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三七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来源: 中国现代中药/zgxdzy

打造三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三七产业是我州乃至云南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医药产业,《云南省三七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三七产业要实现1000亿元目标。在当前我州三七产业正处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打造科技强大引擎,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产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山三七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培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支撑文山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特色产业?在第四届文山国际三七节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我国著名三七专家、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昆明综合实验站站长、云南省三七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崔秀明研究员。

推动三七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正当其时

据崔秀明研究员介绍,三七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具有活血散瘀、消肿定痛功效,以前主要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现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是血塞通(血栓通)、云南白药、复方丹参片、漳州片仔癀等我国中成药大品的主要原料。自国家实施中药现代化行动计划以来,三七产业快速发展。按国家食药总局数据统计,全国以三七为原料的中成药品种有540多种,药品批号3600多个,其中,国家基本药物和中药保护品种目录中有10种,涉及制药企业1350多家,全国三七相关产品产值超过700亿元。三七还是我国种植基地规模大、有效成分清楚、临床疗效确切、市场前景广阔的药材大品种。下一步,云南省将进一步加大投入,系统开展相关研究,以科技创新提升三七在心脑血管系统等重大疾病防治中的产业价值,促进产业升级,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把三七产业培育成为千亿级产业。

崔秀明研究员告诉记者,近几年,文山三七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在种植方面,三七资源整合加快,实现了从粗放管理向标准化种植发展,初步形成“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步入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组织化发展轨道,增强了三七种植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园区建设方面,建立了省级三七专业化园区,培育了一批三七专业化龙头企业,成为推动三七产业快速发展的推手。目前文山州已基本形成新平坝片区、东山片区、登高片区“一园三区一中心”的总体格局,成为云南省重点特色工业园区之一,并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园区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在中药大品种开发方面,市场份额Top10的中成药品种中,单药材制剂只有三七,其总皂苷制剂市场规模超150亿元,是目前单方制剂最大市场规模的品种;三七饮片成为近两年三七产业原料消耗、市场增长最快的板块,现阶段三七原料的社会需求量为1500万公斤左右,其中饮片消耗占30%左右,产值近70亿元。

三七基础研究方面,目前已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引擎,技术进步支撑了三七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在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支持下,近几年对三七的种植技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分子机制、产品开发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三七药效物质基础明确,药理作用成为研究热点,临床疗效确切。国内外研究团队已经从三七中分离得到了150多种皂苷类化合物,明确了三七皂苷是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大量的药理研究揭示了三七的有效成分在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代谢系统等方面的生理活性和独特疗效。上海中医药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通过开展科技攻关,系统阐明了三七活血、止血的物质基础和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广泛的临床应用研究,证明了三七对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以文山三七研究院为首的研究团队根据三七的特点,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标准操作规程,保证了三七药材质量,提高了三七的规范化种植水平。2002年“文山三七”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中药材品种;2005年“文山三七”证明商标成为云南省首个获准注册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3年在“中国100个最具综合价值地理标志产品”中排名第11位,在中药材类最具综合价值地理标志产品中位列第一。

同时,三七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初具雏形,一批省级研究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相继建立,多个研究团队加盟到三七研究开发中。在国家层面,有黄璐琦院士为首的科研团队对三七的资源生态进行系统研究,李连达院士为首的科研团队对三七的药理药效进行系统研究,王永炎院士为首的科研团队对三七的功能主治与临床应用进行系统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增涛教授领衔的三七综合开发利用团队等。在云南省,形成了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周俊院士为首的化学成分研究团队,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院士为首的三七连作障碍研究团队,昆明理工大学崔秀明研究员为首的三七质量控制及质量标准研究团队。文山州则早在1985年就成立三七研究所(现为“文山学院三七研究院”)。此外,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也有一批专家开展三七研究工作。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有三七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依托昆明理工大学建立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七可持续利用重点研究室,依托文山三七研究院建立的云南省三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建立的中国三七研究中心,依托香港科技大学建立的国际文山三七研究中心,形成了云南省三七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云南省三七标准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三七国际技术创新联盟等多个科研技术创新平台。

初步建立三七质量标准体系,确保了三七产品质量,提升了三七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2000年制定了云南省地方标准《文山三七综合标准》,2004年制定了GB/T19086-2008《地理标准产品文山三七》国家标准;2015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牵头的三七标准被美国药典收载;2016年昆明理工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制定的《文山三七道地药材》行业标准发布实施;2017年,昆明理工大学牵头的“三七药材”“三七种子种苗”两个标准正式发布,成为我国第一个ISO国际中药材标准。到目前为止,我国现行有效的三七相关标准共27项,国外标准3项。

三七新产品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开发利用有所突破,为后续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6年,黄璐琦院士率领的团队完成了三七地上部分食品开发利用研究,在此基础上,云南省批准了三七茎叶、三七花可以作为地方特色食品进行开发利用,这标志着三七由传统的药品领域拓展到了食品领域,三七加工产品已初步形成药品、保健品、食品、日化品等多领域发展态势。在市场方面,建立多个商业流通平台,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市场聚集效应凸显。已建成文山三七国际交易中心、文山鲜三七和初级原料交易市场、文山三七现代物流中心等,文山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三七交易市场。

打破科技瓶颈实现三七产业提质增效

崔秀明说,尽管这几年文山三七产业发展很快,但与其独特的产品价值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需要相比,仍存在一些制约瓶颈,致使文山三七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发展仍不充分、国际影响力弱等。

首先,我们仍缺乏对三七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和大数据分析。目前,三七使用人群数以亿计,其药理及临床研究文献每年也多达300篇以上,但缺乏严格按照国际社会公认、国际权威机构发表的系统研究资料,数以亿计的临床资料也没有系统的大数据分析,研究的科学性及系统性不够,缺乏对医生和患者强有力的数据说明。

其次,缺乏全产业链的质量控制体系,原料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待提升。目前制定的三七产业标准多是零星、点状的技术成果,缺乏对整个产业发展支撑的系统质量标准体系和控制体系。

提升三七药材产品质量关系到整个三七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是目前三七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再次,综合开发利用不足,产品开发深度和广度不够。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三七含有三七皂苷、黄酮、多糖、三七素等多种有效成分,在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抗衰老、抗肿瘤等方面具有生理活性,有着巨大开发潜力和利用空间,但目前应用领域还比较狭窄,主要为药用开发,预防保健产品开发不够。资源利用多限于地下部分,相当于地下部分产量的地上资源白白浪费,提高三七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并实施产业化是将来发展的方向。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文山三七产业

崔秀明认为,提升文山三七产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应以科技部推进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加快三七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着力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促进产业发展由主要依靠三七农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业向建设现代生物医药产业转变,实现产品结构由初级原料为主向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的转型;立足比较优势,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延长产业链,增强产业集聚度,形成以原料基地建设为基础,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为支撑,上中下游配套和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格局;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着力打造“文山三七”大品牌。最终通过5至10年努力,将三七打造成为我国第一大中药材品种,把三七产业建设成为云南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的核心产业,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

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一是实施重大基础研究计划,系统阐明三七临床应用的科学性、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三七作为国家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一级预防药物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实施产品质量保障工程,建立贯穿全产业链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特别是通过国家及国际化三七标准的研究,推动三七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加快三七产业的现代化、标准化及国际化进程,提高三七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三是建立以绿色生态为特征的现代栽培技术体系,建设种质资源数据库、种质资源圃,系统研究三七环保栽培技术,开展三七生产机械化关键装备研发等。四是加强三七精深开发,提升三七综合开发利用程度,努力形成商品三七、饮片、提取物、中成药、三七食品(含保健食品、新食品原料)、日化产品的大健康产品结构。五是建立国家级三七研究开发平台,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强化三七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突破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和产业关键技术,加强基础研究和产业开发之间的有机衔接。六是加强品牌打造,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拓展三七国内外市场。通过着力打造“文山三七”原料品牌,鼓励以三七相关品种资源、资本技术等为纽带的兼并联合,培育有竞争力的三七大企业集团,同时加快国际注册和生产质量体系国际认证,突破国际技术标准壁垒,打造国际国内知名的三七产品品牌,以品牌建设扩大三七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三七产业走向国际市场。

声明

本文转自“文山新闻网”网站,版权归属原始权利人,本平台非商业用途。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本文由“中国现代中药”编校发布,转载请标明来源。

新媒体编辑:周鹭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洽谈授权或及时删除!


更多内容

【重磅】2018年中药大品种科技竞争力排行榜公示


2018年云南省种植中药材756万亩,面积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人民日报:让中医药走向世界是当代中医人的历史考卷


人民日报:中药炮制不规范,是影响中药质量的最大问题


联合国粮农组织:中药有助于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发布


人民日报发文密切关注中药材质量:道地药材,立足根本保地道


中国中药协会颁布《西红花质量等级》团体标准,特征成分苦番红花素纳入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