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宇:坚持自主创新,持续布局健康创新科技

来源: 复星医药/Fosunpharma

导语

11月24日,年度投资者盛宴-2018雪球嘉年华在上海盛大举行。本次雪球嘉年华以“连接投资的一切”为主题,聚焦医药、汽车、房地产等热门行业,现场集结重量级经济学家、热门上市公司CEO、知名自媒体以及顶级投资者,分享他们眼中“未来的投资机遇”。复星国际联席总裁、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出席大会并发表“链接全球科技,助力健康中国”的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与大家分享:

尊敬的各位球友,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雪球的邀请,有机会到现场来和大家作一个交流。今天我将谈一谈复星如何专注创新,持续布局健康科技创新。


对中国医药大健康产业来说,或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讲,一直都有这么一个话题:中国的医疗行业,能不能做出大市值的企业?能不能走进全球医疗健康产业的前列?这个前列怎么来衡量呢?对上市公司来讲,全球排名前十大的医疗公司的市值都在千亿美元以上。在药品行业,有将近十家;在医疗器械行业,也已经出现有一两家企业市值在千亿美元以上;在医疗健康保险行业,美国的United Health达到两千亿美元的市值;在医药零售行业也出现接近千亿美元市值的企业。所以我们讲中国的大健康产业往前走,要进入全球的第一阵营、第一梯队,也是以这些为目标。


中国的一些企业正在往这个方向努力,但大家看到近期国家的宏观政策环境变化很多,在最近的一年时间左右,我们经历了医疗行业市场的起起落落,波动比较大。谁能够顺着政策市场而为,做强做大?我觉得关键在于创新。复星已经连续多年一直在积极持续布局我们的创新产业。

大家可以从这个图简单理解体会一下科技创新是如何驱动人类长足发展。在现代医疗科技出现之前,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40岁。因为有宝贵的中医药,中国人的寿命相对还算高。在西药出现之前,人类的寿命并不长。麻醉药及抗生素的出现,显著提升了人类的平均寿命。以起搏器为代表的现代医疗设备的出现使人类的寿命大幅提高。今天中国人的平均期望寿命大概在76岁,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已达到80多岁。据预测,再过10、25年,日本人的平均期望寿命有望达到90岁。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一个话题,随着现在的科技的发展,人到底能活到多长?科技界乐观派认为,平均寿命能达到120岁。我们将通过哪一些科技的进步,来实现寿命的延长?

智能科技,起源跟生命科技不用,它与互联网、人工智能息息相关。今天,我们看到智能科技对大健康产业,对医疗服务、对人类寿命的延长、质量的提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人为什么没有活到100多岁?在什么地方被折损了?


大家看到最大的一个挑战是,癌症。在中国,肿瘤发病率大概是一年400多万例。那么我们怎么实现高质量的健康?一个是提升我们自身的免疫力,特别是在肿瘤治疗上,免疫是更大的话题。免疫不仅仅用于肿瘤,另外一个是抗衰老。怎么能够让我们整个肌体体系保持年轻?如果我们的80岁的器官能够有30岁、40岁的活力,这要以抗衰老来治疗实现。


当这些问题差不多能解决的时候,我们就会面临中枢神经系统的问题。中枢神经系统其实是两大问题,一大问题是帕金森,特别是老年痴呆症,现在是生命健康领域的一个大挑战;另外一个问题,关于到你活下去的意愿,要使用治疗精神病或抗抑郁症的药品。在这些领域,我们要联合作战,发挥整体效应,来实现我们对寿命延长的突破。


在这样的背景下,围绕这些科技,我们有三个维度创新的科技和模式。从行业内创新技术的角度来讲,创新诊疗技术,免疫、基因治疗,创新生物药与创新器械。现在初步证明,CAR-T技术在淋巴瘤、血液肿瘤上,特别是对晚期的复发的患者来讲大有裨益。复星与Kite成立合资公司复星凯特 ,致力于早日为国内淋巴瘤患者带来全球领先的治疗手段。目前临床实验数据显示,在治疗后一半以上的患者体内找不到癌细胞。现在我们的科学家还在积极地探索,这么多科技能不能实际应用?这些创新药物、器械都要通过科技创造。

智能科技怎么应用到人类的大健康?首先一个课题是要管理好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数据。大数据管理能帮助我们每个人及管理机构实时了解掌握健康数据。随着人工智能在医疗器械和创新药物的设计研发领域的发展,我们将看到医院、家用医疗设备体型变小,功能更加智能化,用药也更加智能。例如,药片会有一个信号,提示你吃进去。随着新的医疗模式的出现,远程医疗也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今天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背景下,我觉得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台阶,大健康时代正在到来。在这个时代,人类期待活得更长,享受更好的生活质量与更有效的医疗治疗。从投资意愿来讲,我们要寻求更有价值的投资。从产品角度来讲,我们的科学家、产业界也正在开发更可负担的创新型药品。一旦这个集群成形,中国将有一批创新企业,一代一代地去开发创新的医疗产品,这时候中国的医疗产业将颠覆全球的医疗产业,就像今天华为在电信、手机产业的突破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推动加速医疗创新,产业、投资者、科学界共同发力,步入大健康经济时代。

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创新能力,这一股力量越来越强,也要看到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一个是时间差,当我们看到细胞免疫治疗技术优势的时候,在美国,诺华、Kite、Juno这三家公司的产品已经获得正式的上市。另外,研发投入是巨大的,我们需要去撬动全球资源,链接全球资源,提升中国医药和健康产业的功能。


在创新上布局,第一我们要坚持自主创新。今天复星与其他一些中国企业,在医疗创新上的投入不断加大,销售占比、利润占比也很可观,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我们希望投资者在谈中国的创新型医疗企业的时候,除了看收入的增长、利润的增长,还要看一看研发投入。在这些年,我认为最具价值的企业是研发费用投入最大的企业,因为一个企业研发投入的累积数量,代表着潜力。


在这个同时,我们怎么能够积极地引进全球的资源?中国企业都希望引进上市最快,离现金流、市场最近的创新技术与药物。20多年来,复星从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起步,1998年,复星医药在上海证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医药行业第一个民营上市的企业。复星医药布局医疗行业全产业链,包括药品制药与研发、医疗服务、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医药分销与零售,同时复星国际和复星医药共同开拓医疗模式,拥有专业的团队与投资手段,也包括医疗保险。通过完整的链条以及全球化,我们不断的探索创新前沿科技,运用自主研发,合资企业,授权引进等方式来提升创新能力。

今天,复星已经搭建了一个全球创新伙伴共同成长的网络系统。在美国,我们的生物药团队在旧金山、硅谷布局自己的研发实验室,同时也在上海与重庆设立研发团队,打造24小时研发平台。2008年,我们的小分子团队也在旧金山起步,今天已有5个创新小分子药物在临床实验。我们的VC的体系也十分重要,今天我们已经携手全世界知名院校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投资VC基金;在伦敦,我们和全球知名的创新公司Arix Bioscience合作;在以色列我们与一家非常领先的创新基金Pontifax合作。在全球科技最前沿的地方,都有我们VC创新体系的布局。我们非常自信的说,全球创新领域最前沿的80%医疗科技,我们都能够去接触到,我们都能够达成合作。同时在医疗器械领域,我们在以色列、瑞典都有自己的创新实验室与研发基地。


目前,我们有将近1500人的创新研发工作团队,同时也寻求开放多赢的创新机制,在全球建立一种多元网络模式。我们携手全球知名的生命科学教授许田教授,成立科技创新孵化平台;与以色列知名VC基金PONTIFAX建立长期合作。我们投资全球领先的手持式超声成像仪研发企业Butterfly, Butterfly iQ超声设备可以直接与智能手机连接,并在手机屏幕上成像,为用户带来个性化的超声成像操作体验。同时,借助智能手机应用和互联网技术,Butterfly iQ很好地具备了远程互助等功能,实现普通用户与行业专家之间、基层医疗机构与大型医院之间的无缝实时合作交流。这是一个革命性、颠覆性的创新,将来做B超不再需要排队跑到B超室,在门诊和急诊室就可以完成,而且这台设备是世界上大部分医生都可负担的。AbClon,是一家致力于新型抗体、创新抗体药物的研发的韩国公司,复星医药生物药平台复宏汉霖与他们建立合作,获得了单克隆抗体产品AC101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发与商业化权力;另外,我们与Dova制药合作,独家销售代理其血小板减少症治疗候选药物Avatrombopag。

我们也与全球领先的手术机器人公司直观医疗(Intuitive Surgical)合作。从硅谷创业开始,美国直观医疗专心致志研究开发达芬奇机器人,今天已经拥有600亿美金的市值,是全球独一无二的一家创新公司。2017年5月,复星医药与直观医疗成立合资企业直观复星,主要研发、生产和销售针对肺癌的早期诊断或治疗的产品,为中国和全世界的肺癌诊疗开发更便捷、高效、舒适的工具,造福全球患者。未来,直观复星在负责中国市场的同时,更会聚焦小型化手术机器人的全球研发制造。第一代产品已经实现了3、40亿美元的销售,我们对未来新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充满着信心。


复星医药希望利用科技创新,赶上全球医疗科技发展的下一个浪潮,通过创新赶超并实现全球医疗行业领先的梦想。如果单纯走仿制药产业,可以实现短期内的发展,但我们看到仿制药的市场,美国市场在做,印度市场也在做,一遍一遍地挤压成本,仿制药市场正在走向成本导向性。未来,我们会继续做仿制药来满足市场需求,但更多的要依靠可负担的创新,不断地整合创新平台。一是通过了解市场、患者的需求;二是通过平台整合,从诊断开始,将大分子、小分子药物,细胞治疗,基因检测等技术平台联合整合,打造高科技的手术治疗方案。我们要搭建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医疗服务体系。最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保险体系,实现进一步打通与整合。在这条道路上,复星在不断的探索,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有更杰出的创新的成果与大家分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