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是引起下腰痛的主要病因,处于腰椎生理弧度前凸顶点的第3腰椎是人体承受上肢力学传递的重要部位,其周围组织的长期慢性劳损或急性损伤均会引起局部软组织发生纤维样增生、机化和组织粘连,刺激、压迫第3腰椎微血管束而引起腰、臀、腿部麻木或疼痛,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常见于青壮年,尤以久坐或久立以及重体力劳动者居多。
药物、针刀、针灸、电针、手法及功能锻炼等保守治疗均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下腰痛的部分临床症状,其中电针疗法是本症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无创、起效快且治疗费用低廉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为临床主要的治疗手段,但电针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患者经电针治疗不能完全缓解疼痛及改善腰活动功能。
为制定合理的综合治疗措施,最大限度缓解患者痛苦,本科以电针为基础治疗,并设为对照组,以电针+针刀+离子导入清风痛宁注射液为综合治疗组,对比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纳入标准:1)符合以上诊断标准且年龄在18~60岁者;2)能配合研究,服从本治疗方案坚持治疗的依从性高者;3)签署知情同意书。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十堰市太和医院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113例,其中男性72例,女性41例;年龄18~69岁;病程5~17d。采用随机数字表编号后随机分为电针组56例和综合治疗组57例。电针组男性35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36.70±6.95)岁;平均病程(14.48±1.16)d;左侧发病29例,右侧17例,双侧10例。综合治疗组男性37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35.27±6.42)岁;平均病程(14.63±1.39)d;左侧发病28例,右侧18例,双侧11例。两组病例基线资料见表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电针组治疗时瞩患者俯卧于治疗床,单侧痛者取患侧肾俞、腰阳关、L1和L2夹脊穴、委中穴及L3横突局部压痛点,双侧痛者取以上双侧穴位。施治前用碘伏消毒常规消毒皮肤后,视病情选用一次性针灸针,L1和L2夹脊穴应直刺达椎板,行针时缓慢捻转至滞针状,这样可使针感向L3横突传导。L3横突局部压痛点以60°斜刺,使针尖达横突尖部,其他穴位进针20~40mm,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1min。除委中穴外均接G-6805电针治疗仪电刺激,频率调至低频10~30Hz,电流以患者可以耐受为宜,通电刺激30min后起针。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d,共治疗2个疗程。
综合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操作和疗程同电针组。电针疗法后,采用骨质增生药物电泳治疗仪经皮离子导入正清风痛宁注射液,治疗时用正清风痛宁注射液100mg加50mL0.9%氯化钠注射液,混合均匀后浸湿纱布药垫,将药垫置于第3腰椎横突痛点,接电极后压砂袋固定,电流强度调至3~5mA,每日1次,每次30min,导入治疗结束后按摩20min,6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在第1个疗程结束时,选用3号针刀(北京华夏针刀医疗器械厂)。针刀治疗时按严格按照针刀疗法规程操作,手术时瞩患者俯卧位,腰部下垫_枕头使躯干呈前屈位。用笔在L2和L3腰椎棘突间隙画为水平线,背腰中线旁开3~3.5cm处为纵轴线,两线交叉点即为针刀进针治疗点(第3腰椎横突定点),定点后用龙胆紫标记。碘伏常规消毒皮肤后,用曲安奈德注射液(昆明积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5mg+碳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晋城海斯制药有限公司)100mg+维生素B2注射液(林州市亚神制药有限公司)5mg注射于标定点下,5min后从标定点进刀,针刀与皮肤垂直刺入,针刀刀口线应沿人体纵轴平行,加压、分离,使针刀刺入深度直达第3腰椎横突尖背面,然后沿横突尖,从其背面向脊柱方向呈锥形剥离,充分松解粘连在横突骨面上的组织,待刀下有松动感时抽出针刀,消毒棉球按压2min后用创可贴贴之即可。
术后3d内瞩患者不要洗澡,保持局部干燥清洁。针刀每周可治疗1次,可治疗2~3次。针刀手术后3d内不进行电针和离子导入治疗。
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6-酮-前列腺素E1a(6-Keto-PGE1a)及一氧化氮(NO)含量。生物力学检测使用太和医院康复科生物力学治疗室局部张力计检测局部张力,检测时患者俯卧位,用1mm/s2的加速度施力500g,记录张力500g位移及其所对应的组织能量吸收比。
治疗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法(JOA)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疗效评价。根据JOA评分结果评定疗效,评定时以“改善率”表示疗效,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29-治疗前评分)。腰痛消失,改善率为100%为治愈;腰痛基本消失,改善率>60%,<100%为显效;腰痛明显减轻,改善率在25%~60%为有效;腰痛未消失甚至加重,改善率<25%为无效。VAS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数字化反应患者主观疼痛感,评定的数值越高代表疼痛症状越重。评定方法:选用一把标注0~10的特制尺子,0分为正常,1~3分为轻度疼痛,4~7分为中度疼痛,8~9分为重度疼痛,10分表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瞩患者根据自己的主观疼痛感觉填写在VAS量表上,然后对其疼痛进行综合评定。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电针组(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局部张力比较见表3。治疗前两组组织能量吸收比和张力500g位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织能量吸收比和张力500g位移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提示局部张力有改善(P<0.05),且综合治疗组优于电针组(P<0.05)。
2.3两组JOA和VAS评分比较见表4。治疗前两组JOA和VAS评分比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降低,JOA提高,综合治疗组与电针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两组治疗后6-Keto-PGE1a和NO水平比较见表5。两组患者治疗前6-Keto-PGE1a和NO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6-Keto-PGE1a和NO含量均明显降低,综合治疗组降低较电针组更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是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横突与肌肉附着处肌肉紧张和肌痉挛致使营养神经的血管受压,严重者还会刺激或压迫脊神经后支外侧支引起臀上皮神经疼痛。有研究表明,受压组织因血液循环不足,6-Keto-PGE1a及NO会大量产生,进一步横突周围肌肉发生炎症反应,导致肌肉和深筋膜挛缩、黏连、萎缩甚至组织纤维化,造成腰肌肌力减弱或肌力失调,脊柱正常的生物力学特征(稳定状态)发生改变,腰肌的代偿功能失调,腰部两侧腰肌及软组织生物力学失调,前列腺素(PGE)含量增多直接刺激神经根引起疼痛或增加神经根对缓激肽等致痛物质的敏感性,使神经根痛阈下降引起疼痛,患者对PGE诱导的痛觉过敏,进而导致疼痛加剧而出现各种临床表现。因此,在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时应考虑抑制炎性物质的分泌,纠正失调的脊柱生物力学关系。
正清风痛宁注射液是从中草药青风藤中提取盐酸青藤碱,药味苦、辛,性温,有“祛风湿,通经络”之功,具有止痛、抗炎、消肿等作用。有研究表明,青藤碱具有抑制PGE合成的作用,而6-Keto-PGEla为PGE的终代谢产物,具有强烈的收缩血管作用及致痛作用,会引起白细胞、血小板及纤维蛋白沉积物堵塞横突受损组织毛细血管而加剧第3腰椎横突炎症反应。动物实验发现,由PGE诱导的痛觉过敏可被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拮抗剂所抑制,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兴奋与NO的活化密切相关,NO的活化抑制后,PGE所致伤害反应也会随之剂量依赖性降低,由此提示PGE诱导的痛觉过敏是由NO介导的感觉信号传递的相互作用介导的,而青藤碱能显著降低内皮细胞分泌NO的作用。综合治疗组治疗后血清6-Keto-PGE1a和NO明显低于电针组,可能正是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离子导入治疗的作用结果。
在本治疗方案中,综合治疗组在电针组的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刀疗法,就是通过对第3腰椎横突处的特定部位软组织进行松解,选择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和横突尖胸腰深筋膜附着处、竖脊肌等痛点进行针刀治疗,剥离松解局部的黏连、瘢痕、挛缩及纤维化组织,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局部新陈代谢,促进损伤部位炎性介质的吸收及病理组织的消散,纠正失调的生物力学动态平衡,恢复腰部肌群和软组织的动态平衡来达到治疗目的。患者腰背部软组织局部张力和VAS评分低于电针组,JOA评分和有效率高于电针组,说明针刀疗法优于单纯的电针治疗。
综上所述,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离子导入配合针刀综合疗法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优于电针组。其机制可能是离子导入后可抑制内皮细胞分泌NO、减降低6-Keto-PGE1a而产生中枢镇痛作用,针刀松解腰背深筋膜可改善腰背部软组织局部张力,维持生物力学平衡,两者综合作用增强镇痛效果、可显著改善腰活动功能。
来源:胡熙耀、万超: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离子导入配合针刀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中国中医急症,2018年3月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