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卫视报道:陈院长解说了冬虫夏草能否预防肿瘤?

来源: 康华药业/kanghua68

  

     中医记载着冬虫夏草的食用功效和药用价值,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冬虫夏草阴阳同补的多重独特应用价值已被现代科学明确证实。

       西方学者的研究提示,素有”百药之王“美誉的冬虫夏草,是一个天然的化合物宝库 ,价值珍贵。不仅对癌症、糖尿病、肝病、肺病、肾病、过敏性疾病、心脑血管病等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更重要的是,它在双向调节免疫 、强壮补虚与平衡调理,保持健康,减轻和预防疾病的发生,尤其在 癌症的预防、促进病后恢复等方面具有确切的功效。

       冬虫夏草不仅在历代传统中医药典籍有详细的记载,我国当代的药学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国家统编中医药学教材《中药学》,医药学专著《中药大辞典》《中医大辞典》《中华本草》等更是详实地介绍了冬虫夏草具有的药理作用。

中医中虫草主要有一下几种功效:


1、治肾阳不足,精血亏虚之阳痿遗精、腰膝酸痛可单用浸酒服,或与淫羊藿、杜仲、巴戟天等补阳药配成复方用。

2、治劳嗽痰血多用。可单用,或与沙参、川贝母、阿胶、生地、麦冬等同用。若肺肾两虚,摄纳无权,气虚作喘者,可与人参、黄芪、胡桃肉等同用。

3、治病后体虚不复或自汗畏寒,可以本品与鸡、鸭、猪肉等炖服,有补肾固本,补肺益卫之功。


现代医学中对虫草的药理作用也给出了更加清晰地定义:虫草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抗惊厥、降温等作用,对体液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虫草的水或醇提取物可明显抑制小白鼠肉瘤等肿瘤的成长。

在动物实验中:虫草菌对大鼠应激性心梗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虫草水提液对大鼠急性肾衰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可以发现,虫草的药用价值很高,也是中药中针对壮阳补肾会用到的一种药材。因此在有相应的疾病的时候,我们不能因为虫草可能会存在的副作用就放弃这味药材,大家都知道“是药三分毒”,并且砷是一种重金属毒素,不在体内大量地堆积不会产生大的副作用


十五个方面的药理作用


1. 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性激素样作用
       有调节性功能紊乱恢复到正常的作用:调节小鼠母体雌激素水平,改善子宫内膜,增加受孕率和产子数;对雄性大鼠有雄性激素样作用;提高肾阳虚模型小鼠生殖功能、改善睾丸形态等指标。
2. 调节免疫作用:调节性影响,有使免疫功能增强或减弱的双相调节作用。
3. 抗肿瘤(癌)作用:直接及间接抑癌作用
4. 抗突变作用
5. 抗辐射作用
6. 抗氧化、抗自由基作用,抗衰老作用
7. 耐缺氧作用,抗疲劳作用
8. 降血糖、降血脂作用
9. 抗肺损伤作用
     · 扩张支气管平滑肌,袪痰平喘
     · 升高动脉血氧分压,减轻肺组织纤维化病变
     · 改善肺功能

10. 抗肝损伤作用
      · 对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对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
11. 抗肾损伤作用
      · 对急性肾损伤及急性肾衰的保护作用
      · 对慢性肾功能不全以及慢性肾衰的保护作用
      · 抑制系膜细胞增生
      · 抑制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 对肾脏的其他作用
12.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13.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保护心肌作用
      · 降压作用
      · 抗心律失常作用 
      · 对心脏的其他作用
14. 抗炎作用
15. 抗菌抗病毒作用

冬虫夏草一天吃几根


冬虫夏草的服用量取决于各人的身体状况,不同人身体情况不同,每日的冬虫夏草用量也不同,健康与亚健康人的每天服用量一般在0.5-2克即可,病人用量则视疾病严重程度、所处治疗阶段、病程长短、病人体质、症状明显程度、年龄、季节等因素而定,一般每天服用量要在2-5克之间,每天的用量可分2到3次吃完。

第一步、要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自己每天合适的冬虫夏草用量(以克计,参考第一段所述),接着确定自己每天服用几次,然后用日服用量÷日服用次数计算出每次的服用量;


第二步、要确定自己所买冬虫夏草的规格大小,如何计算规格大小呢?有个简单的办法,大家在买虫草时都应该知道买了多少克,把买到的虫草数一下条数,条数÷克数=规格(表示是几条一克),克数÷条数=大小(表示平均每条虫草的重量);


第三步、知道每次的虫草用量,也知道虫草的规格大小,就能计算出自己每次该食用多少根冬虫夏草了。




附:收录并详细介绍了冬虫夏草功能主治、药理作用的国家药品法典及中药学教材、书籍: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10年版一部].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中药饮片卷(2010年版)].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3. 中药学[ 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主编高学敏.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4. 中药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第2版)“; 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 主编高学敏, 钟赣生. 人民卫生出版社.

5. 中华本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6. 中药大辞典(第二版). 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7. 中医大辞典(第二版). 主编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州中医药大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8.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