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分享】盐酸氮卓斯汀喷鼻剂联合糠酸莫米松喷鼻剂在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中的疗效观察

来源: 云峰药业/yunfengyaoye

何庆庆1 ,冯韶燕2 ,刘清明1

( 1.珠海市妇幼保健院 耳鼻咽喉科,广东  珠海  519001;  2.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耳鼻咽喉科,广东  珠海  519000)


关 键 词: 变应性鼻炎,儿童; 盐酸氮卓斯汀,糠酸莫米松; 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39. 6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7 - 1520( 2015) 05 - 0422 - 02


变应性鼻炎主要是由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IgE介导的鼻黏膜炎性疾病,临床常表现为鼻塞、流清涕、鼻痒、打喷嚏等。变应性鼻炎是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学习成绩和生活质量的主要鼻部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增高趋势。儿童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既要注重疗效,又要减少全身副作用,因而局部用药成为儿童变应性鼻炎治疗的首选。我科于2013年 8月~2014年2月采用盐酸氮卓斯汀喷鼻剂( 爱赛平) 联合糠酸莫米松喷鼻剂( 内舒拿) 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 2013 年 8 月 ~ 2014 年 2 月就诊于珠海市妇幼保健院耳鼻咽喉科的变应性鼻炎患儿150 例。所有患儿均符合 2009 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中华耳鼻咽喉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变应性鼻 炎诊断标准。均至少有 2 年变应性鼻炎病史且在近1年内都有皮肤过敏试验阳性记录,4 周内未使用其他药物治疗。排除合并有严重的鼻中隔偏曲或息肉者; 排除合并心、脑、肝、肾、内分泌系统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患,排除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出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150 例患儿中男 79 例,女 71 例; 年龄6 ~ 14 岁,平均( 8. 3 ± 1. 5) 岁; 病程2 ~ 4 年; 常年性发病者 45 例,季节性发病者 105 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 3 组: 联合组50 例,其中男 26 例,女 24 例,平均年龄( 8.1 ± 1.3)岁; 爱赛平组 50 例,其中男 27 例,女 23 例,平均年龄( 8.7 ± 1.1) 岁; 内舒拿组 50 例,其中男 26 例,女24 例,平均年龄( 8.8 ± 1.8) 岁。3 组患儿性别、年龄及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1.2 治疗方法

1.2.1  联合组 采用爱赛平喷鼻剂( 德国 MEDA Manufacturing GmbH ) 及内舒拿喷鼻剂 ( 比利时Schering-Plough Labo  N. V. ) 。联合用药方案: 早上先喷 1 次爱赛平喷鼻剂,每鼻孔 1 喷,间隔 15 ~ 30 min后再使用内舒拿喷鼻剂,每鼻孔 1 喷( 总量100 μg) ,晚上再使用 1 次爱赛平喷鼻剂,每鼻孔1 喷( 总量560 μg) ,疗程 2 周。

1.2.2  爱赛平组 采用爱赛平喷鼻剂,每鼻孔1 喷,早、晚各 1 次( 总量 560 μg) ,疗程 2 周。

1. 2. 3 内舒拿组 采用内舒拿喷鼻剂,每鼻孔 1 喷,早上 1 次( 总量 100 μg) ,治疗 2 周。

  同时每位患儿家长发给鼻部主要症状评分TNSS 病情日记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 1 天、第1 周及第 2 周记录 TNSS 评分和有无不良反应等。TNSS 为喷嚏、流涕、鼻痒、鼻塞 4 项症状总评分。正常为 0 分,轻度( 症状不会影响睡眠生活质量) 为 1 分,中度( 症状虽明显,但对睡眠生活影响不明显) 为 2 分,重度( 症状难忍并影响睡眠及日常生活)为 3 分,4 项症状总评分最高为 24 分,早晚各记录 1 次。

1. 3 疗效评定标准[1]

疗效指数 = ( 治疗前 TNSS - 治疗后 TNSS) / 治疗前 TNSS × 100% 。显效: 疗效指数> 65% ; 有效: 疗效指数 26% ~ 65% ;无效或加重: 疗效指数<26% ,症状毫无改善甚至加重。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7. 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 x珋± s 表示,用 t 检验作组间比较; 率的比较用 χ2 检验, 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1. 3 组患儿治疗前后不同时间鼻炎症状总分的比较由表 1 可见,3 组患儿治疗前的鼻炎症状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治疗后第 1 天,3 组患儿之间的症状总分有明显差别( P < 0. 05 ) ,其中联合组和爱赛平组较治疗前降低较明显,而内舒拿组较治疗前降低较少; 治疗后 1 周及 2 周,3 组患儿之间的鼻炎症状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均 <0. 05) ,其中联合组最低。

2. 2. 3 组患儿治疗 2 周后疗效对比

由表 2 可见,治疗 2 周后爱赛平组有效率为64.4% ,内舒拿组有效率为 65.9% ,两组有效率并无明显差异( χ² = 4. 61,P  > 0.05) ,联合组有效率为87.5% ,联合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内舒拿组和爱赛平组( χ² = 10. 60,P < 0. 05) 。

2. 3 不良反应比较

联合组中 3  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咽部不适 1 例,味苦 2 例; 爱赛平组 4 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困倦 1 例,味苦 3 例; 而内舒拿组3 例患儿有不良反应,其中鼻出血 2 例,味苦 1 例。3 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χ² = 1.06, P > 0. 05) 。

3 讨论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理是 I 型变态反应。当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并激发 I 型变态反应后,在数秒到数分钟内,致敏肥大细胞释放大量组胺。组胺是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激发腺体分泌及导致平滑肌收缩的活性介质,鼻黏膜在组胺介质的作用下,迅速引起鼻痒、喷嚏及流涕等症状,这些不仅影响白天活动,且妨碍夜间睡眠,对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儿童的影响尤为深远。在治疗中,首先要避免接触诱发症状的过敏原,其次就是药物治疗[2]。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和免疫学协会调查显示,在变应  性鼻炎的治疗过程中,超过 75% 的医生因为药物对症状的缓解不理想,从而更换药物或采用联合治疗。临床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物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抗 组胺药物,通过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 及释放介质,而达到治疗作用; 一类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通过多种途径和多个靶点发挥其抗炎抗过敏作用[3]。口服抗组胺药联合鼻内激素治疗经常作为常 规治疗而用于临

2. 3 不良反应比较

联合组中 3  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咽部不适 1 例,味苦 2 例; 爱赛平组 4 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困倦 1 例,味苦 3 例; 而内舒拿组3 例患儿有不良反应,其中鼻出血 2 例,味苦 1 例。3 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χ² = 1.06, P > 0. 05) 。

3 讨论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理是 I 型变态反应。当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并激发 I 型变态反应后,在数秒到数分钟内,致敏肥大细胞释放大量组胺。组胺是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激发腺体分泌及导致平滑肌收缩的活性介质,鼻黏膜在组胺介质的作用下,迅速引起鼻痒、喷嚏及流涕等症状,这些不仅影响白天活动,且妨碍夜间睡眠,对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儿童的影响尤为深远。在治疗中,首先要避免接触诱发症状的过敏原,其次就是药物治疗[2]。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和免疫学协会调查显示,在变应  性鼻炎的治疗过程中,超过 75% 的医生因为药物对症状的缓解不理想,从而更换药物或采用联合治疗。临床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物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抗 组胺药物,通过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 及释放介质,而达到治疗作用; 一类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通过多种途径和多个靶点发挥其抗炎抗过敏作用[3]。口服抗组胺药联合鼻内激素治疗经常作为常 规治疗而用于临

床,但相比常规剂量的口服抗组胺 药,鼻用抗组胺药能迅速浓集于鼻黏膜局部,在缓解 变应性鼻炎症状的过程中更为迅速而有效[4]。因此,鼻用抗组胺药和鼻用激素联合治疗可能价值更大。

    Michael 等[5-6] 分析了 1994 ~ 2011 年发表的文献,认为鼻用激素有较强的抗炎作用,而鼻用抗组胺药起效更快,两者结合治疗变应性鼻炎能够增加疗效,是以后变应性鼻炎药物治疗的大方向。在本研究中,1  d 后联合组和爱赛平组较内舒拿组鼻症状改善明显,可见鼻用抗组胺药起效快于鼻用激素,但 2 周后联合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受。总之,两药联合疗效更好,并且安 全性高,副作用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Ydfiez  A,Rodfigo  GJ. Intranasal  corticosteroids    versus  topical H1 receptor antagonists for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a system- at-icreview with meta-analysis[J]. 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2002,89( 5) : 479 - 484.

[2]  洪铭沿,林志敏,郑燕青,等. 儿童过敏性鼻炎的药物治疗[J].吉林医学,2012,33( 5) : 1051 - 1052.

[3]  张平.鼻内应用 Rhinocort 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4,10( 2) : 123 - 124.

[4]   Lieberman P.  Intranasal antihistamines for allergic rhinitis:  mecha- nism of action[J].  Allergy Asthma Proc,2009,30( 4) : 345 - 348.

[5] 王振霖. 糖皮质激素抵抗性慢性鼻 -鼻窦炎及其信号转导[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2,18( 2) :158- 160.

[6] Michael A. The efficacy of intranasal  antihistamines  in  the  treat- 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J]. 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2011, 106( 2  Suppl) : 6 - 11.

( 修回日期: 2015 - 03 - 08)



(文章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