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好,百病少;好脾胃,食疗养。自然的产物是最适合脾胃的“补品”,草木虫鱼,瓜果菜蔬,无分贵贱,皆可成为有益于脾胃的“本草”。善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活学活用,当自己的“调养师”。
医学指导: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学术流派学术带头人 卢传坚 教授
柿子是颇具季节风味的水果,每逢收获,水果摊便少不了火红艳丽的景象。传说明朝皇帝朱元璋小时候乞讨为生,有一年霜降过后,到处都找不到吃的东西,饿了两天的他侥幸在山沟里发现了一棵柿子树,靠着柿子捱过了那段时间。那年冬天他发现自己嘴唇没有像往年一样开裂,想来是柿子的功劳,成名后他还封这棵柿子树为“凌霜侯”。这个传说确实有一定道理,新鲜的柿子性寒,善于润燥降火,秋天因为“燥热”而口鼻干痛的时候,吃上应季的柿子特别管用;同时这也是为什么民间有“螃蟹不能和柿子一起吃”的说法,因为两样都是寒性食物,吃完容易拉肚子。
细解本草
从入药的角度来说,中医用得更多的是柿的果蒂。尝过青柿的人都知道,未成熟的它涩味很重,而到变成红柿后便全是甜味了。然而柿蒂却完整地保留了这份“青涩”,《本经逢原》中说它“味涩性平”,能充分发挥降气收涩的作用。
柿子这种本草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它是一种喜欢和自然界“对着干”的植物:它选择在炎热的夏季时开始结果,但却赋予果实寒凉的特性;在天气越变越冷的时候,它的颜色却越变越温暖,以致于在深秋成熟为火红水润的果子,和周围的干燥苍黄形成了鲜明对照。因此《本经疏证》称它有“转旋寒热之功”,能够“逆势而为”。柿蒂也继承了柿子“逆势而为”的特性,中医常用它来治疗打嗝。
本草功效
打嗝又被称为“呃逆”,一般多认为呃逆是因为“胃气不降”,它常常发生在吃得过饱的情况下。中医说“脾主运化,胃主受纳”,饮食入胃后,其中的精华通过脾的吸收运化输布到全身,而剩下的糟粕则一路通降排出体外。吃得过饱的时候,脾胃一时间处理不了这么大的“工作量”,食物积存在胃中无法向下通降,运行的道路被阻塞了,胃气便“逆行”而表现为打嗝不止。这时候就要用上柿蒂,它是果实的一部分,本身有一定的降下之性,而且还继承了柿子和外界“对着干”的性格特点,能够将不断上冲的胃气掉个头,转为下行,因此适合用于降胃止逆。
活用本草
一般来说,气逆的打嗝适合用柿蒂,一般多是在吃了难消化的食物后发生,打嗝声不断而响亮,伴有腹胀,嗳气后觉得腹部舒适,可以用柿蒂20-30g煮水服用。寒性的打嗝用柿蒂效果不好,这类人多胃口不好,食不多即饱,精神疲倦而舌色淡白。同时,如果伴有较严重的全身不适或打嗝病史较久的,可能伴有其他内科疾病,要就诊治疗,单纯用柿蒂也乏效。
柿蒂止嗝水
材料:干柿蒂20-30g,佛手丝10g。
做法:上述材料洗净后加水约500ml,煮开后小火煮约15分钟,滤渣后当茶饮用。柿蒂水味道偏于苦涩,加入佛手可稍调味,并能改善气味,同时又有解郁行气作用。
柿蒂茶
材料:柿蒂5g,普洱茶15g。
做法:上述材料放入茶壶中,冲水服用。适合用于平素饭后常有饱胀感,易嗳气打嗝者,可平素当茶饮饮用。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补土论坛,还可获取更多资讯哦~
专家介绍
卢 传 坚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弟子,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人才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学术流派学术带头人,银屑病临床与基础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分会银屑病学组副组长,广东省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中医药学组组长等职务。
主持并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多项;主编出版专著20部(英文专著6部);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SCI收录6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和软件著作权共9项,国家中药新药临床批件1项,中药新药研发成功转让2项,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共12项。曾荣获“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南粤巾帼创新十杰”、“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流派
编辑:朱海媚 责编:宋莉萍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