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是当今社会非创伤性致死的最大元凶。它虽是突发性急病,但之前却常常出现各种征兆,只是太多临床案例表明,某些一过性、不太明显的前兆表现被我们忽视了,比如胃肠道症状。
胸骨后压榨样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表现,但心梗时出现上腹部疼痛也不罕见,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前期,胃肠道症状可以说非常常见。一些不明原因的、一过性的、明显或不太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如恶心不适、反酸烧心、食量减少、呕吐、上腹部疼痛、饱胀等,特别是在活动量增加时反复间断出现,常常预示急性心肌梗死即将发生。然而,这些前期症状不但容易被普通人误解,医生有时也会忽视。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至少60万例,死亡比例在三成以上。让人更为忧心的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年龄明显提前,二三十岁的患者已不罕见,四五十岁的患者非常常见。所谓“生死胃卜”,很多时候,重视了胃肠道症状,或许就可以决定生死。
心梗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包括生活地区的饮食习惯、工作环境及气候等,其中,全年冷热交替的急剧变化是影响心梗发生的关键。了解一年四季心梗发病规律,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效预防心梗。
每年1月都是心梗的发病高峰。毫无疑问,心梗发病率在冬季会突然上升,北方高寒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寒冷空气会刺激人体交感神经,增加心肌细胞耗氧,使心脏供血需求较适宜温度时明显升高。如果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存在狭窄或痉挛,冠脉血流在此时会显著减少,不足以代偿心脏的高代谢需要,就会出现心绞痛症状,严重者会诱发血管斑块破裂,引起血栓,从而使血流完全中断,即发生急性心梗。
随气温回暖,心梗发病率进一步降低,至夏季迎来全年最低谷。不过,临床资料显示,近10年来,夏季心梗的发病人数较过去有所增加。这一方面与生活饮食习惯有关,比如,夏天夜生活丰富,晚上8点以后吃饭及大量饮酒可增加心脏负担,睡眠时间相应缩短也会引起血管损伤,最终诱发心梗。另一方面,受“温室效应”影响,近些年夏季气温不断升高,过高的温度使汗液大量蒸发,如不能及时补充水分,身体含有的有效循环血量会减少,呈现相对缺血状态。而心肌细胞对缺血的耐受较差,此时就会诱发心梗。
针对不同季节的风险因素,建议有冠心病高危因素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冬秋季注意保暖,避免室内外过大温差的刺激;春夏季调整情绪、戒骄戒躁,保持良好心情,提高睡眠质量等。
冠心病人出现心梗时一般会有心前区压榨样疼痛,但糖友的血管和神经由于长期浸泡在“糖水”里,受损严重,导致发作心梗时也没有疼痛感,因此被称作“无痛性心梗”。不过,这种心梗也是可以提前发现的,需要注意以下3点:
1.识别心梗先兆。包括胸闷、突然呼吸困难,甚至难以平卧,咳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尤以老年人多见;突然出现心慌、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冷甚至昏迷;不明原因的抽搐;突然出现其他部位疼痛,如牙痛、咽喉痛、肩背部疼痛等。如有这些情况,须及时就医。
2.控好指标。糖友不仅要常规监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各项指标,还要关注自己的心血管风险,保持血压、血脂等稳定。
3.血糖别降得太低。低血糖容易增加心梗风险。老年糖友要尽量选择不易出现低血糖的降糖药,尤其是不要吃那些所谓的“降糖保健品”“特效中成药”等,因为里面往往添加了强效的西药成分,非常危险。
文章来源:人民健康,版权与荣誉属于原作者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联系邮箱:qdwsjswxc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