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A股医药生物行业前十大跌幅标的的故事

来源: 医药IR观察/PB_IRview

2018年A股医药生物行业在医改政策和各种行业事件的影响下,始于辉煌,终于惨淡,上半年在疫苗、CRO、连锁药店、创新药板块的带动下高开高走,下半年在长生生物的“带领”下走向低谷,带量采购更是影响深远,再加上整个大盘的“不景气”,整个板块受伤颇深,特此根据申万医药生物一级行业划分选取全年跌幅前十标的进行回顾。

医药生物行业(SW)前十大跌幅标的

01

华大基因

永远的风口浪尖

华大基因2017年7月14日以13.6元的发行价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带着“基因行业第一股”的光环,公司股价扶摇直上,短短4个月时间一路冲高至261.99元,静态市盈率几乎与股价齐高,市值排名医药生物行业第三名。“基因界腾讯”估值泡沫未保持,2018年以来公司股价持续下跌,跌幅73.27%,以去年高点计算,下跌78.85%。

高估值与业绩不达预期

追究股价下跌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短期估值过高,需向行业平均回归;另一方面公司业绩增长不达预期,华大基因2012年至2016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32.6%,但2018年三季度公司增收不增利,净利润为2.67亿元仅同比增长0.81%,不达预期。

负面舆论缠身

2018年,公司负面新闻缠身,5月28日,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在贵阳出席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时称,所有员工不允许有出生缺陷,如果有出生缺陷,说明公司“忽悠社会,盯着别人的钱包”;公司所有员工必须活到100岁,员工肿瘤发现不得晚于医院。该金句的爆出引发了深交所问询,以及大量舆论抨击。

6月14日,天涯论坛注册用户“独孤九剑王德明”发布《举报华大基因伪高科技忽悠欺诈涉嫌贿赂官员,大规模套骗国有资产》的文章。7月13日,一篇名为《华大癌变》对华大基因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以及相关业务提出质疑。以及基因组流出国外,高管公开言论员工“活到100岁”,活不到70岁不是中国人等等各个敏感事件的热论对公司形象都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级市场解禁股东减持

除此之外,2018年7月16日华大基因IPO前发行部分股份解禁也对二级市场产生下行压力,大股东华大投资10月15日公告减持不超过3%,到12月18日已减持接近一半,虽然7月高管宣布了增持计划,彰显了高管对公司发展信心,但未阻止股票的跌势。

总结

市场总是会回归理性,概念再好,行情再热,最后还是会退褪去。汪建不是第一次爆金句,同样不是第一次因为爆金句而给华大引来负面舆论,作为公众公司的董事长嘴还是“低调”点好,否则定会招来“杀市值”之祸。至于其它的舆论我们无需去验证原委,谁的对错是非,但在一年之内引发舆论无数一方面证明公司的确是外界高度关注,另一方面作为热点公司登陆资本市场后可能“还需要一定的适应”。至于华大基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时间会给出答案,但其带动了基因测序整个产业是不争的事实,而基因产业无论多少定会给人类健康做出些贡献。但其高的社会关注度,却一直使其至于资本市场的风口浪尖。


02

千山药机

出来混迟早要还

千山药机,它在2017年就已经各种问题暴露无疑,但在2018年的资本市场寒冬下股价下跌73.23%,市值从57亿跌仅剩15亿。

无法保证真实的财务报告

2017年净利润暴跌675%,亏损3亿,财务会计报告被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公司股价走向下行之路。除了2017年财务报告,2018年的亏损4.04亿三季报,公司董秘也不敢“保真”,他表示,作为非会计专业人士,对三季报中涉及应收业绩补偿款计提坏账准备是否准确不能确定,因此不能保证季度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这可能是份假报告)。

疯狂扩张与债务危机

2015年前,千山药机的营收、利润增速还算稳定。2015年起,公司业绩发生转折,2当年营业收入下跌8%,净利润暴跌75%,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司疯狂地对外扩张及投资,基本上什么风口投什么,资料显示,千山药机子公司数量已从2012年的3家增至现在的26家,并有3家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一家孙公司,业务囊括火热的基因技术、医学检测领域,甚至还将触手延伸至水产养殖。

然而,大手笔的并购却并未给千山药机带来利润增长,反而因业绩不佳拖累了上市公司。千山药机2017年年报显示,对公司净利润影响达10%以上的5家子公司,净利润均为负数。

年份

投资收购情况

2013年

410亿欧元成立千山欧洲德国子公司

210亿欧元德国R+E公司100%股权(已破产清算)

2014年

超亿收购宏灏基因,进入基因检测领域

7000万收购上海申友生物56.47%的股份

2015年

1050万元控股三谊医疗,宣布进入智能可穿戴和大健康

2016年

计划总投资50亿的千山慢病健康管理中心项目开建

然而,疯狂扩张的背后带来的是现金流变差,债务危机。千山药机的实控人所持股权年初被司法轮候冻结并持续被司法划转和强制平仓,公司自身也有数十笔银行贷款、民间借贷、融资租赁等债务逾期,导致其及子公司银行账号、股权及资产被法院冻结。

总结:

在资本市场行情好的时候,热钱可以捣腾,但当潮水退去,谁在裸泳必定显现无疑,在2018资本寒冬下,千山药机的高质押、高债务、高商誉、高应收的基本面情况下二级市场的走势不足为奇,但也直接应征了一句话“欠的钱,迟早要还的”,除非------


03

长生生物

没有社会责任的企业

长生生物,原本是国内民营疫苗明星企业。但2018年,长生生物疫苗之殇成为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本在上半年跟着“HPV疫苗”概念一路高歌猛进,却不料因为“疫苗之王”变成“疫苗之亡”。

《疫苗之王》

2018年7月,长生生物生产的狂犬疫苗和百白破疫苗存在严重质量问题遭立案调查,但相关报道不温不火。具体爆发点为自媒体“兽楼处”发表文章《疫苗之王》,文章描述了高俊芳、杜伟民、韩刚俊三人在2001年后的十数年里经过数次资本腾挪术后,从草莽一跃成为中国的“疫苗之王”,文章刷爆朋友圈,群情激愤,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立刻紧急停用了相关批次疫苗。随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家底儿被媒体扒的一无所剩,直接使多部门介入,直接将公司推向死亡。

长生退市

12月11日,长生生物收到了深交所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告知书,成为A股市场因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第一股。退市、药品生产许可证被吊销,罚没款91亿元,董事长高俊芳等14人被捕……虽然该事件得到了解决,抓的抓,罚的罚,但国人对国产疫苗的信任已消耗殆尽。

长生事件已被提及太多,编者不在此多做赘述。此次疫苗事件被评价企业“突破了人的道德底线”,道德底线高于法律底线,长生首先突破的是法律底线,但未得重视,这才是编者所遗憾的。

总结:

上市公司被写负面找麻烦的不在少数,为什么长生生物就被一篇文章“做死”了呢?归根到底还是其底线问题,疫苗作为基础药品受众之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内医疗健康行业的社会公信力,疫苗都造假,何谈其它。因此长生生物的疫苗事件也直接影响到2018年A股医药生物板块二级市场,长生生物的故事不只是反应其二级市场的涨跌,更是反应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没有底线,离死亡也就不远了。


04

华仁药业

配股引发的血案

华仁药业,2010年8月登陆创业板,主要从事非PVC软袋大输液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本来安然无事,配股后缺一落千丈。

配股后大跌

公司资金链十分紧张,2017年财报显示公司货币资金1.49亿,短期负债7.37亿,货币资甚至无法偿还短期负债,故选择了配股融资。2018年2月1日,华仁药业发布公告,拟10配2比例配售股份,发行价格为3.56元/股,较停牌前的股价折价78%。2月9日公司复牌,连续7个一字跌停板,总市值蒸发77.77亿,在配股前持仓的散户几乎全军覆没,亏损严重。公司选择了一个阶段性的高位低价配股,不参与的股东将变相亏损,被市场所诟病。配股前后股价走势也让市场认为华仁药业有“庄股”嫌疑。

当时公司估值高于同行(2018.01.31

高比例质押风险

华仁药业控股股东是广东永裕恒丰投资,实际控制人是周希俭,直销起家,身兼数职,从下表控股公司的股权质押比例来看,周希俭还是一个高风险偏者,随着,市场行情持续走低,高比例质押带来的平仓风险也越来越大。

总结:

在2018的资本寒冬里,华仁药业的紧张的资金链、高质押以及其不占优势的业务即使不配股它的二级市场可能也不会好太多,从业绩上来看,上市7年,曾在2013年净利润突破1亿元大关,此后就面临业绩的持续下滑,在华仁世纪脱手,周希俭接盘后的华仁药业业绩至今也未有大的起色,二级市场暴雷那是迟早的事。


05

恒康医疗

千山药机翻版

恒康医疗,原名独一味,为中药企业,转型大健康企业过程中,公司频繁投资并购。

实控人易主

恒康医疗自去年停牌,便筹划收购马鞍山市中心医院,6月29日复牌后连续9个跌停,外加整体市场系统下调,引发了实控人质押盘爆仓问题,资金链断裂。

7月公司公告因为阙文彬部分质押融资已到期且未及时偿还,其持有公司的股份已经被多个法院冻结或轮候冻结。实控人阙文彬累计质押股份7.9亿股,占其所持有公司股份比例为99.57%。

11月19日,实控人阙文彬便将旗下的上市公司全盘出手卖出。

业绩亏损

2017年起,恒康医疗增收不增利也是股价大跌的原因之一。2018年营业收入27.71亿,同比上升38.39%,但前三季度却亏损3.86亿,并预计全年亏损10亿元~14亿元。恒康医疗解释亏损,原因一、为公司因收购负债大幅增加,导致报告期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增加;二、融资难度大,成本提高;三、子公司恒康源药业业绩亏损;四、中药存货跌价损失3.37亿元。

总结:

从恒康及千山药机上可以得到教训,并购是企业快速扩张的捷径,但若经营管理未及时跟上,那买出来短期业绩的繁荣增长,在未来始终是要还的。


06

凯普生物

爆炒的故事

作为去年的次新股,作为沪深两市第一家披露2017年“高送转”预案的上市公司,2017年11月20日为凯普生物“高送转”预案披露后的首个交易日即涨停,一路高歌猛进在2017年最后一个交易日股价创新高,达到41.05元/股(复权后),市盈率81.75倍,作为一家研发实力不是非常雄厚的分子诊断公司(核心技术团队,见下表),说什么二级市场也都是接受不了这个估值。

负面舆论及解禁

在经历高送转的爆炒之后,二级市场一路下跌,随后2月开始跟着医药生物板块有所拉升,可在3月初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了原河南信阳市中心医院检验科副主任陈永红受贿154余万一案的刑事判决书,判决书显示陈永红收受广东凯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给予的回扣款近28万元,二级市场再次受影响;最后赶在2018年4月12日解禁前再迎来一次爆炒,随后在5月9日除权后故事就结束了。截至2018年12月底在25倍PE附近,回归价值本身。

总结:

凯普生物的故事很短,并且很简单,更无惊心动破,主要得益于其小的盘子以及好的概念(HPV分子诊断检测),自然会是资金热衷操控的对象。它的二级市场曾经辉煌过,但总归最终还是要回归价值本身,它的故事就是二级市场被支资金操控的故事,不管怎么样,它的二级市场至少也曾今辉煌过。

07

上海莱士

股神的故事

上海莱士,主营业务为生产和销售血液制品,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之一。由于血制品行业垄断性质,作为国内龙头的上海莱士,2013年-2015年股价一路上涨,曾是资本市场津津乐道的十倍牛股,但2018年公司却有另一番表现。

炒股巨亏

上海莱士三季度显示公司营业收入14.09亿,同比下降3.99%,净利润亏损近13个亿,主因为证券投资严重亏损,公司直接及间接投资亏损20亿,直接吃掉营业利润4.77亿,造成亏损,公司预计全年亏损-12.12 ~-9.61亿元。

2017年底公司资产负债表显示,公司可交易金融资产有31.36亿,远远高于公司营业收入,之所以如此大额投资证券,是因为公司曾在证券投资领域赚快钱尝过甜头。2015年1月-2016年3月期间公司买入万丰奥威,而后16年10月,通过大宗交易系统卖出,实现收益达6.68亿元,这可是公司好几年净利润。于是,公司加大了对证券领域的投资,但新手股票投资多靠运气,在今年A股系统性大跌的环境下,公司“股神”之名也跌落了神坛。

高比例质押

同其他大跌公司相同,上海莱士股东也存在高比例质押问题。截至三季度末,控股股东科瑞天诚和莱士中国合计持有上海莱士31.05亿股,双方合计质押股份数量为29.71亿股,质押比逼近100%。因公司主营业务下降+业绩亏损,12月7号复牌后连续九个跌停,公告 400亿元的重组预案也没能挽救公司股价,后续控股股东及其它股东陆续爆仓被迫减持。

总结

理财的企业不在少数,但是能像上海莱士这般通过理财把市值做到千亿的也就仅此一家,但是这个游戏大家都是知道的,只是在行情好的时候参与者没想退出,潮水一旦褪去光鲜也就不在,医药千亿市值现仅剩恒瑞一家,靠的是主体经营。上海莱士的二级市场就好比服用兴奋剂的运动员,药效过了故事也就过了,股神只会是暂时的,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至此江湖上也就开始有了“上海寻莱士,东北觅长生”的玩笑语了。


08

未名医药

燃烧二级市场的核心资产

未名药业,公司前身为淄博万昌科技公司,2015年借壳万昌科技登陆资本市场,主营生物制药领域。

参股子公司控制权失控

未名药业的大跌要北京科兴说起,北京科兴是是未名医药重要的利润贡献者,也是科兴生物(美股上市公司)的主要运营实体,其核心产品为EV71疫苗(手足口病疫苗),该疫苗在国内仅有几家企业获批生产。2018年4月17日,未名医药公告北京科兴拒绝提供2017年财务数据,具体原因是科兴生物私有化引起的对北京科兴的控制权争斗。

因无法获取北京科兴财务数据,2017年未名药业结束了近年来业绩高增长,营收利润双降。祸不单行,今年子公司未名天源全面停产等原因,公司业绩严重下滑,前三季度未名医药实现营收4.93亿元,同比下降35.26%,净利润1259.29万元,同比下降95.38%,全年预亏,公司股价也不断走低。

实际控制权的变动风险

11月27日,公司公告控股股东未名集团因未及时偿还贷款本息,所持有的公司股份被法院司法冻结及轮候冻结。至此,未名集团持有的未名医药股份1.77亿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26.86%)已全部冻结,存在公司实际控制权的变动风险。此外,跟其他大跌公司一样,未名大股东股权全部质押也为公司埋下隐患。

总结:

未名参股子公司控制权失控,主要源于过去为了科兴上市时,科兴与未名集团订立私下协议,尹卫东(北京科兴总经理)及科兴承诺,永久确保未名集团对北京科兴的实际控制人地位,然而,未名实控人潘爱华绝对没有想到私有化时,北京科兴总经理尹卫东会来这一出。这也给其他上市公司上了一课,重要的业务,最好的方式是实现绝对控股。


09

圣济堂

闪崩的故事

圣济堂,原名赤天化,追溯到2014 年11月,贵州省国资委与圣济堂签署协议,将赤天化集团的整体转让给圣济堂,丁林洪持有圣济堂 95.5%股权,成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2015 年 11 月 11 日,渔阳公司与圣济堂、高敏红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分别收购其持有的赤天化集团 99%和 1%股权。该次股权转让后,公司间接控股股东为渔阳公司,丁林洪持有渔阳公司 98.5%股权;再到2016年9月,赤天化向渔阳公司增发购买了贵州圣济堂制药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并完成工商过户。

由于实控人已经变化,加上重组拟购买资产的资产总额及预估作价未达到赤天化2013年末资产总额的100%。因此2016年赤天化的重组不构成借壳上市。今年3月9日,上市公司名称由 “贵州赤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贵州圣济堂医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转变为医药健康+化工双主业。

业绩大增,股价不升反降

圣济堂,2018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7.2亿元,同比增长58.3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0亿元,同比增长865.11%,但股价却连连下跌。追究业绩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尿素、甲醇市场价保持高位,2017年两者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达53%,2018年半年报显示,尿素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7.12%,甲醇业务则同比增长632.90%。

改名后的“闪崩”

6月13日公告改名复牌后直接闪崩下跌近30%,至于原因编者也没有找到,只发现闪崩前第三至第八大股东均为信托产品或资管计划,捷顺科技前十大股东中,信托及资管计划产品占七席,持股均超过10%。闪崩过后就再也没有起来过。但目前约18倍的PE好像与其身段也比较符合。

总结

股价下跌有很多原因,毕竟二级市场是复杂的,圣济堂看似找不到原因,但之前较高的估值也是其雷点之一,加之下半年医药生物板块的冲击,跌下来也在情理之中。


10

国新健康

出身高贵的壳

这家上市公司1992年登陆深交所,最开始做化纤品、纺织品、服装生产,业务范围还扩展至房地产、网络信息服务、图书批发、金融证券、医药电子商务游戏娱乐。

不仅这家公司历史上的经营范围显得神通广大,股价更显“老司机”般的神奇。2000年全球互联网热潮中,海虹控股(000503)一度被誉为“互联网第一股”,当时创下了22个交易日20个涨停的故事神话。但在2018年改名“国新健康”后它终于也顺利的赶上了今年医药板块的暴跌。

糟糕的业绩

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海虹控股扣非净利数据连续9年为负数。由于2017年年报还未正式公布,去年前三季度海虹控股同比减少23.99%,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4亿元,同比减少81.4%。业绩可谓敲响了警钟。

壳易主,质不变

当然,去年底海虹也“果断”采取了行动。2017年底,国风投基金(国家级VC)买壳“海虹控股”,意欲打造其成为国家级的医疗健康企业。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风投基金此前进行了多项VC投资,但收购海虹控股却是A股资本市场运作首例。之后从2月底到4月13日收盘,海虹控股股价已从底部反弹近50%。但在4月13日晚上中央发布了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举措后,它就不行了。

总结:

这就是A股的神奇所在,一个连年亏损的公司既能不退市,而且还能保持着200-300亿的市值,至于原因很简单,它“出生高贵”,高高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