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7种最养人的菌菇!这样做营养美味都翻倍!

来源: 中山市古镇人民医院/zssgzrmyy

蘑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材,现在能吃的蘑菇种类越来越多,五花八门。不过很多人对蘑菇安全性、营养及功效作用上的认识远远不够。

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蘑菇的功效与作用以及吃蘑菇的那些事儿。


草菇解毒


在蘑菇家族中,草菇的维生素 C 含量排位。维生素 C 促进人体代谢,提高免疫力,还有解毒作用。


     挑选      


一看颜色,草菇有褐、白两种,前提是表面不能发黄;二看形态,以菇体完整,呈质较硬、不开伞、无霉烂、无破裂的为佳品。


     烹调      


最好爆炒,以减少维生素 C的流失。若在草菇菌盖上划个十字形刀花再下锅,更容易入味。


平菇降脂


平菇富含多糖,能提升人体免疫力,所含的牛磺酸是胆汁酸的成分,可溶解胆固醇,消化、吸收脂类物质,特别适合中老年人群与血脂高者食用。



     挑选      


新鲜平菇的菌盖边缘向内包裹,边缘齐整,没有开裂;以菌盖稍小为好,尤以大片直径在 5 厘米左右为上品,太大则属于次品了。


     烹调      


加工不宜用刀切,最好用手撕成大小合适的条形,有利于鲜味释放,口感更妙,然后与蔬菜、肉、蛋等烹炒。也可做汤或炖排骨。


金针菇健脑



金针菇富含赖氨酸。赖氨酸有健脑和促进儿童智力发育的作用,故脑力劳动者以及儿童和青少年应将其列为必吃食品。


     挑选      


以菌盖呈半球形者为优。颜色以黄色为佳,色白则韧性大,有塞牙感。长度以菌干约 12~15 厘米为妙。色泽太白可能用漂白剂泡过或硫磺熏过,不要买。


     烹调      


部位不同烹调有异,如菌盖质感较滑,宜于做汤、炒肉;菌柄较脆,膳食纤维含量高,最好剁碎做馅。若用来拌凉菜或涮火锅,须煮熟食用,否则有中毒之虞。



香菇壮骨

香菇的维生素 D 含量比大豆高 20倍,比海带高 8 倍,故有壮骨、增高以及预防佝偻病、骨质疏松症之效。


     挑选      


干品优于鲜品,香菇经过日晒后,维生素 D 含量更高。以菌盖稍厚并向内卷 (直的说明熟过了头)、表面不黏手、无霉变的为佳品,如有裂开的花纹,说明营养成分积累更多,称为花菇,更优。


     烹调      


香菇在烘干过程中产生大量芳香物质,适合红烧、油焖、炖汤、蒸鱼等。干香菇烹调前先要洗净,再用少量水泡发。以 20~30 摄氏度的温水为宜,然后与泡发香菇的水一起烹调。新鲜香菇味稍淡,最好和素菜一起炒,如香菇豆干炒油菜。


双孢菇补锌


双孢菇含锌量高,在促进儿童发育方面举足轻重。钾含量也不少,每百克含1.6 毫克,钾可预防中风与高血压,堪称中老年人的“益友”。


     挑选      


力求“原生态”,以带一点土、菌体不光滑、根部带褐色的为好,要远离不法商贩以漂洗剂加工过的产品。


     烹调      


宜于煲汤,口感清爽。素炒或炒肉亦可。


杏鲍菇降糖



杏鲍菇以富含膳食纤维与微量元素著称,并有降餐后血糖之功。


     挑选      


优品杏鲍菇的菌盖常呈圆碟状、未开,表面覆盖有丝状光泽,直径在3 厘米左右,菌柄长度 10 厘米左右,色泽乳白光滑。


     烹调      


杏鲍菇肉质肥嫩,具有浓郁的杏仁香味,口感很像鲍鱼,多种烹调方法都很适宜,包括煎炒、焖炖、做馅或切丝凉拌等。


茶树菇护心脑



茶树菇富含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 8种必需氨基酸及葡聚糖等成分,是高血压与肥胖症患者的理想食疗之品。


     挑选      


优质茶树菇形态匀整。太粗、太碎都不好,太粗说明太老了,吃时有塞牙感;太碎的茶树菇可食部分太少,去掉根蒂后所剩无几。优品茶树菇因含有较多的香味物质,所以鲜香味浓郁自然,不逊于肉类。


     烹调      


用清水快速冲洗后,放入适量温水中浸泡 10 分钟左右即可烹调,可与肉类煲汤,或者炒、烩、凉拌等。


喜欢吃蘑菇的人

在烹饪前千万要记得先将

蘑菇晒一晒~

据美国生化与微生物学学会的一项研究表明,蘑菇是维生素D的重要来源。而经过太阳照射后,光照会刺激新鲜蘑菇生成更多的维生素D,人类食用晒过的蘑菇,效果堪比服用维生素D补充剂,可以起到补充钙质,促进骨骼生长的作用,能预防骨质疏松、佝偻病。阳光充足的时间段晾晒1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否则时间过长会影响新鲜蘑菇的口感哦!



蘑菇清洗技巧


首先将蘑菇的蒂剪掉。



然后将剪好的蘑菇菌盖朝上泡水,将水中撒如适量的面粉。与水搅拌均匀后静置10分钟左右。



最后倒掉面粉水,用清水洗净即可。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将蘑菇表面的脏东西洗掉,同时还能保护蘑菇表面的营养物质不流失。



美味健康的蘑菇吃起来~~


来源:保健时报、家庭医学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