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医届大咖
聚焦学术前沿
请关注医药经济报
子号“免疫时间”
来源:免疫时间
2018年底引起全球科学界轰动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在今天有了新的进展。
根据新华社的报道,广东省“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调查组现已初步查明,该事件系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为追逐个人名利,自筹资金,蓄意逃避监管,私自组织有关人员,实施国家明令禁止的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活动。
对已出生婴儿和怀孕志愿者做好随访
2018年11月26日,贺建奎团队对外宣布,一对基因编辑婴儿诞生。随即,广东省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展开调查。据了解,2016年6月开始,贺建奎私自组织包括境外人员参加的项目团队,蓄意逃避监管,使用安全性、有效性不确切的技术,实施国家明令禁止的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活动。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贺建奎通过他人伪造伦理审查书,招募8对夫妇志愿者(艾滋病病毒抗体男方阳性、女方阴性)参与实验。为规避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不得实施辅助生殖的相关规定,策划他人顶替志愿者验血,指使个别从业人员违规在人类胚胎上进行基因编辑并植入母体,最终有2名志愿者怀孕,其中1名已生下双胞胎女婴“露露”“娜娜”,另1名在怀孕中。其余6对志愿者有1对中途退出实验,另外5对均未受孕。该行为严重违背伦理道德和科研诚信,严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在国内外造成恶劣影响。
调查组有关负责人表示,对贺建奎及涉事人员和机构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将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对已出生婴儿和怀孕志愿者,广东省将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与相关方面共同做好医学观察和随访等工作。
案情回顾
2018年11月26日,人民网报道称,经过基因编辑的一对双胞胎婴儿已经出生,项目由34岁的贺建奎负责。其运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使婴儿获得艾滋病免疫,此试验因技术、伦理、透明度等问题引得全球舆论一片批评。
2018年11月28日,贺建奎现身香港大学第二届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提到此试验始于三年前,时任大学教授的他用自己的工资支付试验所需的医疗费用,少部分的基因测序费用由学校的科研资金支付。他强调,任何自己名下的公司都没有为本次试验提供资金、场地、人以及设备。
2018年11月30日,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发布最新说明称,贺建奎、覃金洲两位研究者的临床试验“HIV免疫基因CCR5胚胎基因编辑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补注册申请,已被该中心驳回。
12月20日,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刊登了2018年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贺建奎作为“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主角入选。《自然》关于贺建奎的介绍文章用“CRISPRrogue”(CRISPR流氓)作为标题。
引起科学界的一片哗然之后,贺建奎再没有对外回应问题,12月,《纽约时报》的记者拍到他出现在南方科技大学运营的一个用于招待访学学者的宾馆的阳台上。
2019年的1月,广东省“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调查组公布了初步调查的结果。
如何规范基因编辑
如何规范基因编辑?这是今天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考验之一。
这是北京大学教授在“科学精神中国行”的活动上,针对“基因编辑与人类未来”开展专题演讲的时候提到的。
知识分子报道提到,2012年诞生的简便而强大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是分子生物学重大技术进步,合理应用可增强人类福祉,不当应用可给公共安全和人类社会带来危机。
实际上,目前也仅有少数关于基因编辑的技术应用临床获得政府的审批开展临床试验。12月4日,由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开拓者之一的张锋参与创立的Editas Medicine在公司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通过其EDIT-101的临床试验申请,以验证这款基于CRISPR技术的试验性药物药物对于治疗Leber先天性黑朦10型患者(LCA10)的临床疗效。
体细胞的基因编辑可能治疗人类很多疾病,它与现有框架已接受的基因治疗类似,可按现有法律法规和监管办法,在个体安全性、作用有效性和方法稳定性确定后使用,但针对人类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则超出现有伦理框架,它的特征是医学必要性低、技术可控性低、群体危害性高。
但是,基因编辑生殖细胞则有着本质的不同。生殖细胞经过受精、胚胎发育、出生、长大成人结婚后将与其他人产生后代,会遗传给他人,编辑的后果将扩散,进而影响人类社会。体细胞编辑只影响个人而不带来新的伦理问题。
饶毅认为,缺乏监管的人类生殖细胞基因编辑可能带来对人类社会安全危害,相关科技人员和医生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缺乏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可能带来国家之间的基因竞赛,因此需要国际社会协调制定国际公约,并将国际公约转化为各国的法律,以保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编辑:罗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