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改革开放 | 65年执著坚守 65年天翻“地”覆

来源: 淄博卫生健康/ziboweisheng

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

曾经,人们对形形色色的地方病束手无策

曾经,地方病给无数家庭带来无可挽回的哀痛

而今,65年天翻“地”覆,

那些曾经令人闻风丧胆的地方病成为了陌生的历史名词

而今,65年执著坚守,

那些翻山越岭、走村入户开展地方病防治的身影还历历在目。

  60年代初,“一代粗、二代傻、三代四代连根拔”的顺口溜在博山、淄川地区盛行,在一些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严重的乡村,眼歪嘴斜、智力低下、不能自理的人随处可见。

  为彻底消除地甲病,地方病防治工作者开始了艰辛而又细致的调查防治工作。他们常年在大山里“安营扎寨”,起早贪黑,走村串户,有时一天需要走60里山路,一年下来,布鞋都不知道磨坏了多少双。

  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他们想法设法购进海带补碘,由乡镇卫生院代购分发,与盐业公司严密配合、全面监测,督促碘盐的加工、销售、食用,使得发病率迅速下降。对于病情较重需要服药的病人,他们“送药到手、看病服口、不服不走",晚上提着油灯送药到家。


  自2011年开始,我市每年对孕妇等5类重点人群进行碘营养监测。工作人员每天要做上百名8-10岁学生甲状腺B超检查,累的胳膊都抬不起来;实验人员加班加点检测,面对的是数千份尿样和水样。


  通过几代防疫人的共同努力,地甲病得到基本控制:

  1990年,病情达到基本控制标准。

  2002年,成立“碘营养监测中心”,针对全市0-8岁儿童进行碘营养监测,开展科学补碘。

  2011年,淄博市重点地方病防治“十一五”防治规划综合评分获全省第一名。

  2015年,国家碘营养平衡项目在淄博市启动,为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平衡碘摄入提供科学依据。

  淄博市是山东省四个氟中毒重病区之一,氟斑牙患者年纪轻轻牙齿就开始脱落,氟骨症患者脊柱僵直,只能弯着腰,几乎无法抬头看到太阳。

  对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防治措施是改水降氟,即在病区打含氟量低的深层地下水饮用,代替含氟量高的浅层饮用水。



  1977年起,地方病防治工作者采取以改水降氟、健康教育和病情监测为主的防治措施,对全市2239眼饮用水井进行氟含量检测,指导高氟区改水降氟,全面推行“同源、同网、同水”计划,将城市饮用水接引到农村,有效控制了氟中毒的危害。

  近几年,他们又对土壤、粮食的氟含量展开系统监测,密切观察中小学生牙齿及成人骨骼变化,将氟摄入严格控制在标准范围内。


   截至2018年10月底,全市728个历史病区村,已改水村641个,改水率为88.05%。

  2018年,我市再次组织专业队伍,开展深入调查,摸清氟危害受众人群,为全面落实各项地方病防治工作任务做好监测支持。

65年砥砺前行,朴实的承诺重若千钧:

  在信息闭塞的山区,人民对地方病缺乏认识,对防治工作排斥、不支持,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开展宣传教育,被骂、被赶、被误会、遭白眼,常常发生。

  为了让人们认识地方病、从而更有效地防控地方病,地方病工作者想尽了办法。

  村里大队的大喇叭一遍遍广播;手持着喇叭,走街串巷做宣传;组织村民观看地方病电影科教片;把疾病防治知识编成顺口溜、快板等脍炙人口的形式;在学校里派发传单,动员小学生回家后念给父母及老人听;在农民耕地回家的路上蹲点,发传单......

  就是这样,老一辈工作者用最朴素的方法,一遍一遍筛查,一点一点填补漏洞和空白,将地方病发病率降低再降低。

65年春风化雨,健康的守护没有终点:


  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老专家们没有抱怨,没有愤懑,却是哈哈大笑起来。条件的简陋、工作的艰辛,却被他们的乐观轻然淡去。

  环境会变,但精神不变。

  为准确监测重点人群尿碘情况,方便群众,地方病工作者始终坚持清早赶到社区,组织采样。

  到山村进行地方病筛查,吃不好睡不好是常事,甚至有时一天滴水不进,而面对群众,每一个人都微笑相迎,热情服务。

  地方病防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使某种地方病持续多年无病例出现,也丝毫不能放松警惕。

  65年的执著坚守,一代代地方病工作者的无言付出,消除了人们世世代代的疾病困扰,改写了淄博市地方病肆虐的历史。

  而我们的守护,没有终点。



供稿:淄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侯昊男

校稿:赵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