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宝典】避开十大用药误区,安全合理用药

来源: 宏元中医院/hyt1486814679

01
误区一:保健食品当药吃

      不少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需长期服药,担心有毒副作用,又误认为保健食品对疾病有直接疗效,就拿保健食品当药品服用。

  事实上,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而药品从研发到临床需要科学严谨的论证和试验,被证明安全和有效才能上市。保健食品根本不能替代药品。

  专家提醒,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目前还没办法根治,需要长期服药。患者不要迷信保健食品、降压降糖仪器等可以替代药物使用,以免引发多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如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可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并发症;而血压波动过大,对心脑血管造成严重损害,引发心梗、脑卒中等,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02
多种药物叠加用

     很多人认为生病了多吃几种药,疗效会更好,病好得更快,其实不然。专家指出,消费者要注意含同种成分的药品不要重复服用。有不少中成药表面看是中药,但实际是中西药混合制剂。如降糖药消渴丸含西药成分格列本脲,与其他降糖药联用时,剂量叠加,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类似感冒清、新复方大青叶片的中西药复方制剂,均含有非甾体抗炎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合并使用其他类似的药物,可导致肝功能异常,或消化道出血风险大幅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用1种药能治的病就不用2种药。老年人共病现象普遍,一次可能要服用多种药物,应该找医生帮助选择。


03
随意换药调剂量

     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差是普遍现象。不少病人平时一般不吃药,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后才服药,症状一消失马上停药,殊不知这种做法非常危险。

  专家指出,大部分降压药物要达到其最大疗效一般需1周左右的时间。突然加量或换服其他降压药物,容易导致血压波动变大,忽高忽低的血压,反而会增加中风、心肌梗死、肾损害等风险。故高血压药物需要在血压计监测的情况下规律地使用,使高血压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平稳的波动范围。

  抗菌药的使用也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有的患者使用某种抗菌药一两天后症状没有明显好转,就随意加量或换用其他抗菌药物。据悉,抗菌药物的药效依赖于有效的血药浓度及药物疗程,如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及药物疗程,不但不能彻底杀灭细菌,反而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增加治疗难度。



04
药品存放太随意

      很多儿童药品为了掩盖苦味通常会添加甜味剂,目的是方便儿童服用,但是由于口感较好,易被儿童当成饮料服用;糖衣片、胶囊剂颜色一般较鲜艳,易被儿童误当成糖果服用;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看到家长吃药,会下意识地模仿。

  因此,家长在选购儿童药品时要首选配有儿童保护盖的药品,这样不容易被孩子打开;务必要将药品存放在儿童看不到、够不着的地方,最好能锁起来。

  如果发现孩子已经吃错了药,一定要就近就医,以免错过治疗的时机。同时不要忘记将孩子吃错的药和药瓶带上,以供医生采取应对措施。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急诊科主任朱翠平提醒,很多家长会在孩子误服后急忙催吐。但年纪太小如3岁以下的孩子并不适合催吐,否则呕吐物吸入气管更加麻烦。


05
盲目相信OTC

      非处方药就是可以不凭医生的处方,直接从药房、药店购买,而且不用在医生指导下就能安全使用的药品。但非处方药本身也是药,不是绝对没有不良反应。

  例如,常用的胃动力药多潘立酮片(吗丁啉),尽管长期服用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大部分患者可放心服用,但对于胃肠道出血、机械性肠梗阻的患者是禁用的,因其可加重病情,选择药物时应注意。

  若患者服用了三五天非处方药后,病症仍没有明显改善,或者病情还有加重迹象,抑或是出现了皮疹、瘙痒、高热、哮喘及其他异常现象,应立即停药,到医院就诊。


06
滥用成瘾类药物

一些家庭常备药物也含有能使人成瘾的成分,如常用的镇咳药复方甘草片由于组成物中包括阿片,久服可能上瘾,一般最多连续服用五天必须停药。专家提醒,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处方或药品说明书来服用药物,不要反复地加量服用,以免导致成瘾。


07
不敢服药恐伤胎

      准妈妈到底能不能用药呢?目前我国对孕妇的用药借用了美国药物和食品管理局制定的标准,按药物的不同危害分级如下:A级药物:对孕妇安全,对胚胎、胎儿无危害,如适量维生素A、U2、C、D、E等;B级药物:对孕妇比较安全,对胎儿基本无危害,如青霉素、红霉素、地高辛、胰岛素等;C级药物:仅在动物实验研究时证明对胎儿致畸或可杀死胚胎,未在人类研究证实,孕妇用药需权衡利弊,确认利大于弊时方能应用,如庆大霉素、异丙嗪、异烟肼等;D级药物:对胎儿危害有确切证据,除非孕妇用药后有绝对效果,否则不考虑应用,如硫酸链霉素(使胎儿第8对脑神经受损、听力减退等)、盐酸四环素(使胎儿发生腭裂、无脑儿等)等是在万不得已时才使用;X级药物:可使胎儿异常,在妊娠期间禁止使用,如甲氨蝶呤(可致胎儿唇裂、腭裂、无脑儿、脑积水、脑膜膨出等)、己烯雌酚(可致阴道腺病、阴道透明细胞癌)等。

  可见,并不是所有的药物孕妇都不能用。孕妇用药的最危险时期是妊娠开始的前3个月,此时胎儿正处于发育形成期,最易受药物的攻击,如引起胎儿畸形、流产,因此,在此期间尽量不用任何药物。


08
中药无毒常进补

      近年来,中药养生逐渐成了一股潮流。很多人以为中药安全、没有副作用,因此喜欢自己购买来保健治病。专家提醒,擅用中药易因辨证不准、重复用药、超量滥用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导致病症加重。

      秋冬季节是心脑血管病高发季,不少人追捧“救命神药”安宫牛黄丸,甚至每年都要提前吃上一两颗,以此预防中风。其实这也是误区,中医认为,安宫牛黄丸都是药性寒凉的药材,只适用于痰热蒙蔽清窍引起的中风,如果痰热症状不明显,或者是体质虚寒之人,服用安宫牛黄丸只会适得其反,甚至加重病情。



09
用饮料送服药物

      有人在服药时嫌苦用饮料或牛奶代替白开水服药,这也是不正确的。许多研究表明,西柚汁会抑制肝脏中的代谢酶,使药物浓度升高,从而可能产生毒性反应。因此,绝不能用西柚汁送服药物。其他果汁虽然较少有明确的研究表明会影响药物代谢,但由于其多为酸性,可能导致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及磺胺类抗菌药物提前分解;增强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大的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氢氧化铝等碱性药,会因酸碱中和而使药物完全失效;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等磺胺类药物,则可因酸性环境造成溶解度降低,引起尿路结石。

  而牛奶中的蛋白质和钙离子,可能与某些药物结合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因此不建议与药物同服,除非一些明确说明可以用牛奶送服的药物,如胃黏膜保护药磷酸铝凝胶等。


10
发烧就用抗菌药

       身边很多人在感冒发烧时都会自行使用抗菌药物,但发热不等于感染,更不等于细菌感染。

  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有杀灭或抑制作用。感冒一开始就服用抗菌药物,不但对治疗无益,还会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感冒后出现咳嗽频繁,伴黄稠粘痰、发热、咽疼等继发细菌感染的症状时,应到医院检查,医生会根据病情选用相应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