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急性肺栓塞的临床漏诊率高达67%,诊断正确率仅9%。在美国每年约有50000~200000人死于肺栓塞,居全部死亡原因的第3位。未经治疗的急性肺栓塞死亡率为25%~30%,而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者,死亡率可以降到2%~8%。
就在不久前,周浦医院急诊重症医学部与心内科、呼吸科、放射影像科、麻醉科、康复科、营养科等多个部门一起,以多学科合作模式成功抢救了一位重症急性肺栓塞病人。
2018年10月27日,对于吴女士和家人来说将是终身难忘的一天。当天上午,吴女士正沉浸在来上海游玩的喜悦中,突感胸痛和出现气促,被家人迅速就近于10时30分送至周浦医院,在被送至急诊抢救室短短10分钟内就出现了呼吸停止、心跳停止。急诊重症医学部迅速成立了专门的抢救小组,在邓星奇主任、杨金根副主任医师的指导下,胸外按压、人工呼吸、气管插管,一系列抢救措施有条不紊实施。历时约2小时,患者终于恢复了自主心率,在使用大剂量升压药物的情况下血压初步稳住,患者闯过了第一道关口。
邓星奇主任安排患者立即进行急诊CTPA检查,在放射影像科的大力支持下,急诊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安排专人,携带便携式呼吸机,护送患者来到CT室。检查结果显示:两肺肺动脉主干栓塞。
13时30分,患者被送至ICU进行进一步监护治疗。此时患者病情危重,心率、血压不稳定,随时有再停止的可能,急诊重症医学科邓星奇、心内科宁忠平、麻醉科马国平等几位专家紧急讨论,决定采取急诊介入治疗。心内科赵志宏主任临危受命,为患者行经皮肺动脉碎栓+取栓术。术后送ICU后立即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尿路出血。即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立即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纤维蛋白原等治疗,患者闯过了第二道关。
虽然手术成功了,但是严重的肺动脉栓塞,长时间的心肺复苏,造成了患者呼吸、循环、凝血、肾脏、肝脏,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生命危在旦夕。ICU全体成员反复研究讨论,制定治疗计划,护理人员精心护理。功夫不负有心人,患者的病情逐渐好转,呼吸、循环、肝脏、肾脏……一个个脏器功能逐渐好转。这时,患者出现肺不张,经检查为气道出血致血栓堵塞气道。由呼吸科张泽明主任行纤维支气管镜下取栓,但肺不张反复出现,ICU全体医生仔细分析导致肺不张形成的病因,调整治疗方案,许东伟、沈侃、李俊等医师,耐心地每日为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灌洗治疗。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好转,肺不张好转,神志也逐渐转清,在康复科的治疗下肢体肌力也明显恢复,第三道关也闯过了。
在入院三周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转至心内科继续治疗。11月27日患者康复出院。
古代医学家早就提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明确的提出了防重于治的观点。肺栓塞是一个致残、致死率很高的疾病,但也是一个可以预防的疾病。
要想预防肺栓塞,首先要在生活中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尤其是易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更要提高警惕。
怎样进行物理预防?
(1)对于老年人、肥胖者、肿瘤患者等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人群,平日应经常活动,不要保持固定的坐卧姿势过久。
(2)长途旅行者应定时起来活动下肢,不要久坐;坐长途飞机或其它交通工具时,解开鞋带或穿拖鞋,可减少对脚踝局部血管的压迫,减轻下肢水肿。
(3)有静脉曲张患者可穿加压弹力袜,长时间站立后定时坐下抬高双腿,有利于下肢血液回流。
(4)肺栓塞通常在患者离床活动的瞬间或排便增加腹压时发生,因此,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血栓形成后的1~2周内及溶栓治疗的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按摩、挤压或热敷患肢。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屏气用力的动作和下蹲过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可预防DVT后栓子脱落造成PE,可使DVT后PE的发生率<5%。
怎样进行药物预防?
肺栓塞的药物预防,主要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分为非口服抗凝药物: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素和那屈肝素。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对于普通患者可口服抗凝剂,目前国内最常用的是华法林。使用华法林的品牌不要轻易更变,因为每家产品的药效不同。影响华法林的因素较多,个体差异大,尽量至少每两周检查INR。目前公认阿司匹林、和波立维不推荐应用于治疗、预防静脉血栓。
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全力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和科创中心建设两项国家战略!
本文来源:浦东新区周浦医院
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们“浦东卫生计生”公众微信,每天都会有准确、精彩的健康资讯推荐到大家哦!
小卫和小薇,祝您健康每一天!
长按二维码关注浦东卫生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