议大家防风防寒,尤其心脑血管疾病人群,骤然受到寒冷刺激,会引起机体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大大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风险。此外,晚上睡觉前,可用陈艾叶加姜煮水泡脚,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改善睡眠质量等作用。

一补:补肾阳

      补肾阳有两层含义,一是补肾,二是养阳。根据四季养生的原则是:冬季对应五脏中的肾,顺应天人合一,当以养肾为主。冬季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致密,水湿不易从体表外泄,而经过肾、膀胱的气化作用,除少部分变为津液散布周身外,大部分化为水,下注膀胱成为尿液,无形中加重了肾脏的负担。其次,冬季阴盛阳衰,人体要注重养阳,以潜藏阳气,为来年春天做准备。

      补肾:可从饮食角度多加调理,黑色入肾经,可以多吃黑色食物,如黑芝麻具有补肝肾、润五脏、益气血的作用,黑豆、黑米、黑枣、黑木耳等也都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养阳:多晒太阳,起到生发阳气、温通经脉的功效;早睡晚起,晚起不是说睡到八九点,而是在太阳升起的时候起床,此时天地间的阳气开始慢慢积累,此时适度活动大补阳气;热水泡脚,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保护头部,头为阳经汇聚的地方,不能受寒,外出要戴帽子、围围巾,注意保暖护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