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惠民铺就“健康路”

来源: 晋中卫生计生/jzwsjbgs

医疗卫生,关乎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关乎千家万户的福祉。

改革开放以来,晋中卫生计生事业在改革中奋进、在创新中前行,日臻完善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老百姓获得感满满:从最初看病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到如今拥有核磁共振、CT等高精医疗设备;从赤脚医生,到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团队帮扶+专家出诊+远程诊疗”的无缝连接;从1978年全市仅有医疗卫生机构530所、床位数6010张、卫生技术人员6876人,发展到如今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3783个、床位数15815张、卫生技术人员18247人……

40年来,晋中以健康为主线,以惠民为导向,扎实推动医改纵深发展,服务全市发展和百姓健康,卫生计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成效显著,为人民群众铺就了幸福的“健康路”。


群众看病更安心——

医疗卫生资源不断优化

40年来,晋中通过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渐形成了以市级人民医院为龙头、县级人民医院为基础、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私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医疗服务网络和多元办医格局。

据数据显示:

1978年,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530所,床位数6010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2.33张;截至目前,我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3783个,现有床位数15815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4.7张。

1978年,全市80%的山区县乡镇卫生院,甚至有些县级医疗机构都依靠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老三样”问诊;截至目前,大部分市、县级医院都配备了较为先进的核磁共振、CT等高精医疗设备。

1978年,全市仅有卫生技术人员6876人,其中医生3565名,护理工作者948名,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2.74人;截至目前,我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8247人,其中,医生7129人,护理工作者7632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5.42人。

在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总量增长的同时,我市卫生计生事业实现了素质水平的同步提升。目前,我市拥有三级医院3家,二级医院26家;拥有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1个,全省县级重点专科9个;医学博士7人,硕士研究生216人,本科学历10126人。通过持续推动“111”人才工程、等级医院建设和重点专科创建,促进医务人员素质和医疗水平不断提升,成功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群众满意基层卫生机构99所。


群众看病更舒心——

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医改工作的不断深化,我市以政策推动,着力破除群众看病贵的顽疾;以机制完善,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以强基提质,努力解决群众看病远的难题,取得了明显成效。

——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100%阳光采购,100%“零”差价销售。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450元,100个病种在二级及以上医院按病种收付费。

——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服务团队1693个,签约居民163万余人,通过开展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辖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了从群众患病排队找医生,到家庭医生主动签约上门服务的转变;

同时在二级以上医院指定科室对接家庭医生转诊服务,为转诊患者建立绿色通道,让群众看病方便快捷。

——推进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11个县(区、市)全部成立了医疗集团,构建了区域一体、上下联动、信息互通的新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效率和活力的提升,逐步让群众在家门口看病成为第一选择。

——持续推进以三级医院为龙头的医疗联合体建设。充分发挥三级医院在诊疗服务体系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进示范效应,通过上级医院科主任到县级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派专家坐诊、对口支援帮扶等形式,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能力。目前,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与全市11个县级医疗机构全部签订了《医联体协议书》,省级7所三甲医院与我市6所县级医疗机构建立了医联体,实现了全市三级医院和县级综合医院两个“全覆盖”, 采取“团队帮扶+专家出诊+远程诊疗”的方式,把名医请到家门口,群众看病远的问题得到缓解。


群众看病更省心——

健康扶贫工程不断推进

刘玉琴是介休市义安镇的低保户,身患高血压、糖尿病、脑干梗死等病症,每月的药费是全家人最发愁的事。前段时间,她突发短暂性脑缺血,被送到介休市人民医院医治,起初她和老伴为医药费愁眉不展。可让他们意外的是,贫困群众可享受免费医疗。她高兴地说:“健康扶贫政策真是好,解决了俺们贫困户‘住不起院、看不起病’的问题。”

前段时间,榆次区家庭医生签约第25团队的医护人员来到南合流村,他们走进服务对象残疾低保户李光华家中,上门问诊李光华大儿子的病情。从检查、问诊,到健康指导及饮食叮嘱,医护人员细致又认真,热情周到的服务着实温暖着百姓心田。

为有效阻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恶性循环,我市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采取“3321”综合措施,确保健康扶贫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开展“三个一批”行动,即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二是实行“三保险、三救助”,即对贫困人员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商业补充保险、缴费救助、民政救助、残联救助”;三是开展健康扶贫“双签约”活动,即家庭医生和乡村干部要与贫困人员同时签约,通过一支队伍管就医、一支队伍管报销,确保农村贫困群众“就医有保障,报销有人管”;四是免除医疗保障扶贫对象在县域内定点医院普通门诊挂号费、诊疗费,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开展“一站式”结算服务。截至目前,属于大病范畴的贫困人员及重病兜底保障的对象全部落实了相应政策,接近7000人享受了“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有效降低了群众医疗负担。


群众看病更放心——

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40年来,我市不断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卫生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形成引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截至目前,我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8247人,其中,医生7129人,护理工作者7632人,卫生人才队伍得到不断壮大。

在培养方式上,我市采取“一对一”导师带教制、集中培训、专项技术培训、进修学习和对口帮扶等多种培养方式,各层次人才培养一揽子统筹、各专业人才建设一体化规划、各口径培养项目协同化推进,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初具规模。

特别是市卫计委持续推动“111”人才工程。从2015年开始,每年选送100名基层医务人员到三级以上医院进修学习、组织1000名医务人员开展对口支援和下基层服务活动、完成1万名在岗卫生和计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任务,力争用3至5年时间,培养10名在全省有影响的高端领军人才、培养100名骨干精英人才、培养1000名基层适宜人才,在市、县、乡三级发挥专业技术骨干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市的卫生人才队伍中有医学博士7人,硕士研究生216人,本科学历10126人。

此外,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从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步入了人口与资源环境逐步协调、人口政策与群众意愿逐步适应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崭新阶段。

40年来,全市累计少生98万人, 有效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创造了较长时间的人口红利期,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0年来,我市努力提升基本公共卫生和综合服务能力,为大部分居民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进一步提升了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水平,使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幸福感,我市被国家卫计委授予全国第一批“幸福家庭示范市”。

(来源:晋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