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淡食千秋

来源: 温宿县人民医院/wsrmyy

人活着就要吃盐,它和水、粮食一样,对人来说须臾不可或缺。自古以来为了争夺盐源,战争杀戮、腥风血雨是寻常不过的事情,值得庆幸现在这个噩梦已经消逝了。然而,吃咸仍旧是人们饭局上味觉感官的诱惑剂。上海本帮做菜凸现浓油赤酱的招牌,宁波同胞更是讲究,对咸蟹、咸鱼、黄泥螺、盐水花生,净在盐字上下功夫。


据近来相关卫生资料表明,每人一天食盐摄入量在6克左右,国人大抵超标,上海平均为10克,全国均数为12克,是标准数的两倍,日本更在12克以上。食盐过度,损害健康,促成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等,对此近年来已日益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和关注了。



人意想不到的是,我们两千多年前的祖先对它已有相当的认识了,《内经》说:“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盐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这简直是我们今天江、浙沿海百姓的生活真实写照,吃鱼嗜咸,安居美食,一如往古。但《内经》又说:“多食咸,则脉凝泣”,“位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指出过咸损害心脉、心脏、骨骼、肌肉,与现代医学认识并不矛盾,倘使不抱成见的话,对先辈的论述一定引以为荣的。历史上更有医家主张“淡食”,初唐孙思邈强调养生必须“每学淡食”,妙在一个“每”字,即常常的意思,而不是不吃盐。又如《大长今》中“倒仓法”的创始人元代名医朱丹溪,著有“茹(吃)淡论”,他不仅主张少盐饮食,又要求平时吃“谷、菽、菜、果”未经油盐烧煮过的“自然冲和之味”,并认为厚味烹饪有“致残伐命之毒”。这里我不是与酒店菜馆唱对台戏,而是建议为了健康,经营应开拓思路,如何在清淡上多做文章。我的一名韩国学生对“茹淡论”佩服得五体投地,亦步亦趋照着办。他在济州岛的家是一个大自然庄园,高低起伏的草坪间掩映着的数间茅顶平房,是自己动手造的,园木为梁,累石砌墙,室内桌、凳、台、橱,或木或石,也是自己打造出来的,穿自织自染的土黄粗布衣衫,吃甘薯、生菜、米糕、豆类等自然淡味食品,与目前境内盛行的韩国烧烤恰恰相反,过着地道的返朴归真的田园生活,我称他是朱丹溪的信徒、葛天氏的后裔。由嚣扰纷繁而转求朴质静谧,由厚味膏粱而追索冲和淡味,是人类生活认识上的又一大进步。


我国著名抗生素专家戴自英教授赴宴吃饭的一个习惯,关照服务员在自己的筷盏边放置一大碗滚烫的开水,箸菜后在开水碗内浸晃一会,然后入口,这是他太太三十余年前反复介绍给我们的。近来一试,效果不错,菜肴浓厚的美味似乎淡化了不少,但隐约仍在,几巡酒过,突然发现碗内水面上漂浮着一层厚厚的黄油,一看吓一跳,这些油,这些盐日长时久地借道我们的胃肠,沉积在内脏,堵塞在血管,其害其弊,怎生了得!戴教授在医学方面作出过杰出的贡献,在养生淡食史上也增添了新的一笔,值得我们在大快朵颐时参考和仿照。
——选自《灵兰剔藓》


执行主编:唐胜凯    责任编审:康丽娟   技术编辑:曲西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