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忘了告诉你漏掉这些体检小项目,极易耽误大病

来源: 瓦屋山药业/wwsyyjkzy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为你推送暖心的健康科普知识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近来,演艺圈不少我们熟悉的艺术工作者因癌症离世。一时间,所有的群,大家似乎都在讨论和癌症相关的话题。

       病魔的无情,从来都不以人的地位高低,名气大小而论。大量的数据表明,我们所有人,离癌病都不遥远。

       很多人体检热衷做核磁共振、CT、消化内镜等“高大上”项目,而对一些既简单又经济、且很有临床判断价值的“小项目”嗤之以鼻,甚至轻易放弃。体检网专家提醒:下面这四种简便、经济检查手段,在某些疾病诊断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千万别轻易放弃,可能耽误大病。


     下面这个案例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从普通“感冒”到确诊肺癌晚期,全程只用了11天。

      60出头的李阿姨十分关注健康,女儿为她购买了高价体检套餐,除血压偏高外,李阿姨每年的体检结果都十分正常。2018年1月底,李阿姨开始咳嗽不止,到民营诊所检查显示为感冒。按着感冒的方法去治,咳嗽却一直不见好转。转眼到2月,在连续咳了半个月后,女儿劝李阿姨去做一个肺部CT,然而检查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李阿姨被确诊为肺癌,且是晚期。

      母女俩都不明白,年年体检,怎么一查出癌就是晚期了呢?

     类似的突如其来,你一定也有所感受。上个月还聚在一起吃饭的朋友,下个月可能就再也见不到了。


      下面,我们来告诉你为什么年年体检却还是没能揪出癌症,并送你一套真正适合自己的体检清单。

 

体检前做好7件事


体检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当前健康状态,为了体检结果不受影响,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体检前勿大量饮酒、大鱼大肉、熬夜或短期剧烈运动。

2.空腹时间不要太长或太短。如果要在早晨8点抽血,前一天晚上8点以后就不要再进食了。空腹抽血最好在早上7点半到8点半之间进行。

3.体检前一天晚上最好别大量饮水,特别是12点以后。体检当天早上可以少量喝水,控制在50~100毫升以内。

4.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患者应照常吃药,以免引起心脑血管意外。

5.体检前一天不要做剧烈运动,以免影响血糖、肌酐、肝功能等血液检测结果。

6.体检当天宜轻便着装,不戴隐形眼镜、不化妆、不戴首饰。

7.感冒、发烧时不体检。女性月经期不做妇科检查及尿检。



1

年年体检,为何查出癌就是晚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体检中心主任陈磊对此表示,很多人对体检的意义理解有偏差,项目的选择可能也不够合适。

       体检不是为了查出病,而是了解健康状况,进行自身健康管理。

       体检内容也不是单纯累加项目,哪个贵就选哪个,而是要根据个人既往史、家族病史、年龄、性别、健康危险因素和经济状况等综合分析。

       体检未必能把所有异常都检出来。体检就像个大筛子,先把“大石头”筛出来,但小个头的石头可能就漏过去了。又或许,明明有大石头,但由于检查方式不合适或检查者经验不够,没能发现。


       所以,体检的频次、项目、地点都很重要。项目的选择要体现个性化需求,最好长期选择同一家体检机构,这样体检报告能有连续性和更强的参考价值。



2

定制一份“个性化体检单”


一份“个性化体检单”的出炉,前期要有4步:

       告知医生自己的既往病史和家族遗传疾病,沟通已有的健康问题,沟通平时的生活习惯,是否久坐,压力大不大,有无抽烟喝酒。



根据医生评估、建议,选择检查项目。

       一般体检机构都会有多种“套餐”,包含项目和费用也不等。

      按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发布的《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体检内容大致分成两类:基础项目和个性化项目,也被称为“1+X”。

       其中“1”是基石,是必选或常规体检。“X”即个性化项目,需结合工作环境、性别和年龄因素、生活方式以及过往疾病史或家族疾病史等选择。


体检的“1+X”法则

“1”(常规体检)

① 一般检查(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等);

② 医生查体;

③ 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病原微生物感染、宫颈刮片等);

④ 辅助检查(心电图、胸片、超声等)。

       除入职体检外,多数常规体检基本涵盖4项内容。这样的体检对年轻人来说,能大致反映健康状况。若年龄再大些,或过往有疾病史、家族病史,那就要在1的基础上,增加X。

 


“X”(个性化项目)


青年女性:重点筛查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推荐的项目有乳腺+腋窝彩超、宫颈细胞学检查、阴道彩超、肿瘤标志物CA125等;


青年男性:胸部X光、腹部彩超、肿瘤标志物等;


已婚女性不论年龄:每年要做一次人乳头状瘤病毒检测(HPV)、液基细胞学检测(TCT)、卵巢和子宫附件超声、乳腺彩超;

 

40岁以上男性:加选前列腺超声和肿瘤标记物PSA等项目。


40岁后,无论男女、抽烟与否:每年做一次胸部低剂量螺旋CT,排查肺癌。


50岁以上,无论男女:全面筛查肿瘤标志物。

 

      有肺癌家族史者:加强胸部低剂量螺旋CT等;长期吸烟者,长时间在空气污染环境下工作的人:重点筛查肺癌,推荐肺功能和胸部低剂量螺旋CT筛查;常在外应酬、嗜酒、胃部总有不适感的人:每年交替检查胃镜和肠镜。


3

体检漏掉这些可能误大病

 

       一些体检项目需要暴露隐私部位,或有疼痛等不适,很多人会自动放弃,但这很可能遗误大病。

肛门指检

      “肛门指检”是一种方便、经济、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仅凭外科医生一根手指就能令常见的肛肠疾病(如痔疮、肛裂、肛瘘、直肠息肉、直肠肿瘤等)和前列腺疾病(如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癌等)原形毕露。肛门指检是排名第一的“弃检”项目,39%的人会主动放弃。很多人因为害羞或害怕在“肛门检查”那一栏里写了放弃。实际上,直肠指检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不舒服。中国人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趋向年轻化,80%的癌肿可以通过肛门指检被发现,对此专家建议,即使毫无症状,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直肠指检。

检查优势:80%的癌肿可以通过肛门指检被发现。

可检疾病:

肛肠疾病:痔疮、肛裂、肛瘘、直肠息肉、直肠肿瘤等。

前列腺疾病: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癌等。

建议人群:国人直肠癌发病趋向年轻化。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直肠指检。

 

胃镜

        体检中,不足1%的人会选择胃镜

检查优势: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被检查部位的真实情况,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病理活检及细胞学检查。

可检疾病:胃肠道炎症、糜烂、溃疡、出血、食管静脉曲张、血管瘤、肿瘤等。

建议人群:普通人群每5年做一次胃镜,已有癌前病变的高危人群每两年做一次。

注意事项:做胃镜检查前不能吃任何食物,检查后应等麻药过后30分钟才能进食。

 

粪便检查

      很多人怕脏、嫌麻烦放弃大小便检查。粪便分析是消化道疾病的“照妖镜”,可以了解胃肠道有无出血、炎症、寄生虫感染、消化吸收功能等情况。


      粪便检查结果,特别是反复的潜血试验阳性,若除外痔疮、肛裂等原因,往往是早期胃肠道肿瘤的信号。若放弃大小便检查,极有可能错失早期发现疾病的良机。


检查优势:粪检是消化道疾病的“照妖镜”。尿检是肾脏、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第一道风向标。


可检疾病:

尿常规:结石、泌尿系统炎症、淋巴管病病变等。

粪便分析:胃肠道出血、炎症、寄生虫感染、胃肠道肿瘤等。


建议人群:普通人群每年筛查一次。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每年定期检查两次或两次以上。

 

胸片

       很多人因为怕辐射而不拍胸片,但是胸部X线检查可以发现心、肺、胸廓(包括肋骨、胸椎、软组织等)、胸腔等方面的疾病,如肺炎、肺结核、肺癌、骨折、气胸、心脏病、纵膈占位等。根据调查,我国的肺结核发病数一直居于传染病前3位,每年新发的肺癌患者约60万例,这意味着肺结核患者可能就在我们身边。胸片检查完全可以满足健康体检对胸、肺疾病的筛选作用,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检查优势:拍一次胸片的辐射量很小,对普通人身体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


可检疾病:肺炎,肿瘤,骨折,气胸,肺心病,心脏病等。


建议人群:普通人群在体检时每年拍一次胸片。


注意事项:孕妇或计划3个月内怀孕的女性可不拍胸片。


妇科检查

       不少女性常会避开这项检查,害羞暴露隐私部位,认为只要检查子宫附件B超就足够了。除了妇检中要暴露隐私部位以及回答一些令人尴尬的问题外,更多是因为不了解妇检到底查了些什么。


      看似简单的妇科检查,可以发现很多妇科疾病:看外阴有无肿瘤、炎症、尖锐湿疣等;阴道检查看有无畸形、炎症、白带异常等;宫颈检查要看宫颈形态,有没有炎症、肿物,并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九成以上的宫颈癌可以由此检出。


      此外,妇科检查还包括触诊了解子宫的大小形态以及子宫的位置,一些卵巢肿瘤、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肌瘤、盆腔粘连等疾病也可能被发现。因此,有过性生活的女性,每年应至少接受一次妇科检查。


检查优势:及时发现妇科疾病、判断子宫形态和位置是否异常。


可检疾病:

外阴:肿瘤、炎症、尖锐湿疣等。

阴道:畸形、炎症、白带异常等。

宫颈:畸形、炎症、肿物、癌变等。


建议人群:有性生活的女性,每年应至少一次妇科检查。无性生活,建议咨询医生。


      “肝功能异常”“高血脂”“甲状腺/乳腺/肺结节”……一本厚厚的体检报告可能会罗列几条甚至十几条“阳性发现”,很多人常被吓得寝食难安。

      重视体检结果没错,但不要过度紧张,个别项目偶尔一次不在正常范围内,不见得就是疾病,一定先要咨询医生。

       另外,建议大家把近些年的体检报告妥善保存,方便观察身体指标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