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开展“耳石症”眼震电图检查及手法复位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一部分人在抬头、低头、转头时出现一过性头晕。这可能是耳朵里边的“耳石”在做祟了,我们俗称”耳石症”。学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耳石是附着在内耳半规管壶腹的微小颗粒,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耳石脱离原来的位置在半规管淋巴液中“游来游去”便会引起眩晕。耳石的脱落可能与老年人的自然退化、内耳血循环障碍、半规管炎症或头部外伤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主要是患者在突然改变头位时诱发强烈的旋转性眩晕(如:起身时、卧倒时、翻身时、转头时),患者常感周围物体或自身天旋地转,往往数秒后消失。除了眩晕,患者还会伴有恶心、呕吐。眩晕发作后可有头重脚轻、漂浮感和不稳定感。
耳石症(BPPV)是所有眩晕疾病里最常见的疾病,几乎占眩晕的1/3,100个人一年中就有5个发生眩晕,有着很高的发病率。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耳石症的患者越来越多。
我们从名字便可了解它的几个特点。
良性:即该病不会导致生命危险,大多数病人可在数天至数周自愈。
阵发性:发病时间短,眩晕可持续数秒到数十秒,一般在 1 分钟之内消失;此种眩晕可多次发作,是由于头部位置改变(如低头、抬头、转头等)诱发。
位置性:多在左右翻身、躺下坐起、低头仰头时出现。发作和头的位置改变明显相关。
眩晕:发作时,感觉周围静止的物体动起来,或感觉自己转动起来,通常还伴有恶心、呕吐、心慌、甚至想去解大便等不舒服的感觉。
河津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引进丹麦尔听美眼震电图仪,采用Franchze眼镜,不仅可以使患者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消除固视造成的眼震抑制,同时,也可以放大眼震便于观察 。而且,不受体位和光线的影响,又便于进行定量分析 。
童年时期,我们都玩过一种叫滚珠迷宫的小游戏,通过改变迷宫主板的位置,使滚珠回到目标位置,耳石复位的过程也类似于此,是特定改变头位的方法将耳石送回它应该待着的地方。
复位后3天内采取高枕卧位(头抬高30度),健侧卧位或平卧位,3天后恢复正常卧位。
避免头部剧烈运动(如跳绳、打球、仰卧起坐、颈部按摩)。
多饮水,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
复位后有走路不稳,轻度眩晕、恶心呕吐等反应,系耳石刺激的残留症状,一般会随时间推移消失,个别患者复位后出现其他症状,请及时就诊。
复位后遵医嘱服用药物。
90%以上的患者可一次复位,少数患者需多次复位,偶有复发时再次复位仍有效。
河津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是山西省最早一批开展BPPV手法复位的医院,累计治疗数百例患者,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目前科室人员对眼震电图仪器技术成熟、操作熟练。眼震电图检查可以为头晕患者明确诊断,协助治疗。
咨询电话:0359-5150703;13720990464(乔医生)
张庆喜,男,河津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神经内科学术带头人,本科学历,从事临床工作36年。兼任中华医学会运城神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感染性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会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神医师协会心脑血管慢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眩晕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运城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015年运城市拔尖人才、运城市医师学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委、河津市第四届拔尖人才、河津市人民医院首届“名医”等。工作期间曾先后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西省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等多家医院长期进修深造。近年来参加了全国疑难心电图、肌电图、脑电图、TCD、《高血压脑出血定向置软管吸引术》的进修学习及神经内科新进展高研班等学习班。了解国内外医学发展新动态,掌握先进治疗方法、手段。近年来,共发表论文6篇,其中国家级一篇,《定向置软管吸引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发表在《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擅长于脑血管疾病、头晕、癫痫、帕金森病、神经免疫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神经心理疾病及老年痴呆等疑难杂病。尤其对阵发性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采取手法复位治疗取得良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