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的艰辛、40年的发展、40年的巨变,在2019年全省动物卫生监督所所长培训班上,60名所(队)长共同回顾改革开放40年动检工作发展历史。其中有1名州级人大代表、2名县级人大代表、三名县政协委员、12名所(队)长分别发言。
大家一致认为,40年来我省动检工作长足发展。
我省动检工作起始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没有固定的机构和人员从事动检工作,只是兽医站下属的兽医卫生检疫站开展简单的市场检疫,而且机构名称不统一、检疫标准不统一,各地工作开展程度也不尽相同。1998年开始,8个市(州)、38个县(区)都相继成立了动物卫生监督所,目前已有2292名官方兽医。
省人大制定出台《青海省实施办法》、《青海省动物防疫条例》,省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青海省家畜家禽防疫实施办法》、《青海省跨省引进动物防疫安全管理办法》、《青海省屠宰检疫管理办法》,省农牧厅制定了《青海省动物卫生证章标志管理办法》、《青海省动物规模养殖场防疫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省动物卫生监督所制定了《青海省动物卫生行政执法文书填写使用规范》等13项执法规范,制定和修订了《牛产地检疫技术规范》等26项检疫技术地方标准,逐步规范了执法行为。
1985年国务院颁布《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后,我省产地检疫工作正式起步,在同德、平安两县试点,初步确定了我省市场模式后向全省推广,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产地检疫率始终徘徊在30%水平。进入21世纪,我省产地检疫快速发展,到2018年底,全省已有动物检疫申报点390个,实施产地检疫461.72万头只,产地检疫率达到100%。
1996年开始,我省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基本消除了私屠乱宰现象,目前全省有55个定点屠宰场,其中供沪15家,供辽4家。官方兽医驻场检疫,2018年屠宰检疫450.97万头,检出并无害化处理病死肉50.93吨、病害内脏12.32吨 ,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开展瘦肉精检测、肉品质量抽检,屠宰管理从点到面有了质的飞跃。
改革开放初期,我省只有5个公路检查站,大多数分布在省境内,主要发挥促进产地检疫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省政府及时调整布局,相继批设边境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16个,先后投资2千多万元加强检查站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我省动物防疫边境大门,为防止外疫传入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各地认真贯彻执行《青海省动物防疫条例》,坚持“谁审批、谁管理、谁负责”工作责任制,积极落实引进非种用乳用动物实行“事先备案、入境检验”和种用乳用动物实行“省级审批、全程监督”制度,2018年,全省共检疫监督进省动物181.99万头只,完成年度任务的121.32%;检查过境动物120.61万头只,检查进省猪肉产品3.44万吨,禽肉产品2.54万吨。
我省动物卫生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2007年以加强行业宣传为目的,建成“青海省动物卫生监督网”,网站成为基层单位和管理对象主要信息来源渠道。2012年以开展动物产品质量追溯管理为目标,启动电子出证试点推广工作,目前,全省检疫电子出证率平均已经达到95%,西宁市和海西、海北、海南州检疫电子出证率都达到100%,移动检疫电子出证工作在全省推广,省动监所建成动检大数据管理平台,动检工作进入大数据管理时代。
四十年辉煌成就振奋人心,新时代改革开放催人奋进。面对新征程新任务,动监工作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大家一致表示,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高举改革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拼搏,新时代再创新辉煌。
扫一扫关注我们,
更多咨询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