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卫士】疼痛是个复杂的问题——独家专访“平衡疼痛”创始人李蕴麟教授

来源: 正清制药/HNZQZY99

医生名片:李蕴麟教授,国内知名风湿骨关节病专家,疼痛学科首席专家,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全国抗风湿病联盟副主席。理论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医技高超,运用正清风痛宁治疗风湿疼痛类病患超30余万例。有三项国家专利和多项科研成果,参与骨科专著《临床骨科学基础》的编写。其独创的正清风痛宁定点介入疗法被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大会推荐为“面向基层医院推广的适宜技术”。2008年,在人民大会堂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推动风湿病学术发展贡献奖”。



记者:据说您使用正清风痛宁已经超过二十年,是什么样的因缘让你开始使用这个药的呢?


李蕴麟:那是1992年底1993年初,我有个患者,关节中的积液一直消除不了,在关节腔中注射了激素、抗生素都没用。当时,正清风痛宁刚刚研发出来不久,我想,既然有个治疗的新药,是不是可以试一下,就在患者关节腔中注射了一支(正清风痛宁)。


为什么要在关节腔做实验呢?因为我是做关节镜的医生,即使有了问题,我也可以把药清洗出来。我发现,注射之后效果很好,第二天症状减轻,第三天积液就明显消除了。这说明,正清风痛宁治疗关节积液很有效果。


在此基础上,慢慢扩大治疗范围,从关节炎到腰痛、足跟痛,我发现用它来治这些病是有效果的,既然有效果,那就按有效果的思路来用。



记:那是不是把正清风痛宁当做激素的替代物在用?


李:不是,正清风痛宁是可以替代激素。不过,开始还没想到这个层面,到1996年后,治疗的病人多了,发现过去用激素治疗的疾病,用正清风痛宁也能治。只是说,用长效激素治疗,一般是一到三周用一次,而正清风痛宁需要多打几次,每天打一次或者隔天打一次。于是我们想,临床中如何把激素治疗范围内的疾病用正清风痛宁来治疗,这就产生了激素替代的想法。



记:正清风痛宁使用定点介入疗法,这个想法当时是怎么形成的?


李:随着正清风痛宁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怎样让注射治疗安全、有效、可靠。我在临床中不断摸索,通过大量实践,慢慢总结出一套理论体系,我们把它命名为正清风痛宁定点介入疗法。200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大会正式承认了这种疗法,并把它作为面向基层医院推广的适宜技术。



记:和其他治痛技术相比,正清风痛宁定点介入疗法有什么优势?


李:定点介入疗法有三大优势:一、准确确定病灶;二、能对病变部位进行准确治疗,因为疗效取决于局部药物的浓度;三、它能够替代激素。


记:定点介入疗法基于怎样的原理?


李:定点介入疗法的原理讲起来比较复杂。很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有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慢性炎症,一是自身免疫问题。那么,如何让具有抗炎作用又有抗免疫效果的药物来治疗疾病?激素当然是有效果的,正清风痛宁也有效,除此之外,正清风痛宁在抗纤维化方面有明显的效果,所以,我把这些综合起来提出了定点介入的治疗思路。


所谓定点,是三位空间上的点的概念,这个“点”是活的,它是生命状态下的“点”,而非单纯解剖学上的某个位置。我们在做治疗时,患者是有某种感知的,比如麻、胀、酸,类似于穴位注射,但又不同于穴位注射,因为定点介入疗法的注射部位包括关节腔注射、椎管注射,或者沿神经的分布区域作注射,在这个意义上,它有一定三维空间结构。


记:“定点”是不是大家常说的打痛点?


李:不是不是,比如说,我们作椎管狭窄治疗,它的痛点并不在腰,而是两条腿感觉痛或不舒服。定点定点,这是个医学的综合问题。如何确定点的位置?患者的主观感受是一个依据,另一个依据是体格检查,医学上称之为阳性体征,阳性体征中一定有某个“点”是比较明确的,比如说大腿前外侧痛,病人感知的是大腿前外侧,但医生检查一定不是在大腿前外侧找“点”,而是在髂前上棘的前下方,骨外侧皮神经的位置,筋膜的出口处,这才是它的核心位置。



记:您曾说您是披着西医外衣的中医,是用中医的思维治病,而熟练操作定点介入疗法需要深入了解解剖学,那么,定点介入疗法算不算是中西医的结合?


李:我觉得不要区分中医还是西医比较好,只要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我们只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有效,这就可以了。


记:您一向认为要从整体和源头上判断疾病,“平衡疼痛”理念是不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


李:人总有各种痛苦,基于疼痛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你会发现疼痛是复杂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有两重性,疼痛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疼痛是客观的,身体痛不痛,可以测量一下或者用某个体征判断;但许多情况下,疼痛又是主观的,它不一定是因为受到某个特定刺激才会产生疼痛,比如看一本书,内心情绪变化,也产生疼痛。所以疼痛是复杂的,包括人主观的、内在的问题,也包括客观的因素。若只把疼痛理解为外在的损伤,就太肤浅了。


记:情绪上的痛感是否可以归之为疾病?


李:如果引发了心理上的疾病,同样可算作一种疾病。



记:平衡疼痛中的“平衡”有什么特定内涵吗?


李:所谓“平衡”是基于三个方面,第一是医学和哲学的平衡,我们如何从哲学角度看待医学问题。首先要承认哲学是一切学科的总的纲领,比如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一切运动都有规律可循,只是说你找没找到规律,这是我们理解医学与哲学的关系的基础。


第二是中医与西医的平衡关系。就诊疗思路而言,西医注重局部的单一思路,而中医注重生命本体的变化。所以中医更像关怀人的学科,而西医更像关怀一个组织、一个物质的学科,这个大家已经有共识了。


除了医学思想上的内涵,还有第三点:手段的平衡,即内科和外科的平衡。内科技术和外科技术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差异,这种差异如何用我们的思想去弥补,你不能说内科好还是外科好。像骨性关节炎,内科的思路是吃药,外科的思路是手术。实际上,可以把外科的技术,比如说关节穿刺、关节清洗术和内科的用药有机结合起来,效果比单用一种效果要好。这就是我“平衡疼痛”的整体思路。


记:和其他治疗方法相比,“平衡疼痛”的超越性如何体现呢?


李:所有的单纯的治疗方法或治疗技术,都仅仅是“术”的概念,而我们需要提升到“道”的高度,比如说治疗慢性疼痛的整体思路,要从“道”的层面来理解,如果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那意义就不大了。



记:听说您喜欢挑战难治性疾病,尤其是三甲医院无法解决的疑难病,能不能讲几个让您印象深刻的例子?


李:所谓的难治性疾病并不难,难就难在我们的学科是划分的,比如划分为消化科、呼吸科等等。


我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有一个患者,因为心前区疼痛,左侧的第四、第五肋骨前反复剧痛,吃药以后效果不好,他先去了心血管科会诊住院,心血管科把造影、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统统都做了,但对患者没有作用。心血管科医生怀疑不是心血管疾病,建议他去消化科住院,这个患者过了几个月又去消化科住院,消化科给他做了胃镜和食道检查,发现没有问题,消化科医生考虑不是消化的问题,可能是纵膈或肺出了问题,建议他去呼吸科住院。呼吸科检查了纵膈和肺,还是发现没有问题,只好建议病人去疼痛科看看。刚好我在疼痛科会诊,我看病人的检验报告,确实都没有问题,当我为他做全身体格检查之后,才发现,这个患者胸椎的5和6之间有压痛,我怀疑可能是因为椎间小关节紊乱,使椎间神经受刺激导致的,所以给他做了手法治疗,治疗完后,患者的胸痛当即就缓解了。这就是所谓的难治性疾病、疑难病。这说明什么问题?生命作为一个活动状态下的生物体,和解剖学是有区别的。现代医学把人体分成了许多专科,如果医生对人体有广泛全面的了解,那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记:您是不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


李:我肯定要求高了,我现在每天早上6点起床,不管几点睡觉,基本上是6点起床。没事就写作,写医疗书,记录自己的经验,作理论提升。人这一生啊,天天唱歌跳舞是一生,为大众办点事也是一生。



小记

人生太过短促,让人眼花缭乱的事情很多,诗人余光中讲:“我们活在世上能做好一件事足矣。”写好一本书,做好一个医生,将一个药用到炉火纯青。将一件事做到极致,是一种非常高的人生境界。反观李教授的理论和人生观,他一身二任,既是一位医生,又是一位哲学家,因而其理念是医学和哲学的结合,这样的思想超越了具体的手段,上升了对人本身的关怀,让人能感知到温度和跳动的生命力。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你可能还会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