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
贺
新
春
☆除夕大年来临☆
☆好运滚滚向你行☆
☆爆竹声声响翻天☆
☆快乐欢庆喜连绵☆
☆短信祝福来不断☆
☆愿你事事顺心愿☆
☆朋友☆
☆祝你除夕佳节☆
☆快乐不间断☆
☆喜笑又开颜☆
除夕为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年最重要的节日。这一天,人们相聚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夕是中国人记忆里最难舍的期盼,有童年的玩具,妈妈做的饭菜,也有一家人的欢笑,仿佛闭着眼就能闻到的新年的味道。今天,小编和你一起,感受除夕的味道……
妈妈的味道
除夕,最馋妈妈做的饭菜。当你举起筷子的一瞬间,是否闻到了爱的味道?吃下去,全是满满的家味,全是浓浓的爱意。
年
夜
饭
吃年夜饭,是家家户户最热闹最愉快的时候了。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桌上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二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寓意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示“年年有余”。
吃
饺
子
过年吃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
童年的味道
压岁钱、拜新年、放鞭炮……这些童年的记忆,或许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渐渐减弱,但却永远在你内心有一席之地,直到除夕,又被唤醒。
压
岁
钱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在中国的汉代,它最初的名字叫作“压胜钱”,也称“大压胜钱”。这种钱币不是用来流通的,也不能当钱花,而是一种用来观赏的、可以佩戴的钱币形状的装饰品。宋元时期,过春节时,长辈都会给小孩一些铜钱,任其把玩,以求平安吉祥,这种风俗一直盛传不衰。明清时,“压岁钱”才有了正式的名字,清代典籍《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因铜钱是线串的,所以古时民间也称“压岁钱”为“串线”。
放
鞭
炮
过年燃放爆竹,唐代开始盛行。唐诗中爆竹有许多描述:“乱骑残爆竹,争唾小旋风”“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就聚爆竿仄”。过年燃放爆竹之风到宋代更为普遍,宋代文人所记比唐代更加丰富:“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当然,最著名的还是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其中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成了过年时最流行的名句。
幸福的味道
除夕,一家人幸福团圆。贴春联、守岁……今夜,多陪陪家人,用心体味这幸福的味道。
贴
春
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有的将“福”字倒过来贴,寓意“幸福已到”。
守
岁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