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惊蛰养生篇

来源: 宜阳县中医院/yyxzyyx

俗话说“春雷响,万物长”,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也就进入了春耕季节,农民朋友们要开始忙耕作了。但是这时候的天气还乍寒乍暖,气温波动比较大,仍然要注意保暖哦。


惊蛰民俗

惊蛰要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在传统文化中,一般节日忌讳吃梨。不过惊蛰吃梨,寓意着和害虫分离,远离疾病。

     “冷惊蛰,暖春分”,养生来讲,仲春二月亦处于乍寒乍暖之际,气温多变,气候较为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咽痛音哑,加之一些细菌、病毒开始活动繁殖,容易患呼吸道疾病,出现咳嗽、咯痰等症状。

      梨子有清热养阴、利咽生津、润喉化痰之功效,非常适合在惊蛰食用。而且正值春季,养生更应该顺应节气。

饮食起居应顺应肝之性,吃梨子助益脾气,使五脏平和,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惊蛰养阳•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今天就是惊蛰,惊蛰后天气回暖,真正有了融融新绿的和畅感。

     这季节肝胆当令,外界阳气开始升发,人顺应天气,也应该开始养护阳气了,所以《内经》才说:春夏养阳

阳气不足,容易掉队


       中医认为,腹部为阴,背部为阳,当春天到来以后,人的后背就逐渐开始变热,这是阳气升发的表现。

  素体虚寒的朋友、禀赋不足的孩子、肝肾不足的老年人,还有冬天贪凉阳气藏的不到位的人,春气上升的这段时间,就更容易出现一些体寒的症状。

后背和四肢寒凉

神疲乏力

腰膝酸软

春困严重

四肢沉重

上火牙疼

皮肤嘴唇干裂

这就是在自然界阳气蒸蒸日上的时候,你体内阳气跟不上大队伍,适应不了了。

升阳扶正是主题,给一年的身体打好底


      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说我们人活一口气,正气充足的人,邪气才不敢找来。

     生病的过程其实就是身体里正邪相争的过程,有时候是外界的邪气,像是受了风寒、暑湿,或者是外伤,要么是自己内里生的不良之气,像是过悲、过喜、食积,都会催生病邪之气,跟我们本身的正气来打仗。

     正邪相争的时候,人就会不舒服,培本固元,正气充足,是养生防病的基础,这也是「治未病」的一个思路。

     所以趁着自然界阳气初生,我们在这个时候养好阳气,培本固元,是非常有必要的。


1、要吃对


      吃东西要讲究,春天顺肝助脾,注重培扶阳气,所以可以适当吃一些升发、补气的食物,比如葱、姜、香菜、韭菜、糯米、燕麦、南瓜、桂圆、栗子、芝麻、大枣、山药等。

     《千金方》里说:「是月宜食韭,大益人心。」可以适当的吃一些韭菜,韭菜饺子、韭菜盒子、韭菜虾仁这些美味可以安排起来~

      当然,春天吃芽菜,升发的力量很强,像豆芽、香椿芽、豌豆苗、苜蓿芽,都可以多吃~绿色入肝,当季的绿色蔬菜也可以多多上桌,比如菠菜、芹菜等,都是很好的养肝护肝、清火明目的蔬菜。

      温馨提示:养肝也要注意度,我们日常生活,还是要因人而异,湿热体质的人,还是以清淡绿菜为主,阳虚体弱的人,平补阳气的粥方就可以多吃~适当吃一点酸,养肝气是可以的,但是千万不能过度~灵活掌握,根据自己的身体变化来吃,才是正确的。

2、动则升阳



      肝主筋,所以春季运动当以养筋为主。中医讲「动能生阳,也能耗阳」,春天很适合运动,但是注意不要过度。过犹不及的道理,我们都懂,大汗、过劳,都有可能耗伤本就稚嫩的阳气

      所以春天比较推荐的运动,是拉筋、八段锦、太极拳、散步这种温柔缓和的运动,身体底子好的人可以选择慢跑、瑜伽、登山,但要牢记,微微得热,不可大汗。

正坐交通心肾,培元养气

      没时间运动的上班族,可以试试静心正坐法,上班碎片时间或者午休时间就能做,很简单。

正坐养阳

做法:正坐,双腿自然下垂,慢慢吸气,慢慢呼气,腹式呼吸(吸气时肚子鼓起来,呼气时肚子瘪下去)。

呼气时想着你的膝盖,想象身体里气流向下,通过膝盖,往脚移动,可以自然的闭上眼睛,重复做上几次慢呼吸,渐渐可以感觉,膝盖处有热感。

喜则升阳


   《内经》里说肝在志为怒,喜通达、恶抑郁。肝是个喜欢开朗敞亮的脏器,所以情绪调养对养肝护肝来说,作用重大。

     春天肝气旺,肝经本来就易堵,人们容易脾气暴躁,情绪失衡,大动肝火。

      所以春天情志养生,尤其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不要约束和压抑自己,拒绝负能量。

     平时可以多听听音乐,赏花游玩,和朋友约会闲聊,练字,画画,都是怡养心情的好方法。

      实在肝火旺的朋友,春天可以喝些花茶,芬芳发散的花花,能帮助肝气疏解,心情畅快一些。玫瑰花、茉莉花、玳玳花,都是很适合的~


      写在最后:养阳存正,妄动肝火食气,熬夜伤肝耗阳,过食辛辣散气,饮食上注意平衡,心情上保持和乐,作息上规律有度,阳气的升发,其实很简单~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