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俗称“数九、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
冬至,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它如同转折点,从此黑夜渐短,白昼渐长。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冬至节气,俗称“冬节”,以冬至为界点,古代节气开始新的轮回,所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漂泊异地的游子,此时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
古时的冬至滋味十足,裹在淡淡的烟火里,也藏在大大小小的仪式里。
一候蚯蚓结
此时众多蚯蚓交缠在一起,结成块状,缩在土里过冬。
二候糜角解
糜和鹿相似而不同种,鹿是山兽属阳,糜是水泽之兽而属阴。夏至一阴生,故鹿感受阴气而解角;冬至一阳生,故糜感阳气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
深埋于地底之水泉,由于阳气引发,开始流动。
在我国华北和东北,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相传,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张仲景制作的“驱寒娇耳汤”:羊肉、辣椒和驱寒药物下锅煮熟,捞出剁碎,包成饺子,再分给受寒的穷苦人民。一碗热汤和“娇耳”下肚,浑身发汗,血液通畅,因为受冻而烂掉的耳朵也能康复。也是因为这个传说,北方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中医养生中认为,冬至过后阳气缓缓回升,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也是夏病冬防、冬病冬治的最好时机。一定要防患于未然。那么,冬至应该怎么养生呢?
冬至养生秘诀,一个字“躲”!
躲饕餮
作为闻名世界的“吃货”民族,
不管大节小节都离不开一个一“吃”字。
但冬至这天就要避免暴饮暴食了,
因为天气寒冷,
我们户外活动时间少了,
新陈代谢缓慢,
如果再暴饮暴食,
容易造成消化不良等肠胃疾病。
躲寒冷
冬至过后,
就是大寒、小寒了。
意味着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到了,
因此防寒保暖特别重要,
但要注意衣物也不要裹得太紧太厚,
容易限制行动和影响血液循环,
老人衣着应以质轻暖和为宜,
孩子不要太过厚重,
否则更不利于健康。
躲是非
别以为这是胡扯,
其实这才是古人的智慧呢,
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
特别是在冬至这天阳气最弱,
一旦情绪过于激动,
非常容易导致血压升高,
诱发心梗等心脑血管问题。
躲大汗
中医认为冬至这天应该让身体休养生息,
如果剧烈运动造成大量排汗会损耗人体大量的精气,
不利于养生。
其次是因为大量出汗后若没有及时更换贴身衣物,
北风一吹非常容易感冒、发烧。
南朝梁人崔灵恩撰写的《三礼义宗》记载:(冬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冬至也。”古人认为冬至为“阴阳”相争之日,是预测一年晴雨、冷暖的好时机,甚至可占卜来年的人间祸福。
“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汗。”《灵枢.九宫八风》
冬至当天可以观察一下。如果冬至当天下雨下雪了,那么接下来到立春前的日子就会岁美民安。
扫码关注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